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配音艺术
7741400000041

第41章 配音艺术创作技巧(3)

例如,着名配音演员童自荣成功地在影片《佐罗》中凭借声音气质、声音造型的变化塑造了男主角唐·迭戈假扮总督,真行侠义的英雄形象,这个还是一个人物的两种变化身份。而在《黑郁金香》中童自荣为哥哥纪尧姆和弟弟朱利安两个角色配音,成功配出哥哥的英气果敢和弟弟的腼腆真诚。随着童自荣的话筒前经验越来越丰富,配音技巧越来越纯熟,他还为《茜茜公主》里的一个军官的喜剧形象作了成功的配音,非常贴合,叫人难以想象如此华美的声音也能和喜剧形象挂钩。而20世纪90年代曹雷导演的《靡非斯特》里,童自荣的配音更是精彩,他把这个性格复杂的30年代生活在法西斯阴影下的舞台演员描摹得生动到位,台词大段但是驾轻就熟。可见,童自荣在配音道路上刻苦认真,在找寻和贴合人物气质方面有着独到功力的。

总之,屏幕上演员演出了人物的气质,配音者就应从语言中体现这种气质,这样,才能贴合上原片人物,人物的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才可能统一、和谐,人物塑造才准确对味。贴合人物的气质,需要经验,有时也需要模拟,其关键在于理解、把握人物。

3.与原片人物的表情、动作相贴合

原片人物表情中的喜、怨、哀、怒等各种情感状态的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走、跑、跳、卧、打等不同运动状态都要通过配音语言显露出来。片中人的哭着说话,边抽泣边讲,配音也要有这种哭着的感觉揉在语言中;片中人物边跑动边说话,配音要有这种形体运动中的语言表现;片中人物边扔东西或边与人打斗边大声地说话,配音时也要与之贴合上,这一切都应在配音语言的感觉、语气节奏、气息状态和气口上体现出来。即使是一些极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也不应放过。比如,片中人物的摇头、耸肩、摊开双手、面露难色以及眉头动一下、眼皮耷拉下来、撇嘴等等,这些细小的表情、动作都应从配音的语言、气息中有所体现。因为除了有声语言以外,还有由表情、手势等构成的副语言。这样,所配的人物才活灵活现、十分贴合。要达到这种境地,就要一切跟着人物做。感觉到人物的表情、手势与动作状态,好似这一切全是自己所为,再把它们融进自己的语言、声气中表现出来,达到有机、贴合。 有一次观摩1957年邱岳峰参加配音的《警察与小偷》。看到“小偷”在感叹生活愁苦的那段发牢骚的配音,惊叹于早期的译制片中邱岳峰已经将原片人物的动作、呼吸、大段的快速的台词处理得天衣无缝。正是这个“小偷”让邱岳峰的声音和名字第一次被许多观众认可。

4.与人物的内心感觉及戏相贴合

配音演员的表演贴合与否,取决于通过外部语言动作所反映的内心感觉是否准确。感觉相贴合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人物总的个性、气质相合;二是与人物的每一具体活动即思维、情感、表情、动作相合。也就是说,要为一个人物配音,就要从心理上完全成为那个人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住那个人物的一切心理行为,配音语言才有底蕴。因此,一名好的配音演员必须懂得表演、会表演,具有表演素质。只不过,配音演员的表演是有限度的表演,是在别人表演基础上的表演,因而要准确分析、理解、感受人物,又严格制约于原片人物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参照。

表演,就必须全方位,从内心感觉到语言外化,从面部表情到形体动作。 所以从表演出发去抓人物语言就不会流于语言本身,而是会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寻找语言的依据。对此,原长影着名配音演员向隽殊说:“重要的是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要想人物所想,爱人物所爱,恨人物所恨,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凭借真切的语言、声调与角色的形象统一起来……她挨了一拳,我也感到自己也挨了一拳,这样发出的声音才有真实的痛感。”其实,就是替片中人物去感觉。

为《简·爱》配音的李梓回忆道:“有时台词很简短,我觉得他(配罗切斯特的邱岳峰)都能把你给吸引到演员的感情当中去,在我印象中,罗切斯特醒来找简·爱,在客厅、在楼梯口就喊简·爱,喊了几声,当时给我感觉就像勾了魂似的,他完全就把你给调到戏里面了,你下面接戏的时候就完全投入进去。”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怀疑,罗切斯特声音和形象是不同的人演绎的,他们的内心是相通的,是完美的一体。

同样,李梓也做得很到位,记得简·爱在舞会上收到屈辱的讽刺,逃离舞厅,在楼梯口遇到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简!你去哪儿?

