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20

第20章 假借第三者的名义,了解对方的真实看法

某学校进行工资改革,人事办公室提交了方案。经领导会议讨论通过之后,召开各教研组长讨论会,没想到,会议上,大家都推脱对方案不了解而不置可否。

一天,人事主任遇到了地理教研组长。

“对这次的工资改革方案,有什么想法?”人事经理问。

“想法?比原来的有进步嘛!”

“我不是指你,我是说你们组,十几个人,不可能没有点想法吧?!”人事主任巧妙地追问。

“那倒是,让我想想。”

“组长的责任不就是上传下达吗?不用顾虑什么,这还只是草案。”

“大家觉得,与主科比,副科每周的课时量大,每节课的课时补贴还低很多,不公平。”

“嗯,这我们当初是有考虑的。”人事主任点点头,这下,她终于找到了了解组长们真实想法的办法——假装询问组员的想法。

随后,人事主任给每个教研组长分配了一个任务:收集各自组里组员对新方案的意见。

一周之后,组长会议再次召开,这一次,意见不是没有,而是很多。

第一次没有意见,第二次则意见多多,组长们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事主任采用的是不直接询问对方而借第三者来说出意见的方法。

在第一次讨论会上,人事主任征询的都是每个组长个人的意见,组长们自然会有很强的戒备心。他们都知道,这个方案是人事办公室提出的,而且是经过了校领导讨论通过的。如果自己提出异议,说不定就得罪了哪位领导,影响自己今后的晋升。于是,他们一律保持沉默。

而第二次会议,打的旗号是征集组员的意见。这样一来,组长们的顾虑就没了,不用担心自己会因放大炮而承担什么责任,遭受什么损失。形式上是借第三者之口而言,但实际上组员的意见大多就是组长自己的想法或心里话。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习惯当着别人的面说出不中听的话,因为害怕伤了别人的面子,给自己找麻烦。也不习惯在不安全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害怕负责,害怕说错话遭受惩罚。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你去问一个人,他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他多半不会直说,要么说不知道;要么跟你打哈哈,应付了事。

比如,你问一位上了年纪的人:“您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有何看法?”“很好、都很上进呢!”回答多半含糊其辞。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借询问第三者的意见发问:“你们这一代的人又认为如何呢?”通常,你立马就能听到很多对年轻人的批评。

碍于情面,害怕负责等心理,一个人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是值得理解的。鉴于此,如果想探知对方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不要直接询问对方的意见或想法,相反,应该让对方由谈论与自己无关的话题开始,在轻松气氛中借他人之口道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能达到你的目的,也能避免让对方勉为其难。

此外,还可以假借第三者的名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避免得罪人。

比如,你的下属请求加工资,而他的表现很一般,你暂时不打算给他涨工资。但是,直接拒绝下属,会让下属难堪,滋生负面情绪,甚至因为这种情绪而影响今后的工作。于是,你采用缓兵之计,说:“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决定,几个领导商量了之后再给你答复,好吗?”

下属一听,觉得你说的有道理,虽然没有马上得到答复,但并没有被拒绝,他的心里还抱有一线希望,对你也多一分好感。

几天之后,你再把这位下属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地对他说:“我很希望能给你更好的待遇,只是大家认为,你的工资……,希望你好好干,明年我们会优先考虑你的。”下属离开了,无疑他会有些失落,但他不会有恨,至少,因为善用技巧,你个人不会遭到下属的怨恨。

同样,对于下属而言,这套办法也可用来应对上司。

“你们部门人手比较多,把小平让出来怎么样?”

“小平?他专门负责西部的客户!”

“把西部的客户分给另外三个人不就行了吗?”

“我倒没什么意见,只是怕其他三个受不了,你也知道,一个刚生了孩子,一个有胰腺炎。”

上司想想也是,再也不打这个部门人事调动的主意。假借第三者的名义,拒绝了上司,却没有得罪上司,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人关系心理学

中国人说话普遍讲究情面,害怕祸从口出,如果想探知对方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不要直问对方的意见或想法,该假第三者的名义,让对方由谈论与自己无关的话题开始,在轻松气氛中借他人之口道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