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长效管理
8863100000010

第10章 科学的战略是企业发展之魂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家时常要被“如何才能发展”的问题困扰着,并为此煞费苦心。于是有了两种不同的回答与选择:一种是怎样才能成功,一种是做什么就能成功。如果说前者是随机应变、运筹当前的经营策略的话,后者就是预见先机、长远规划的经营战略。长效管理,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有管理策略,更要有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战略事关企业发展的长远和全局。没有科学战略的企业,犹如没有灵魂的木偶,成为被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所驱使的傀儡。

1.企业家要有战略眼光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不仅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而且应该富有预见能力和战略眼光。缺乏远见卓识的发展带有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它终将导致企业落败于商海搏击之中,巨人集团的坍塌和马胜利的个人悲剧足以为鉴;而正确的战略要转化成实际的优势,则有赖于具体的行动。那么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呢?如何将战略付诸实践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呢?

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通常致力于近期的利润目标。确实,环境变化在短期内几乎总是不很明显的,甚至是微乎其微的,因而企业的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忽视外部环境因素。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两次“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抛弃成见,将突发性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这就要求管理者不再单纯追求既定的利润目标,而要从战略的高度,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战略管理应运而生,而IBM等公司的成功尝试则显示了战略管理的魅力和潜力。在战略管理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内容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的不断演进起了催化剂和推动力的双重作用。

在当今这个持续不断地发生着不可预见的变化的时代,人们对战略的实际效用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强烈怀疑。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说,搞一个漂亮的战略是很好的,但实施却是另外一回事。当开始实施时,商务环境肯定已经变化了,而且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企业传统的制定战略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经营环境,并偏离了长效管理的目标。OC&C战略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总结说道:“多数的战略规划过程中关于人的部分就是消灭人”。美国计划论坛的研究发现,只有25%的公司认为计划过程是有用的。同样,明兹伯格在他的《战略规划的兴起与衰落》一书中,对传统的计划持完全相同的看法。他说:“太多的计划堵塞了我们的道路,战略规则的失败就是形式主义的失败”。这指出了形式主义是现代企业长效管理的致命缺点,更直接导致了战略规划走入误区。

明兹伯格对他称之为战略规划程序提出了争论。他认为,战略被关在用数据和分析构筑成的象牙塔里的时间太久,它们同现实远远地分离了,一个可行的企业战略需要完全能接受现实的考验。他讽刺地说道:“战略在预定的时间出现,在预期的时间展开,说得头头是道,似乎完全具备了实施的条件,就像是完美无缺地制定出来的一样。”

在激烈争论的同时,战略制定中的基本问题也和过去同样存在着,甚至更为严重。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当它们前进时,并不是沿着笔直的大道行进的。现在重要的能力是能掌握一个总体的方向,而不是死板地遵循一个事先定下来的路径。要具有这种灵活性,就要求对组织的活动和方向有更广阔的认识。这要求对于战略、变化、团体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更强的理解。

现在,既要强调战略过程,也要强调其最后结果。战略在今天还是和过去一样重要。但在充分了解其丰富内容和复杂性方面,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企业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战略

一个好的战略是企业的商务逻辑,它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优越地位。一个完善的战略必须有一个经营范围的界定,包括业务范围、顾客类型、经营地域等。它还必须界定使企业之所以选定这个范围的自己的竞争特点。有效的战略涉及三个方面——公司、顾客和竞争——每一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忽略了竞争者的反应的战略是没有用的;没有充分考虑顾客将怎样反应的战略也一样;当然,没有充分发挥公司的全部力量去实施的战略规划也是一样的结果。在中国经济界,比尔·盖茨的大名可谓尽人皆知。不过,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财富,而不是他那个著名的梦想:让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计算机,里面运行着他生产的软件。

而中国的企业家则很少具备这种从产业梦想出发的战略胸怀,大多追求的不是产业地位,而是眼前的盈利。因此,他们在战术和策略层面或许是高手,但在战略层面却普遍乏善可陈。没有战略,是无法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

中国“入世”之后,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直面中外企业同台竞技的前景了,许多人都感到底气不足。原因几乎是全方位的,而差距则是明摆着的。投资银行家王明夫(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董事长,原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认为,在所有这些差距中,中国的企业家在产业战略思维方面的贫乏可能更是致命的弱点。

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要么没有战略,要么有个错误的战略。而更严重的悲剧在于,有很多很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依靠历史机遇发的财,而不是依靠战略性思维;由于缺少真正的水准,一旦外在的偶然性机遇不再,企业常常就难以为继了。

对于世界500强的CEO们来说,战略问题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基点。而中国不少企业家也在口头上大谈战略,不过他们所谓的战略是诸如“到2005年产量和盈利达到多少”这类的“伪战略”。

在中国尽管今天外在环境仍有诸多缺撼,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重视战略思维,并和市场环境的发育形成互动了。“这是一种潜流,一旦有学者从中提炼出一种管理思想,就会形成一种社会呼声,并推动制度安排的落实。”

——摘自美国《企业家》杂志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安东尼·阿瑟斯和理查德·帕斯寺尔在对日本和美国34个不同行业的企业作深入调查比较之后,写过一本名为《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的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七S理论”。“七S”指的是: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能、作风、最高目标。其中,战略摆在“七S”的首位。作为企业首脑,首先要做的就是“首位”的事情。企业首脑假如不能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不能为企业拿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这种领导人,不管他干得多么辛苦,都只能说是不称职的。

事实上,帮助造就很多引领市场潮流、开启一代风气的企业家的,往往是一个朴实而高远的梦想。比如,世界投资银行巨头美林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梅里尔希望:“让华尔街变成大众街”,戴尔电脑公司年轻的老板渴望的是“消除一切中间环节”,而苹果电脑公司CEO乔布斯的梦想则是“把计算能力带给大众”……他们都把赚钱本能和产业梦想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也由此具有了一种真正的产业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