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志异
7710100000018

第18章 《聊斋志异》向川剧转化的十种方式(1)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传统戏曲与古典小说有着深厚的血5关系。但古典小说与戏曲剧本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在题材选择、体裁结构、语言运用、表述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区别。

从叙事体的小说到代言体的剧本,需要有一个文体转换的过程,且戏曲是一种“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样式,其与小说的区别自是不言而喻。如在结构形态方面,戏曲剧本不仅要求具有故事的完整性,还要为演1的唱、做、念、打留下展示的空间,因而不能像小说那样采用网状结构的方式,去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必须“立主脑,减头绪”,一人一事,一线到底;讲求“无奇不传”,“有头有尾”;对社会生活的表现也有较强的选择性,而不能像小说那样无所不包。这些都是包括川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共同特征。因此,由小说转化为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再创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戏曲化。

由古典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直接转化为川剧,其转化的过程就更复杂一些。川剧聊斋戏剧目大多没有经过说唱文本的演化过程,系由小说直接改编为川剧剧本,也有少数是先由艺人将故事搬上舞台,然后再由文人整理出剧本。《聊斋志异》演化为川剧的剧目,不但要戏曲化,还需要川剧化。所谓川剧化,就是要具有川剧的风格特征,符合川剧的表现规范,将四川民风民俗融入情节结构之中,让剧中人物具有四川人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戏曲化、川剧化是聊斋故事转化为川剧的基本前提,至于个体剧目具体通过何种方式手段完成这个转化,其中具有哪些规律性或特殊性,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拟从大量的原生态传统川剧聊斋剧目入手,从十个方面具体解析《聊斋志异》由小说转化为川剧(戏曲)的不同方式方法。

一、本原复现式

所谓本原复现,即是川剧剧目与聊斋故事之情节构架、人物关系基本一致,只是在一些次要情节或配角的人名、言行上有些微变化。以这种方式改编的川剧聊斋戏较多,如《刀笔误》《龟中5》《金镯配》《玉裹肚》《菱角配》《巧娘配》《凤仙传》《瑞云》《水莽草》等,均属此类剧目。以川剧《水莽草》为例,该剧出自《聊斋志异·水莽草》,剧名也直接承袭原着,未加改动。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现存有该剧1922年黄天禄手抄本,其故事为:湖广桃花江边有一种剧毒植物水莽草,人饮其水必死,需有人再因此而亡后充做替身,方能转世投胎。鬼头倪氏,当初因误饮此水而亡,未得超度,修炼数十载,欲寻找替身。寇玉有独女寇三娘,美貌娇艳,父女二人乘船过江还8,被等候在江边的倪氏看中,以水莽草当茶送与寇三娘,寇三娘饮而身亡。三娘于阴间见倪氏,9其加害自己。倪氏说道,女儿一生受苦,不如早日投身为男,也好入黉门,大小登科;只因自己年老貌丑,只好招来三娘,若能引诱两个年轻貌美的男子,二人便可重新投身为男。寇三娘依计行事,青年书生祝浩然果然上当。

寇三娘投身任侍郎家,倪氏投身豆腐店王家,二人相约20年后科考场一见。祝生来到书友王佐家,毒性发作。王佐父亲也是误饮水莽草去世,父死前曾告之,需用当事人裤裆布片熬水喝下方能解毒,王盘问祝中毒5由,知寇三娘所为,即往寇家索取解毒之物,被寇父拒绝,祝生命亡。王佐父亡后未能寻得替身,在阴间被封为土地,祝生向土地大呼冤枉,土地问明原委,欲拿寇三娘是问,得知她已于三日前投生任侍郎家,遂命小鬼到任家捉拿三娘到阴司,命其与祝生成配,二人长住阴阳界,不再寻找替身害人。土地得知祝家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家境凄苦;而寇家父母年老无嗣,遂让寇三娘托梦与父母,告知自己已同祝生结为阴亲。从此祝、寇两家共住一院相互帮衬,祝浩然妻儿为寇家父母送终。土地又命鬼卒到豆腐店王家捉来倪氏,二人共度晨昏。

川剧《水莽草》与聊斋原着在故事主干、人物设置方面基本无异,仅作两处次要改动。其一,原着中没有王佐父在阴司被封土地以及土地捉回倪氏为伴的情节;其二,原着中祝生死后妻子改嫁,后寇家常接济祝家。而川剧则赋予该剧以大团2结局:

祝妻并未改嫁,祝、寇两家合二为一,老幼皆有所养,各得其所。可以看到,川剧对原着进行的这种微调,并未改变原着的思想倾向和故事主干,而这两个家庭重新组合的2满结局,只是对原故事所作的一些补充和完善,无疑更能体现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旧式的社会理想,也更符合那一时代戏曲观众的审美心理。

二、综合熔铸式

综合熔铸,是指以《聊斋志异》的一个故事为基干,又从其他几个故事中汲取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编织成一个新的故事。如川剧《碧波红莲》《一只鞋》都属于这种情况。川剧《一只鞋》4于《聊斋》中的《毛大福》和《二班》两则故事。

