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经的故事
7559900000033

第33章 耶稣的事业

耶稣的眼睛和神态里有一种东西引起了过路人的注意。“这个人是不是我们的救世主?”但耶稣宣称他不是救世主。他只是告诉人们:第一,世界会被上帝收回;第二,即使如此,人类也要互相去爱。

在旷野耶稣只呆了一段很短的时间。

这段时间他很少吃和睡。

他认为完全有必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计划将来的事。

他已经将满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了无牵挂,非常朴素地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

然而约翰的话让他陷入困惑。其时,在约旦河旁边,他想着在拿撒勒的宁静生活中看到的和经历的一切,自言自语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当时,古老的罗马共和国凭借高价雇来的外国雇佣兵团的力量和忠诚,刚刚建成一个帝国,耶稣对这类政治上的大事漠然不理,毫不关心。

耶稣不懂希腊语,也完全不能读用希腊文写成的书。

耶稣讲的是阿拉米语,亦能看懂一点许多世纪以前用古代希伯来文写成的古书。

但是希腊人的思想和希腊人的科学却如同罗马人的法学和罗马人的治国之道一样,对耶稣说来犹如天书。

耶稣只是犹太国家中的一个普通男孩,一个身份卑微的犹太木匠,熟悉古老的摩西约法方面的知识,以及他在犹太会堂和圣殿中听到的由士师和先知们口头传下来的各种教义。

耶稣的知识结构并没有超凡的地方,耶稣显然不是通过知识来与上帝交流的。

但无疑,他对宗教方面的职责非常忠诚。

每年耶稣在必要时总是会到耶路撒冷去,以便按老习惯到圣殿焚献祭品。

他融入自己在加利利的小天地,对约瑟和马利亚教给他的一切确信无疑。

但他也不是没有困惑的。

他超世脱俗。

他感到自己的灵魂深处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越世俗的素质,而拿撒勒的善良的邻居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对他非常熟悉,但是在人们看来,他不过是一个木匠的儿子而已。

不过当他离开故乡时,局势就不同了。

人们已经开始注意他了。

行走时耶稣的眼睛和神态里,有一种东西引起了陌生人的注意。他到达约旦河的时候,见到那里的一群人正在盼望着伟大的奇迹出现。耶稣见到追随施洗者约翰的那些人在约翰的背后议论纷纷,毫不耐烦地提出一个问题:“这个人是不是我们的救世主?”

犹太人在长期的异族统治下盼望救世主盼望得太久了。从这个意义讲,为犹太人的上帝牺牲的耶稣是犹太民族的民族英雄。

但是对那些围观在约翰周围听他讲道的人们来讲,救世主必须是一个伟大的勇士,一个严厉的士师——亦即那种类似决心唤醒民众的人,他将建立一个伟大的犹太王国,并使世界各国都归顺在耶和华的特选子民的戒律统治之下。

是这样的,当时的很大部分渴望救世主的人是把救世主等同于一位孔武有力的帝王,也就是说,能杀人的人。

但在耶稣纯朴的心中,丝毫没有一点世俗观念,那种观念认为现在又该出现一个类似于参孙的人物,挥舞着剑,率领自己战无不胜的军队去征服那些让人憎恶的人。

问题在于一个字。

使耶稣同冷酷无情的罗马人、世故的希腊人和教条主义的犹太人决然不同的,便是他对“爱”一字的理解。

耶稣的心中充满了对人们的爱。他不仅爱家乡在拿撒勒的朋友,在加利利的邻居,也爱世界上所有的人们。

耶稣可怜他们。

耶稣认为他们的争吵是没有用处的,他们的野心是枉费心机的,他们对金钱和荣誉的贪婪更是可怕地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在耶稣之前,许多希腊哲学家的确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们也发现,真正的幸福来自心灵,并不是靠口袋里装满银币,也不是靠看台上的观众的盲目崇拜。

但是耶稣的先哲们从未使自己的思想越出贵族的小圈子,而当时也只有这些帝王与绅士能享有灵魂永存的阶级特权。

这些哲学家认为,奴隶、穷人以及千百万长期过着悲惨生活的人们之所以存在,只是一种既定的、不可避免的万物规律的一部分,是一种必然存在的不幸现象。

他们宁愿对野地里的狗和后院的猫讲伊壁鸠鲁或斯多噶学派的哲理,也不愿意对在他们的田里劳动的雇农和给他们做饭的厨师讲这些。

在有的地方,这些哲学家远远超过了早期的犹太人领袖,因为这些人死也不承认不属于自己同一种族的人的权利。

但是,与耶稣(他对他们一无所知)相比就差远了。

伟大的耶稣怜悯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虽然他清楚地知道一次次从耶路撒冷回来后,如果他在顽固不化的法利赛人统治下的国家宣讲忍耐、仁慈和谦卑之道,就会遭到不幸,但他还是不能不听从那要他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事业而献身的声音——

上帝的声音。

这就是他的生命的潜在危险。

三条路中他只能任择其一。

第一,家乡在拿撒勒,做木匠或其他工作安度晚年。白天在城里干些杂活儿,傍晚同那些聚在水槽周围的庄稼人谈谈庄稼收成。

但是,耶稣不会这样干,因为这对他说意味着心灵上的日益空虚。

第二,要是他愿意过冒险生活,同样他也有机会。

他如果利用他刚出现时就在施洗者约翰的信徒中掀起的热潮去做一些事情应该也不错。假如他能使这些纯朴的人相信他们非常愿意相信的事,他会很容易地使他们相信自己是他们一直期待着的救世主,他也就能够成为民族运动的领袖,也就会像在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那些犹太的爱国者那样,会(也可能不会)使不幸地分裂着的犹太民族获得独立和统一。

但耶稣很快就打消了这种念头(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这种对未来的一时的梦想),他认为对一个严肃的人的伟大理想来说,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并且这种意向不够远大。也许在当时耶稣的心中想要“统一”的已不仅是犹太民族,而是整个的人类了。

这样,对于决定献身上帝的事业的耶稣来说,只有一条路可走。

他必须坚决地走出去,必须离开父母,冒着被放逐、憎恨和死亡的危险,把他头脑中最真诚的一些重要思想尽可能地告诉所有那些愿意听的人。

真的,他决定献身上帝。

耶稣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这项伟大工作的。不到三年,他的敌人就把他杀害了,靠的是看台上的观众的热烈喝彩。讲道的耶稣最后身化为道,正如《圣经》上说的那样,“道成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