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21

第21章 向对方报忧时,要坏话缓说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一个女生上课时对老师说:“我昨天打破了我爸爸的古董茶壶。”

“你父亲有没有很生气?”老师问她。

没有啊!我对他说‘爸爸!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都很小心,可是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把茶壶打破了。’女生说:

我爸爸先一怔,然后笑笑,故作没事地说‘破了就破了,东西总会破的,改天再买一个新的吧!’

她这话,全班都听到了。

无巧不巧,隔几天,另外一个女生也为她爸爸泡了好几年的茶,也打破了古董茶壶。

她想起前面女生说的话,照样去向她父亲报告,却被臭骂一顿。

“爸爸!我打破了茶壶。”她战战兢兢地报告。

“什么?把茶壶打破了,那是古董啊!”老爸脸色大变。

“爸爸!可是我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她解释。

“你心不在焉!粗心!”

“可是,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她又解释。

“你还强辩?”老爸吼了起来。

为什么,这两个女生,犯的是同样的错,但得到的对待却大不一样?

是因为两位父亲性格迥异?也许是,也许不是。不过,如果从两位女生的角度来讲,她俩不同的说话方式正是造成不同待遇的直接原因。

第一个说话有技巧,讲究说话的秩序,“坏话缓说”,先说功劳后说失误;第二个没有技巧,不讲究说话的秩序,“坏话先说”,先说失误后说功劳。两者相比,前者的说话方式大大减缓了失误给听话人的冲击。

想想看,第一个女生的父亲,先听到女儿说“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都很小心”,心里一定会很舒坦,很受用,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女儿。再听到“可是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把茶壶打破了”这句话,恐怕一时突然,缓过劲来,也心疼、气恼,但转而一想,为一个古董茶壶对这么孝顺的女儿大发雷霆实在不值,于是,也就忍着火不发了,甚至没了火,只有遗憾。

而第二个打破古董茶壶的女孩,直接去向自己的父亲报告坏消息,坏消息来得太突然,冲击太大,做父亲的自然会脸色大变,加上儿女不了解父亲当时的心理,试图为自己辩解,由此激怒了父亲,遭受了责骂。

从小到大,我们都有过向人报忧的经历。

小的时候向父母报忧,常常提心吊胆,害怕父母不听完我们的申辩,就厉声呵斥;长大成人以后,工作出了问题,我们不得不向上司报忧,如果事关前途,那份担心并不亚于幼小时的惊恐,总害怕上司只看结果,却看不到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

其实,事情也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悲观,如果你多少了解父母或上司的心理,如果多留意说话的技巧,化险为夷也是完全可能的。

化险为夷的关键在于报告坏消息时要坏话缓说。

也即是说,在报告坏消息之前,先要作些铺垫,这些铺垫可以是你已经获得的些许成绩,也可以是你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不论是听到你的成绩,还是听到你苦干的消息,父母和领导都会高兴或感动的。在他高兴、感动之时,再听到你的坏消息,他的承受能力会强很多,对打击的感受会小很多。

我们不妨来看看曾国藩在大败太平军后是如何应对清政府的。

1845年,为作战太平天国,曾国藩创办了湘军。之后于1855、1858、1860年三次出击,三次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自己也几次差点掉脑袋。

通常,作为一个败将,是会被朝廷问罪的,可是他非但没有被问罪,反而加官进爵,升任两江总督。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曾国藩的“坏话缓说”。

师爷在给清政府写战况报告时,如实汇报了战争之惨烈,声称时常处在“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境地。

曾国藩一看,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想:朝廷看到这个报告,必定认为自己指挥无能,湘军打仗无能,这还了得!