简:去睡觉。我叫索菲来领她。

罗切斯特:把脸转过来。为什么这么压抑?

简:我没有,我没觉得压抑。

罗切斯特:你有。你还哭了?你看,眼泪从睫毛上滑下来了。

……好吧,我允许你告退。

简:(低声)是的。

这段对话很简单,却非常动人。我们在电影中是看到演员眼中闪耀的泪花,但是我们如果闭上眼睛,单只是听,从李梓的声音中我们也能清清楚楚地听到简内心的委屈的泪水,这是配音演员们完全用心跟着人物的感情走,完美演绎的结果。

关键在于,配音演员自己化为人物,去进行表演,理解、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全貌及心理,进而了解他此时的具体内心感觉、任务与目的,知晓他会用何种方式来表现、来反应。千万不可只配人物的表层表演,因为配音重在表现人物的心灵。反之,人物的表情、动作配得再贴也仅是外表,缺少灵魂的参与,不能称为合格的艺术创作。配音过程中,应当在自己理解、感受人物行为逻辑的基础上阐释、体现人物。配音有严格的制约性,因此,又要从演员的表演中细细揣摩人物的准确内心感受,使自己的配音与片中的戏更加贴合。

总之,配音与原片人物的语言、声音如果不贴,就有两张皮的感觉;内心的感觉不对,更有两张皮的感觉。配音语言与原片人物的声音造型、内心感觉、气质与表情、动作诸方面都贴合了,才有准确、贴合的人物感觉。

二、贴合口型

贴合口型,在配音创作中最具特点,也是一种集艺术和技术为一体的技巧,它是配音创作的基础。

1.与人物说话时口型时间的长短相合

这是配音口型贴合的最基本条件。因为人们观看译制片,首先最直接的便是看配音与原片人物说话动作的长短是否相合。如原片中人物还没开口,配音语言却已开始了,或配音的话已说完了,而原片人物说话动作仍在进行,这便使人感到视听不统一,破坏了真实的艺术效果。人物口型的贴合,首先2 52要做到原片人物的口型时间长短相一致,形成同步。

在翻译台词的音节大体一致的前提下,注意几点:首先找准一段话开口和闭口的固定位置,同人物的表情、动作相吻合。二要改变自己的语言节奏,去适应原片人物语言节奏。三要跟着演员的表演走,贯以心理与形体动作感。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随自身条件而产生的习惯性语言节奏,虽然这种语言节奏会随思维、情感、语言环境与人物关系等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终究有其基本的规律、定势。因为一般表演艺术中,演员的创作面对的是双重自我,即角色与演员本人。因而,必带有演员本人的某些特质合理地融于自己所创造的人物身上。唯有配音艺术身处三度创作就要全方位贴合原片人物,从整体到具体。这也是配音艺术的难点与特质所在。因而,我们配音的语言节奏也要完全服从原片人物的处理。有时,在对片当中,按自己的语言节奏走,难以对准口型,一旦调整自己跟上原片人物的语言节奏,便可对准口型了。

对片时,还要特别注意一点,即在把握片中的情节、人物身份、人物关系、人物性格、气质和规定情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跟着原片演员的表演走,参考其面部表情、形体动作、手势以及语言表达等心理与生理情况,跟上其感觉走。

这样十有八九能对上口型。因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人们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形体动作等都是相通的,区别并不大,也非本质。它们往往都与其语言的内容、色彩、意味相适应,对它们的关注和把握可以帮助我们进入人物的内心,对上台词的内容与感觉。

