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体育场观看某场全国职业足球联赛的比赛,碰巧坐在北京国安队运动员坐席上方的位子上,周围都是该队的啦啦队。当国安队的前锋踢进一个球时,周围的观众都站了起来鼓掌欢呼。这时你会怎么办?恐怕你即使并不是很喜欢国安队,也会站起来。
为什么?因为“从众心理”。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你知道,如果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了,唯独你一个人坐在那里,别人肯定会觉得你十分奇怪,同时,你也会感到别扭。所以你不得不跟着站起来,即使心里觉得这样做并不合适。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且无处不在,它不仅体现在行动上,而且一个人的信念、观点,也受其影响。
在沟通领域,从众心理表现为:对传递的观点没有明确的意见和看法,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按大家的意见办。
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对信息源的可靠性的考虑。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意见时就会有一种心理:如果信息来源于众人,那肯定是比较可靠的。所以,随大流,按大家的意见办,乃是一个普遍现象。
另一个是怕受孤立。当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见时就会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我的意见是否与大家的意见一致?如果不一致,我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我就会因自己的意见与大家的意见相对立而受到孤立。这时,有自己意见的人(除个别性格特别倔强的人)就会放弃自己的意见,对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沉默,而对大家的意见表示顺从、附和。
常言道:众口铄金。人们附和一件事时,并不去理会事情的对与错,往往会以“大家”都是这样的意见,盲目地加以附和。
因此,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
“既然大家都同意了,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大家都这么认为,不会有错的。”
“大家都这么看,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曾经有人以“大家”对脆弱的人类心理,做了一项有名的“阿修实验”。
这项实验就是,将画着一条直线的卡片和画着三条直线的卡片并列在一起,让九个实验者组成一组,然后请他们回答,只有一条直线的卡片上的线,和另一张有三条直线卡片中的哪一条线相等。其实,任何人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这些线的长短是相等的。
不过这九个实验中有八个是假冒的,他们形成所谓的“大家”,而这些“大家”故意将答案说错,再看看那个真正被实验的人,其反应如何。
结果,不出所料,每组中那些不知情的人都受到“大家”的影响。他们的回答和多数派一样,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大家”是那样回答,所以在无意识之下,他们也跟着做了错误的回答。
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情愿与众为敌。恰当地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可以更轻松地说服顽固的一方。
比如,在工作中,你喜欢创新,而你的上司相对保守,不喜欢冒险。某一天,你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你估计,提出来,上司多半不会同意,这时,你不妨先在同事中宣传你的创意,先获得他们的认同。
然后,等到时机成熟,在会议上提出。如果上司对这一创意的背景情况不够了解,他通常会询问周围人的意见,一旦他看到有好几个人都对这个创意持肯定态度,他就会动摇了。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会议中,如果有三个以上的人谈论同一件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会影响整个议程。
换言之,对于新的提议,如果开始有一小半的人表示赞成,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
人关系心理学
“从众心理”,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受这种心理影响的人对传递的观点没有明确的意见和看法,是否定还是肯定都是按大家的意见办。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可更轻松地说服顽固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