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22

第22章 利用“禁果效应”,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道家老子曾主张“将欲夺之,必先与之”,说的便是想要夺取它,则须放纵它的计策。欲擒不得,方借助于“纵”。“纵”不是放虎归山。为了完成最终目的,有目的地放纵一下,是策略的需要。一擒一纵,需花费一番心机,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一个1岁多的幼儿,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啪”,幼儿听后马上把奶瓶扔了。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

一个保密的报告会,只允许某一级领导干部参加,刚刚结束,便有不少本来不该知道的人千方百计地来打听,想探知报告的内容。

一个老师对学生说,某本书是毒草,这本书本来不受学生欢迎,甚至不为学生所知,然而经老师这么一讲,学生却争先恐后地看这本书。

这是为什么?

因为禁止、威胁,诱发了人们的挑战性,让人们最终就以反抗发布禁令者的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胆量与能量。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忌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就是“禁果效应”。

通常,一个人的某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不是吗?越是不让看的东西,人们越想看,越要看;越是禁止传播的小道消息,越像长了腿,跑得越快。

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倾向,把他人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就可以控制他人的思想,令其做出自己希望的决定与行动。

有一家酒店,门前摆了一只大酒桶,上面写着几个引人注目的大字:“不许偷看!”酒桶周围没有遮拦。

行人路过此地,看了顿生好奇,禁不住停下来并上前去看个究竟。看了之后都哈哈大笑。

原来,桶里写着:“我店有与众不同、清醇芳香的生啤酒,一杯5元请享用。”一些大呼“上当”的人,酒瘾顿生,当然就情不自禁地进去品尝。口感果然不错。由此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来此店一饱口福。

这是不是说明,只要引导得当,“禁果效应”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无独有偶,犹太人斯塔克也是利用“禁果效应”大发横财的。

美国德州有座很大的女神像,因年久失修,政府决定将它推倒。推倒后,广场上留下了几百吨的废料,既不能就地焚化,也不能挖坑深埋,只能装运到很远的垃圾场去,至少得花25000美元。没有人为了25000美元的劳务费而愿意揽这份苦差事。

斯塔克却独具慧眼,大胆将差事揽在自己头上。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废物”真正是无价之宝。他来到市政有关部门,说愿意承担这件苦差事,且政府只需拿20000美元给他。

合同当场就定下。斯塔克还得到一个书面保证:不管他如何处理这批废物垃圾,政府都不干涉。

斯塔克请人将大块废料切成小块,进行分类:把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币;把废铅废铝做成纪念尺;把水泥做成小石碑;把神像帽子弄成很好看的小块,标明这是神像的著名桂冠的某部分;把神像嘴唇的小块标明是她那可爱的嘴唇并装在一个个十分精美而又便宜的盒子里。甚至朽木、泥土也用红绸垫上,装在玲珑透明的盒子里。

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他雇了一批军人,将广场上这些废物围起来,禁止行人往里看。

斯塔克的神秘举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好奇心。这里将发生什么奇妙的事?人们纷纷揣测。

有一天晚上,士兵松懈,有一个人悄悄溜进去偷制成的纪念品被抓住了。这件事立即传开,于是报纸电台广播纷纷报道,大加渲染,立即就传遍了全美。

这时,斯塔克借机推出他的计划。他在盒子上写了一句伤感的话:“美丽的女神已经去了,我只留下她这一块纪念物。我永远爱她。”

斯塔克将这些纪念品出售,纪念品很快被抢购一空。他从一堆废弃泥块中净赚了12.5万美元。

想想看,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在你的家庭生活中,“禁果效应”是不是也有用武之地?

人关系心理学

“禁果效应”:一种被禁忌所吸引的心理现象。通常,一个人的某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倾向,把他人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就可以控制他人的思想,令其做出自己希望的决定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