一般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东一些国家的片子,演员表演较夸张,手势动作也较多。而一些欧美国家的片子,演员大多表演比较内在,表述台词时,面部表情较淡然、平缓,外部的参考性相对欠缺。所以,更应加强对其内部体验,自己也应跟着片中人物表演。单纯地对语言,是机械的,也往往对不贴。因为注意力只在语言的速度上,只能对上总体速度。一旦遇到原片的人物说话中,有一两个或某几个字改变了原速,就处理不好,对不准口型或变化不自然,从而导致配音语言与人物语言的整体同步、具体不同步的局面。因为人不可能说话总是一个速度,他会时而思考慢说,时而忽发奇想得意忘形地大喊。这必将形成语言节奏的多变。此外,不同的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方式也各不相同。因而,配音演员也绝不可能以自己的语言节奏代替人物语言。这说明,对口型只对原片人物的语言速度是不行的,一定要从原片人物的内心出发,把握其总的性格、气质、心里有了人物总的语言节奏的特点后,再从其具体环境、心态、情感、思维以及表情、动作出发来说出他的每一句台词,而且是以化为人物后的感觉和模拟人物表达形式说出来的。那么毫无疑问,这时的台词便有了生命力,快慢、高低强弱都那么有机、贴合。这时,不但一段话的口型总体长短合适,就是一句话中有两三个字需要拉长或加紧、轻说或重说,也会十分自如、贴合。原因在于,你化为了人物,有了人物的灵魂、性格、气质、思维、情感与特点,是有情有义地在表达台词。那么人物的台词中强调的东西,也正是你此刻想拉开、立起、凸现的东西。这样,配音与人物语言便二者有机契合。

除去专业译制厂有口型校对这一环外,一般配外国影视片都需要配音导演与配音演员自己修改台词长短以便能与人物口型时间长短相吻合。

2.与人物说话时口型开合状态相合

对于译制片来说口型状态贴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配音当中除去说话的时间长短与原片人物的相一致以外,口型的开合状态也相似,则更会使人感到舒服、和谐。难怪有许多人非常赞赏着名配音演员的配音,说欣赏他们的配音,犹如是外国演员自己说出的话,那么对味、那么舒服,好似根本没有语言的转换。细分起来,这不能不归于他们从翻译到口型校对以及配音各个环节对口型开合状态的考究与重视。

诚然,外语与汉语不同,其一句话中的音节往往多于汉语,这就要求翻译首先要找准其中心意思和最关键的词。而真正专业译制片的翻译,还会进一步揣摩、寻找适合原片人物口型开合状态的词汇。这样,配音演员的台词位置即使不能是每一个音节都相同,但一段台词的头、尾尤其在人物的近景、特写中,是相合或相似。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感觉头、尾印象最深,因其具有前摄、后摄反应。若口型时间长短合适,只是开合状态不符时,配音演员在自己的文化知识范围内,征得导演的同意,在对片阶段就快速找出既符合原片人物口型的开合状态、又不伤原意的词或字换上,以使自己的配音口型既准又合。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在不影响语速与表达清楚的前提下,再加上一个正好合上口型开合状态的语气词等虚词与之相吻合。与人物说话时口型开合状态相合,除去修改换字的处理方法之外,还可以做配音语速的快慢微调,所谓微调,是指一两个音节语速的加快或放慢,不影响整段话的时间长短。语速微调使自己在需要时稍加调整自己的语速,便可正对上合适的口型,这在译制片配音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与人物说话动时肌肉的松紧状态相合

也是配音口型与原片人物口型相合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呼吸肌,二是咬字肌。

如果画面上原片人物正处在轻松、恬静的状态说话,而配音演员没有用相同的松弛状态来表现,而是用比较紧的肌肉状态来说话,那么观众也会感到此话不是出自片中人物之口,这就破坏了配音创作中“贴”的原则。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也是口型状态不贴合的表现。

要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很简单,不能只贴人物口型的外部长短与开合状态,还要极为重视其内心状态导致的筋肉感。从表演出发,跟上人物的种种心理与生理表现,适当调整自己说话的筋肉感,该松则松,当紧则紧。使人观之内外统一、声像相合。

4.与人物说话气口的相合

一般国产影视片中,人物语言的气口都合乎语法和语音的规范。但在译制片中,由于中外文的文字类型和语法规范等的不同,翻译成中文,有时难于完全合上中文的语法、语音停断点。尤其为了配合片中人物的呼吸、表情、手势、动作等,这就给配音气口的处理带来很大困难。

配音创作中,要想划准气口,并把握和表现好,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参考音节多少和语法、语意;二是,参考演员的表演,紧贴其表情、手势和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