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63

第63章 要想抑制人性的弱点,不如唤醒人性的优点

一个超市开张后,经常丢东西,于是超市的领导层研究决定,出台一个惩罚性的警告措施:“凡偷盗商品者罚款200元。”

不料,警告的威慑力微乎其微,商品依然丢失严重。

见此情景,领导层再次研究对策,这时有人建议,换个思路试一试,变“罚”为“奖”。

第二天,超市入口处换了一条警告标语:“凡检举偷盗商品者赏金200元。”此举果见奇效。从此之后,超市再也没有发生过丢失商品的现象。

同样为管理手段,一种是罚,一种是奖,在效果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因为,与“罚”这种管理手段不同,“奖”唤醒了人性的优点,抑制了人性的弱点,使顾客从“客人”的地位提升到“主人”的高度,将原来的管住人人,变成人人来管,由被动被管变成主动去管,由少数人管变成群治群防。

以唤醒人性的优点代替惩罚人性的弱点,这一管理方法不仅适用于超市,也适用于一般的组织管理、家庭管理乃至人际交往。

在一个组织内,管理者要想提高工作效率,杜绝职员工作拖拖拉拉的情况,仅仅是制定工作量,规定完不成工作量就遭受惩罚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相反,奖励则可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家制衣厂,熨烫车间人手紧张,工作总是难以如期完成。公司根据调查总结,得出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可以熨烫40件服装。于是,公司以此为标准,规定每个工人的工作量为每天40件。工人平均每天熨烫服装的件数超过40件,就能拿到全额奖金。否则,就会遭受罚款,罚款额与所缺工作量成正比。

这一制度推行之后,工人的紧张感增强了,工作氛围有了好转,大家都争取达到规定的工作量。当然,也有人不在乎的,因为每月的奖金数也不多,而且是固定的,与超出标准的多少不挂钩。到月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完成了工作量,不过,整体工作效率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经过商讨,公司决定实行新的奖金制度。在保留惩罚规定的基础之上,取消固定奖金,实行机动奖金。即多熨烫一件,就多一份奖金,奖金的多少与熨烫服装超过工作量的数额成正比。也就是说,只有超过工作量,才有奖金。超得越多,奖金也就越多。

制度一出台,第一个月的业绩就令管理者们大吃一惊。有的员工,竟然创造了一天熨烫120件服装的业绩。一个月下来,一统计,管理者们更是吃惊不小:不少的员工的每日平均工作量达到80件。员工的士气高涨,公司的整体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什么结果会这样?

因为,惩罚,给人们的警示是消极的,是别做什么,别成为什么。只要能守住底线,就不会遭受损失。而奖励给人们的信息是积极的,是做什么,成为什么。只要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会有更多回报。

就拿制衣厂的熨烫车间的工人来说,只有惩罚而无奖赏,并不能给他们以奋发向上的动力,不能让他们主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同时,惩罚促长了这样一种心理,达到规定的工作量就行了,多的我也不必干。

相反,奖励却激发他们的荣耀感、好胜心,促使他们好上加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创造更佳的业绩,甚至创造奇迹。

简单归为一句话,惩罚制度的出发点是以抑制工人们的弱点—懒惰、拖沓、涣散来提高生产效率,但它不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因此效果并不理想;新的奖金制度的出发点是唤醒人性的优点——荣誉感、自尊心、好胜心,这恰恰是人们创造辉煌业绩的原动力。

这一道理也适用于家庭的管理中,不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与儿女之间。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你希望家里保持足够的整洁,你希望子女更自觉地做家务,你通常会怎么做?

是惩罚、责备乱扔垃圾和不干家务的懒惰分子,还是表扬、奖励为保持清洁卫生作出努力的勤快分子?

不用说,后者有效得多。

多多表扬、奖励那些主动做家务的子女吧,你一定会看到可喜的变化的。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奖励惩罚同为管理手段在效果上却很大差别。奖励激人的荣耀感、好胜心使其好上加好,创造更佳的业绩,甚至创造奇迹。惩抑制了人的弱点,但它不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因此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