《毛大福》故事比较曲折:太行山乡村郎中在路上遇到一只狼,狼衔着一些金银首饰送给他,然后把他带到一个山洞里为一只头上生疮的母狼疗伤,后郎中因卖首饰被误作杀人犯,为洗刷冤情,郎中同衙役一起上山找狼。群狼见到郎中,为之咬开绳索,衙役明白了狼的用意,释放郎中。后县官出行,遇狼衔一只鞋给他,县官查得此鞋主名丛薪,终于审出杀人抢劫真凶。此故事后还附有一则短小奇闻:某接生婆遇一狼挡道,随之进一山洞为一雌狼接生。次日狼衔鹿肉到她家门报恩。川剧将这则奇闻糅到《毛大福》故事中,将互不相干的二位主人公变为一对老夫妇,又结合《二班》故事中两只老虎为雌虎请郎中治病,后救郎中于狼口的故事,将狼改变为两只老虎,并演绎出迂腐的县官在公堂上审问老虎,老虎为人申冤的喜剧。

川剧《碧波红莲》的形成过程与《一只鞋》略有区别,虽然都是综合聊斋故事而形成的剧目,但《碧》剧是在三个川剧传统聊斋大幕戏《金霞配》《洞庭配》《游泾河》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并非是直接在《聊斋志异》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由小说到戏曲的改编。其综合创造的具体过程在第四章中已有介绍,此不赘述。这种在既有传统剧目基础上的综合创造,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结构出曲折动人的故事,二是便于选择在戏曲的唱、做、念、打方面有独特技艺的精彩场面,其综合熔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推陈出新、创造精品的过程,《碧波红莲》正是经过这样的改造过程而成为川剧经典剧目的。

三、压缩裁减式

压缩裁减,就是去掉聊斋故事中的一些枝蔓,或者截取其中一部分编撰为一个剧目。这是《聊斋志异》转化为川剧剧目时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川剧《双仙5》《东楼配》《秋月配》《汝南寺》《仙人岛》等剧目都属于此种类型。除了一些文人改编的剧本之外,戏班艺人在演出剧目缺乏时,常常从《聊斋志异》中选择一些情节离奇、惊险刺激的故事,按照戏曲演出的惯例予以剪裁,直接搬上舞台。这类剧目大多注重传奇性和技艺性,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川剧《汝南寺》出自《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有书生冯先出门游学,路遇书友禧云,二人同去杏花村饮酒。冯先之祖母与父亲早年为国尽忠,祖母死后被封为定军圣母,恰好是日为其寿诞之期,群妖为之祝寿。冯先、禧云于途中碰上回洞的群妖,其中一女名辛十四娘,冯生甚爱之,紧追不舍。禧云追赶不上,自行回府。冯先追至汝南寺,遂向辛父求亲。辛父怒其轻薄,将其逐出府门。此时天已黑尽,冯生于山林中迷路,忽见远处有灯光,望灯而行,竟至定军圣母府第。祖孙相认,问明原由,定军圣母即遣人接来辛十四娘,命与冯生立即成亲。十四娘言须回家禀明父母,择吉日过府,圣母允诺,辛竟一去不返。冯先回到家中,病重不起。不久,辛府忽将辛十四娘送到冯家,冯先立刻病愈,二人拜堂成亲。

该剧又名《紫微剑》,在另一种抄本中,有辛十四娘父本不允婚,定军圣母借来紫微剑相逼,辛父无奈同意的情节,故名《紫微剑》。

《辛十四娘》是聊斋故事中较长的一篇,故事发展起伏跌宕,峰回路转,对夫妻间的喜怒哀9和奸佞小人的险恶居心都有深刻的描述。川剧只截取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原着后半部分故事为:冯生与十四娘成亲后,楚公子因嫉妒而设计陷害冯生入狱,十四娘遣婢女装扮成被卖入妓院的妓女,向前来嫖妓的皇上述说冤情,终于申冤出狱。后十四娘厌倦了尘世的繁乱冷漠,欲归仙境,买下一良家女子与冯生为妾,十四娘病逝归仙。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川剧《汝南寺》将后一半故事舍去,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作为剧名,截取二人一见钟情、冯生苦苦追寻、终成佳偶的过程,编撰成为一出传奇爱情剧。

对一出内容庞杂的剧目,仅撷取主干予以浓缩,再演变为另一出剧目,在川剧聊斋戏中也有较为典型的例子,大幕戏《玉鼠配》与《聊斋志异·阿纤》有一定的联系,但在《玉鼠配》

中又拼凑进去许多旁枝末节,显得杂乱无章。于是又出现了《东楼配》一剧,即由《玉鼠配》一剧缩减而成。这种在原着基础上进行截取或压缩的改编方式较为简单,尤其有利于一些小戏班子艺人自编自演的需要。一般来说这类剧目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其主要价值不在于戏剧文学性方面,而在于表演上的发挥和创造,如《汝南寺》剧情虽然简单,但其中有《三醉路》一出以表演为主的重头戏,可以作单折演出。至于《紫微剑》之类,情节很明显为艺人增加,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也是艺人编演剧目的一个特点。

