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配音艺术
7741400000042

第42章 配音艺术创作技巧(4)

一般,气口都应划得合乎语法,并从表演出发,从内心体验出发,参考原片人物的表情、手势与动作,台词音节只多两三个字或少两三个字时,配音演员在允许的情况下,可加、减上合适的字。如不适合加减任何字时,则用拉开一点语言或收紧一点语言的方法。但在人物语言较少、近景、特写镜头中口型非常清楚时,要慎用或不用此方法,以免露出破绽。在对片阶段如划准气口、记下了语言节奏情况,在配音时,就能心里有底,有机、自如地贴合上去,使人们通过气口、语言节奏的情况揣摩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一般在台词气口无标记的译本中,配音演员不应在对片初始,就匆匆划上气口。而应再仔细揣摩片中人物的表演及其他相关因素,自己小声地跟着台词走一遍,如有问题可以修改,如无大问题基本都对得上,第二遍再划上气口。第三遍就可以关上监视器声音“默片”再对一遍,看是否对得准。配音演员在对默片口型时,一定要加上台词的表达感觉和语气处理等,气口也可做些合理的处置。因为一味地平念一段台词与带表达处理地说一段台词的语言节奏是不相同的。另外,有时对口型也不能完全被动地跟着原片人物的语2 55速走,配音演员也可以对台词做些合理的小改动,使台词的表达更舒服。如有些极小或无甚意义的小气口为了语意的连贯可不必停下来,可在语流中一带而过,不留破绽。实际上,气口对上了,对得很舒服,配音时心里很有底,可以进入一种良好的创作境地。反之,气口没对好,没有对默片,在录音时就台词、等气口,根本无暇顾及语言感觉和语言内涵。

当然,即使是对准了台词的气口,也要有一些相应的方法来记住气口的前后标志及气口的长短时间。要做到这些,需记住画面镜头情况以及人物的表情、手势、动作等有关情况。如镜头是人物的正面、侧面,还是入画;镜头是人物的中景、近景,还是特写以及人物正在做什么、表情如何、手势如何、动作如何。在对片时,不妨将这些有关情况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标在译本或剧本上,来提示我们。随着配音实践的增多,演员们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贴合口型的方法而越来越熟练。 总之,与原片人物的口型贴合,只有兼顾了以上诸方面内容,方是真正、全面的贴合。

三、贴合气息

气息在艺术语言表达中是支撑发声的动力来源,这是生理作用。在表达方面气息也起着心理情感的外化表现作用。具体到配音创作中,气息是我们体现片中人物内心感觉与外部状态的枢纽,也是贴合人物的重要条件,无论是与原片中人物的戏贴,还是口型贴都离不开人物的气息贴合。

如前所述,配音创作是在原片演员表演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它有严格的制约性,但又不乏其自身的创造性。这种有限制的创造独具内涵,具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片中演员的表演即外部表现形式来反推、体会原片演员的内在体验。二是,从自己对原片、对人物的理解出发,跟上原片演员的体验,并模拟出其外部表现的一切因素。也就是说,配音演员的创作成功必须做到以上两个方面:一是,在对片中表演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正确体验;二是,有高超的模拟、外化技能,可将片中演员的一切外部表现形态都通过自己的语言、声音、气息全方位地体现出来。如台词的处理、声音气息的运用、人物交流的情状以及人物的表情、手势、动作等状态。

诚然,要想只通过语言、声音一个途径全方位展现人物的心理与外部各状态,气息在此无疑具有显着的位置。从气息作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有说话生理动力的作用,又有内在情感状态的显露作用,还有形体动作状态的表现作用。可以说,在文艺作品演播中,气息的作用既丰富又显而易见。然而,对于“创造性模拟”的配音艺术而言,气息更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因之。片中人物的一切都在观众的视野中,他的一言一语、一呼一吸、一思一情、一举一动都展现在观众面前。配音当中,如果一点没贴合上,都会影响配音的贴合感。

