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88

第88章 尽量不说“你”、“你们”,而说“我们”

一家工厂亏损严重,濒临倒闭。为了扭亏为盈,省里频频更换厂长,然而,始终无济于事。往往是新来一个领导,大家新鲜几天,新鲜劲过了,大家看不到希望,又恢复原样,迟到、早退、上班织毛衣、打牌的比比皆是。

后来,一位深谙心理战术的管理者接手了这家工厂。新官上任三把火,任职的第一天,他召开员工动员大会,开展思想工作:

“有人说,我们现在就是拼命也徒劳无益,不过是垂死挣扎,这是没有道理的。想想看,几年前,我们还是省里的创税大户,我们不比别人差,只要我们拼命,要不了几年,我们又将成为创税大户……”

新厂长的一席话像一颗重镑炸弹,在那些忧心忡忡、心灰意懒的员工中爆炸了。

会后,大家交头接耳,都觉得这新来的领导与众不同,似乎在突然之间,整个厂子的气氛就发生了改变,迟到的人少了,上班打牌的人少了,主动加班的人多了,给领导出点子的人多了……

结果,一年过去了,这个工厂不仅没有破产,还扭亏为盈,正如这位管理者所预言的,几年后果真又成为了省里的创税大户。

为什么新厂长短短的几句话能产生如此大的威力?

是这位管理者的话充满信任与鼓励吗?是,但还不完全是,每一位新上任的管理者都会开大会鼓励大家一番,可效果并不理想。

那这位管理者的特别之处在哪呢?

在于与员工见面的第一天,他就把自己置于这个不被人看好的团队之中,他左一个“我们”,右一个“我们”,让员工们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集体归属意识,同时,也化解了员工因为对自己所属集体的不满而产生的自卑感。

也许你会怀疑这一说法,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在美国进行的一个试验。

在试验中,把学生分成自尊心或自豪感较强的组(一组)和较弱的组(二组),让他们看完他们所在学校之间的体育比赛后,询问对比赛结果的看法。

在第二组的学生中,胜方的学生比败方的学生更多地使用了“我们”这一词,而第一组的学生则没有这样的差异。

这说明,“我们”能增强人们的集体归属意识,强化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

自尊心不强的学生由于他们所在的学校获胜,就无意识地强调“我们队”,说明他们通过这次胜利接受了洗礼,恢复了自尊心。

可以说,“我们”这两个字的魅力已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不可小视。

自古以来,有许多政治人物或领导者,就是利用“我们”策略来笼络人心、化敌为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等都属这类人物。他们在演说中频频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字眼,以致一呼百应,很轻松地就煽动了群众热情的火焰。

频频使用“我们”,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是具有共同意识的字眼。

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一般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指使。一旦一个人认为你是在说服他,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为强烈,就更不易向你妥协,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你也只是在为你自身的利益作一场表演而已,他自然不会听取你的高见。

如果这时候,你能使用“我们”这一字眼,就会立刻使对方认为彼此利益一致,原本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也就不攻自破了。

自我意识愈强的人,愈容易被对方这种“我们”的说话策略所催眠。

前面提及的这位新厂长便是巧妙地使用了这一技巧。在员工大会上,他频频使用“我们”这两个字,笼络了员工的心,让他们产生了“命运同一”的集体归属意识。

在生活中,如果你想说服对方,应量避免说“我和你”,而多多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这类共同意识的字眼。这样,对方才会产生你我一体的共同意识。

对于那些立场与自己原本不一致的人,这种策略也适用。

比如推销员,面对客户,在提到客户公司时说:“我们公司……”。这样让对方产生错觉,让听者感觉,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

对于立场敌对者而言,这个策略也很有效。

面对打算攻击你的人说“我们”,会让对方陷入迷惑,搞不清你的立场为何。这时,即便对方要攻击你,也会投鼠忌器或无法全力以赴。

总而言之,说话时一定要常用“我们”、“我们大家”,少用“你”、“你们”。这样,你的敌人会越来越少,朋友会越来越多。

人关系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是具有共同意识的字眼,能增强人们的集体归属意识,强化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在说服一个人候,多多使“我们”这一字眼,可让对方产生共同意识,认为彼此利益一致,从而说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