四、生发扩展式

生发扩展式的情况较为复杂,大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增补充实,即对故事中的某些事件予以丰富充实,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的表现需要;二是延伸扩展,即以一个故事的某个情节或人物为由头,生发出一段新的故事,或丰富原故事的某一段情节,编撰出一个折子戏;三是续写新编,即在一出剧后,根据原来的人物和剧情走向,发挥剧作者的想像,继续编撰出一个下本戏。当然,作为舞台综合艺术,剧本的充实必然带来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唱做念打技艺的发展,由此带动剧种的向前发展。

1.增补充实以《聊斋志异·王六郎》改编的《芙蓉渡》

为例。剧本内容为:方通元捕鱼为生,常酹酒江中以祭祀河神水鬼,溺鬼张生每受其惠,一日出水现身,与之结为金兰。张生教方子读书,方翁以酒待之,习以为常。一日张生言将有替身者,方往观之,果有一妇人抱一婴儿将溺水,竟又安全过渡,方通元不解。张生至,言非不灵验,乃不忍伤二性命也。上天感张生仁厚,玉帝降旨命张生至延安县做土地,临行邀方小聚。后方子赴试高中,方应约到延安看望张生。二人会面之时,玉帝复降旨,升张生为江宁府城隍,方翁接任土地。方翁返家,至时无疾而终。

该剧与聊斋原着比较,故事情节有三处改动:其一,增加了张生为方翁教子及方子高中的内容;其二,增加了张生升任城隍及方翁荣任土地的内容;其三,增加了张生进方家时门神与方翁调侃,方翁与做了土地的张生饮酒时,画像与泥塑化为活人等情节。这些局部的改动,使剧情的发展更符合人情事理,生活趣味浓郁,且富有喜剧情趣。

2.延伸扩展一般来说,由小说改编为戏曲,由于两种文

体的根本性差异,在故事内容上都会有程度不同的调整。这里所说生发扩展,是指对原着故事情节的增加。这种情况在大量的折子戏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如《刀笔误》之《奔途》《投庄遇美》、《青梅配》之《秀才吃糠》、《桂香阁》之《柳林劝兄》、《勾栏院》之《拨尸认妻》《未央生打令牌》、《胭脂配》之《活捉宿介》《武孝廉》之《活捉石怀玉》这些折子戏的内容,有的4于原聊斋故事中一两句话的提示,有的则是原聊斋故事中未涉及的内容,如《聊斋志异·小谢》中并无《柳林劝兄》的内容,《聊斋志异·胭脂》中也没有《活捉宿介》的故事。这些增加的部分,无论是重在唱工还是擅长表演,因为是川剧作家或艺人的创造,故而都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为《聊斋志异》在四川民众中的普及起到了催化作用。

3.续写新编川剧《游泾河》之下本《望海楼》就是一出

在聊斋故事基础上续编的剧目,其故事为:廉惠当年抗君命放生大鱼,被父廉礼打下泾河,在龙宫与泾河公主结为姻5已三年。

金角老龙被斩后留下四子:分水兽、吞火兽、贪狼兽、金睛兽和一个琼花公主,常在泾河水域游荡滋事。琼花也爱慕廉惠,认为泾河公主抢夺了她的如意郎君,故与四兄摆下战场与之决斗。独角蛟使出聚宝瓶将四兽收入瓶内。廉礼夫妇暮年丧子不胜悲痛懊悔,在泾河边建望海楼一座,遥祭思念。廉惠闻讯,顿生归家之念。龙母为之定下归期。龙母寿诞大摆宴席,独角蛟酒醉打碎聚宝瓶,四兽逃出。廉惠启程之日,四兽欲抢公主、侍女为妻,琼花欲夺廉惠为夫,在龙门摆下战场。经过一番打斗,独角蛟生擒四兽,廉惠登上望海楼与父母相会。为一出结局不够2满的戏增添一个完美的结局,是传统剧目中常见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如《天仙配》后有《续天仙配》。此类续编剧目显然是为满足戏曲观众渴望大团2的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可见聊斋戏的演变也同样遵循着戏曲发展的共同规律。

五、暗线复明式

暗线复明,是指将聊斋故事中暗线处理的一些内容以明场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这是川剧艺人在聊斋戏演出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极富创造力、表现力的改编方式。下面以《借尸报》为例加以解析。

《聊斋志异·窦氏》讲述的是一个豪门大户对良家女子窦女始乱终弃,以及窦女死后复仇的故事:富豪南三复见窦女貌美,多次上门挑逗致使其怀孕生子,窦女抱子到南府苦苦哀求一夜,次日清晨,母子僵死于南府门前。后南又娶一女,该女无端上吊,南恶名远播,无人敢与之结亲。后聘曹进士之女,未等迎娶,花轿已至。是夜曹女突然死亡,曹家却称无送女之事。有姚孝廉女新亡,下葬不久,墓棺被盗,尸首不知去向。姚孝廉到南家寻见赤裸女尸,证实是自己的女儿,状告南三复开棺暴尸。官府因南屡行不端之事,判其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