如果配音的气息节奏与原片人物的气息节奏不相符,那配音语言的节奏、气口就乱了,对不上。所以凡有经验的配音演员都知道,配音对台词,一定要合上片中人物气息节奏与变化。否则,人物语言和感觉就贴合不上。因为人物语言中的气息并不都是节奏均匀、完整的。经常为了情感所需,忽面是提起气来,半截处语言再出口,忽而为了配合人物的形体动作、表现突发情况,人物的话刚说了一半,便憋住、断在那里。或是人物在片中笑或哭。配音演员如果找不准人物的气息节奏便根本无法配上。或者片中人物有走动、站起、坐下、跑步等形体动作及思考等不同状态,而配音者却没有气息的显露,只在人物开口说话时才有气息的使用。那么,人们看了会很不舒服,会认为你配的这个人物不生动、不完整。因为人只要活着,就有气息的运动,不管人有意无意它都会显露出来。怎么可能说话时才有气息运动,其他时候却没有气息的显露呢?何况,很多时间,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人物在不同心理与形体状态中的气息显露,一提一松、一嘘一叹、一抖一颤、一喘一憋,都可极为清楚、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形态,表现出一定的思维与情感、表情与动作。

气息在此,显出极为有价值的表意、表情和表形的作用。与广播剧及其他舞台表演等不同的是,配音演员的气息状态要绝对服从、贴合于原片人物的气息状态,不得有任何出入。

为了贴合原片人物的气息,在配音对片和录音状态中,要始终紧紧以原片人物的气息状态为依据,去努力贴合,并加上与人物行为有关的一切气息。

比如,人们思考时,每每伴随着轻微地气息声可透出其思考的一些信息;人在坐下时,往往伴以出气、松气声;而站起时,又往往伴以提气声;走路或跑步时,也往往伴以较紧、较重的喘气声;甚至人在开口说话前,也有随内心相伴的气息声;即使人物说话时,也会随着表情、动作有其相应的气息声。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的片子,由于他们注重片子的视觉性,因而,大多是人物的行动,人物语言并不多。这就更要求配音演员紧紧抓住人物的气息状态来细致入微、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外部状态,淋漓尽致地再现好人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音,当然包括配出人物的所有气息状态,包括说话与不说话。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完成配音创作。由于每个人的外化、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有时,配音演员再有准确的体验,也会与原片人物的表现形式有所区别。因此,配音演员要一方面从自己的内部体验出发,另一方面又要去有感受地模拟片中人物的一切表现形式。如自己的体验与片中人物有距离,也应从人物外部表现形式来反推、揣摩并靠近人物的感觉。在气息方面,要严格贴合原片人物的气息状态,如长短、强弱、深浅、停断、松紧与节奏等。一般而言,只要配音演员跟上原片人物的心理和表演,气息就会基本相合。再仔细参看原片中人物的具体处理便会贴合得更好。气息贴合上人物语言节奏,也较容易合上气口。总之,气息伴随人物的一切行为和活动,将气息的运动和丰富多样的变化显露在配音中、融合在语言里,我们就能配出活生生的、完整的人物。

第四节 声音的可塑性

在熟悉了语言和声音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影视语言的分类特点之后,演员在实践中所要努力达到的就是良好的语言表现力和声音的可塑性。没有表现力和可塑性的声音不可能创造出性格化的语言,而影视银(屏)幕形象都是作家(编剧)根据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采用概括、提炼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展现出的有情感,有独特性格特征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要求影视演员和影视配音演员的语言创作必须鲜明的性格特征。

影视形象既是可视的也是可听的,观众同时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去完成自己的审美享受,所以视觉形象的真实必须同时辅以听觉形象(语言形象)的生动,才能使作家笔下刻画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银(屏)幕上。

一、可塑性

可塑性即可变性。声音的可塑性是影视配音演员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所谓声音的可塑性就是演员根据银(屏)幕形象的需要可以将自己声音的音量大小、音质的色彩、音域的宽窄、音色的粗细,作出各种准确的、得心应手的调整和变化,使其符合角色需要。而在塑造性格化语言时起着重要作用的是音质和音色。因为最能修饰一个人的声音和语言,最能赋予语言性格色彩的是演员的音质和音色,最能表现出演员声音可塑性的也是音质和音色。