曾国藩毕竟也是个文才,他用笔轻轻一勾,把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变成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下,湘军不怕牺牲、前赴后继顽强作战的英雄气概和形象跃然纸上。

果不其然,朝廷看过战况报告后,并没有因为湘军打了几个大败仗而怪罪,相反,在清政府看来,曾国藩就不再是一个屡战屡败的将领,而是一个百折不挠,在困境中坚持战斗的英雄人物。

对这样的英雄人物,朝廷还会怎么办呢?自然,曾国藩得到了朝廷的封赏。

人关系心理学

坏话缓说,在报告坏消息之前,先要作些铺垫,这些铺垫可以是你已经获得的些许成绩,也可以是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由此可大大减缓坏消息给听人的冲击。

12运用“惯性法则”,在进入正题前,引导对方说“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提议能得到对方的赞同,不妨在谈话开头,就持续地问一些对方肯定会以“是”作答的问题。

一些老练的推销员,在进入真正的推销话题前,总会随意地与客户聊上几句:“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

“小区的绿化真好啊,住着很舒心吧?”

“这些花好漂亮,是您种的吧?”

“这只猫很名贵吧?”

以这种方式去询问客户,客户一定会回答:是。

只要客户说“是”,推销员就可以进入主题,说:“我是某保健品的推销员,这里有一些保健品的宣传册,请随便看看。”

客户或许会不经意地回答:“喔!是吗?”

推销员马上又会说:“我是否可以为您稍作解释?”

这种口气之下,客户一定会答道:“请。”

这样,推销便有了成交的希望。

这些推销员之所以能顺利进入推销正题,得益于他们对人们一种心理倾向的了解与利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说“是”或连续说几个“是”,那么对下一个问题便会有说“是”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说“不”或连续说几个“不”,那么对下一个问题便会有说“不”的心理倾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惯性法则”。

一般而言,相比拒绝的心理倾向,人们接受的心理倾向会更强烈一些。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某件事说出了“不”字,无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比他往常说其他字要来得紧张,他全身组织——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聚集起来,成为一种抗拒的状态,整个神经组织都准备拒绝接受。

相反,一个人说“是”的时候,没有收缩作用的产生,反而放开准备接受。

所以,与人开始谈话时,应尽量选择意见一致的话题,让对方先说“是”,让他产生一种可以接受的“惯性心理”。这样,他就难以将“不”说出口。

这一技巧不仅便于销售人员争取到客户,也便于我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说服对方,赢得赞同。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懂得“惯性法则”的项目负责人,是如何就年终奖与总经理对话,并达成目标的:

“总经理,公司今年的业绩很不错吧?”“是的,还不错。”

“我们部门贡献的利润是最多的吧?”“是的,应该是。”

“我负责的那个项目是最赚钱的吗?”“是的,要再接再厉喔!”

随后,进入正题,“那,今年按利润比例给我们组发奖金没问题吧?”“是的……”

就这样,原本可能拒绝下属的总经理,最终回答了“是”。因为,他已经形成了上面所提及的心理倾向。

在生活中,这一技巧也大有用武之地。

一个女孩想要一条漂亮的连衣裙,害怕母亲拒绝,于是,她巧妙地询问母亲。

“妈妈,我很争气吧?”“是的……”

“我这次考第一名,您很高兴吧?”“是的,很高兴。”

“我很少问你们要东西,是吧?”“是的……。”

母亲回答的都是“是的”。最后,女孩进入正题,“那么,我想要一条连衣裙,不过分吧?”

结果,母亲心甘情愿地给孩子买了一条漂亮的连衣裙。

事实证明,了解人的惯性心理,并利用这一心理很容易抓住人心。

当然,这一心理的利用是有技巧可言的,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情的成败。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既便在谈话开头,对方已连续地说了几个“是”,但如果下一个问题让他必须说“不”,你前面的努力也可能白费了。

为此,在与对方谈话之前,一定要花心思揣摩对方的心态,选择那些绝对不会产生分歧的话题,并精心设计问题。

人关系心理学

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说“是”或连续说几个“是”,那么对下一个问题便会有说“是”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说“不”或连续说几个“不”,那么对下一个问题便会有说“不”的心理倾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惯性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