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们往往把画像或雕像看作是有生命的。新庙落成,雕塑佛像或画壁画,艺术家常常在看热闹的人群中搜寻形象,吸收到艺术创作中。相信迷信的人家,因此劝阻自己的家人去看热闹,怕家人的灵魂被艺术家摄去。此风始于何时,已难以稽考。从流传至今的文献看,南北朝时比较盛行。更有甚者,有人以为对某某雕像或画像“施刑”,如针扎、敲砸、诅咒等等,会置某某于死地。据《晋书·顾恺之传》记载,顾恺之非常喜欢邻居的一美女,调戏未成,他就在自家墙壁上画了这位美女的形象,“以棘针钉其心”,此女遂患心痛病。顾云他能医此病,趁机再次向邻家女表示好感,此女被迫从之,顾偷偷撤去画像的棘针,美女心痛病果然痊愈。故事纯属无稽之谈,编此类故事的人,只是想突出顾恺之绘画技术高超而已。当然,顾恺之也可能生前真的搞过类似的小把戏,因为从《晋书·顾恺之传》记载来看,顾的思想来源是博杂的,既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还有儒家的、玄学的。顾恺之信奉“天师道”,而天师道属于民间的带有巫术性质的道教,天师道经常搞一些“捉神弄鬼”的把戏,以惑众。顾恺之“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顾恺之搞点类似的“小术”,故弄玄虚,抬高自己绘画的身价,是完全可能的。比如晋兴宁中(363年前后),京师(即今南京)初置“瓦棺寺”,僧众设会,请朝野施舍赞助,凡舍钱者没有超过十万的。轮到顾恺之,他答应资助百万。人们以为他是在吹牛,因为他的清贫是人人皆知的。顾恺之请人在瓦棺寺备一墙壁,遂闭户断绝一切往来一个多月,画了一躯维摩诘,故意不画眼珠,对寺僧说第一日来参观的请施十万,第二日五万,三日以后多少不限。结果打开寺门,形象光照一寺,参观的施舍的蜂拥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后一个故事,大概是可信的,因为从南北朝至唐代,记载类似故事的不止一家。瓦棺寺内供奉着由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贡献的玉佛像、戴逵手制的五佛像、顾恺之画的维摩像,时称“三绝”。唐睿宗时的黄元之《润州江宁县瓦棺寺维摩诘画像碑》对顾恺之及其所画维摩诘极力赞颂:“目若将视,眉如忽颦,口无言而似言,鬓不动而疑动。岂丹青之所叹,咏相好之有灵哉!顶礼者肃如在之心,瞻仰者发皈依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