在我们熟悉的许多配音演员当中,张桂兰和姚希娟的声音可塑性,值得学习。当时四十多岁的中年演员姚希娟在电视剧《海蒂》中为一个五岁的小女孩配音,可想而知没有刻苦钻研精神和良好的声音塑造能力是很难完成这项任务的。以下是她的一段经历和感受:我为海蒂配音,难度很大。一是必须摆脱大人装小孩的腔调,二是必须在语调上同小鹿纯子的配音区别开来。要完整地塑造一个儿童语言形象,对我这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来讲,不是那么简单的。于是,我平时注意用小孩的语气同小孩讲话,还注意听广播里的儿童节目。

看了《城南旧事》,我逐渐发现小孩讲话气短,中气不足,发音部位比较浅,劲全用在唇部。我听了《海蒂》原片中的海蒂的讲话,细声细气,很自然,很舒服。因此,我就用小小声为她配音。虽然,从第一集到三十六集,海蒂的话并不多,但必须掌握好分寸和准确性,稍稍控制不好,大人味道就出来了,不是年龄感不准确,就是有些做作。那时,我日夜试配音,有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试用小小声说话,甚至边走路边说台词,怕别人笑话,就用手帕捂住嘴试。配第九集时,在一次车祸中我负了伤,下巴缝了三针。一个星期后,能吃点稀饭了,说话还行,就马上去配音了。《海蒂》播出后,我怀着不安的心情等待各方面反映。第二天,我团一个同志的家属问我:“你们从哪里找了一个孩子来配音的?”我说:“你没听出来吗?那是我呀。”说实话,我是很兴奋的,获得了一种创作上的幸福感。

二、培养可塑性的目的

声音的可塑性是为塑造性格化的语言服务,是进一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所必备的。而语言表现力就是能够熟练自如地控制和运用自己的声音和气息,并使自己的发声器官准确,鲜明地塑造出各种不同色彩的语言声音形象的能力。

作为配音演员这种语言表现力是必须具备的,否则就难以完成各种角色的配音任务。关键在于“声”和“形”,一是熟练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发声器官和气息;二是能塑造不同的语言(声音)形象。这种能力的获得只有靠不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和平时的刻苦钻研。以上所举姚希娟的海蒂配音一例,就证明了基本功和刻苦钻研对提高语言表现力的重要。

各种不同的声音形象是靠演员“塑造”出来的,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剖析一下,演员究竟需要“塑造”些什么?

1.塑造不同的性格

目前影视从题材到内容都十分广泛丰富,古今中外样样都有。所以什么样的角色,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配音演员都可以接触,都可能要去配音,面临这种情况,配音演员首先就要求能大幅度地改变自己原来的声音,而把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塑造成角色的,塑造成符合角色性格的语言。如果一个影视配音演员给十部影视片配音,其声音结果听来都一个样,一个味儿,听来听去还是演员本人,观众听到的根本不是原片中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个性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的生动语言,如果听起来都是演员自己在说话,那就是“千人一声”了,而影视语言最忌讳的就是“千人一声”,“千人一声”就是最没有性格光彩,淡而无味的语言,必须切记这一点。

2.塑造不同的情境

我们在影视经常看到许多感人的情景,这些情景都是人物在典型环境里,由于戏剧矛盾的作用,人物的感情往往产生升华和急遽变化,演员给这种场景配音,不仅要使自己的语言和声音传达出角色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同时还必须要具有与原片的环境相吻合、相一致的环境感,只有当语言具备了这种环境感才可能给观众以生活的实感。比如“深夜密谋”,“湖边情话”,“临终遗嘱”等等既有特殊的具体的环境,又有人物在环境中特定的情感,为了使影视语言有生活的实感和质感,配音演员就必须善于塑造各种不同的情境,从而感染观众,打动观众。为了使语言和声音具有更强更鲜明的生活实感,配音演员在完成语言创造时,哪怕一声微弱的叹息,一丝轻蔑的嘲讽和冷笑,或者是由于心理的踌躇而发出的那一声难以觉察的心灵的颤抖声,都应该被配音演员创造得非常逼真可信,而绝不可以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