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中国做咨询
7052600000013

第13章 识别和解决 (2)

用人标准的设计问题,是当前比较普遍的深层次问题,在多数招聘广告中对学历的要求不是一个封闭值,而是一个半开放值,“XX学历以上”、“XX年以上工作经验”,也就是说招聘的人员越高越好,而不是适合就好,事实上一个现实的岗位能力一定是在一个范围内。

当代社会已经不是中国传统的社会了,但是在国人的潜意识中,不少的人仍然持有传统的忠诚观,也就是良臣不侍二主,企业对员工有恩,员工应该终身报效,这样的观念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必须进行调整,这不应该成为企业用人、培养人的标准。

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工作配合的难度自然加大,解决这些配合问题的责任应该是企业管理者,而不是员工,有不少的企业高层人员并没有理性思考这样的问题,而是下意识地要求员工自己创造条件工作,就像当初自己创业时那样,殊不知自己当时没有资源,但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权。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人是基于合同的使用,求职人与企业是有限的合作关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企业的核心用人观停留于传统社会,或多或少地认为员工与企业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进入公司的员工就是公司的“奴隶”。

激励机制方面也有偏误,薪酬水平与岗位价值背离因素比较普遍,当然,这两者会有自然的回归机制。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会付出代价,国内的企业会更甚一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不愿意公开争利,当一个职位的价值被低估后,多数当事人不会因此提出质疑,而是私下寻找退路,原本比较满意的员工因此而流失,更有隐蔽性的是,他始终不肯承认因薪酬而离职。

如果能将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分解到第三个层面,解决起来的路子就宽了一些,当然涉及的面也会随之扩展。找到这些问题后,尽管暂时还没有有效的对策,但此时的心情可能会好起来,找到了路径,路途远近就不可怕了。

共同面对企业问题——咨询顾问与经理人的互动(一)

自从咨询成为自己的职业,我们就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直接来自企业的,有代表企业的(媒体),每一个复杂问题的背后,我们都能够深刻的感受中国企业浓厚的文化特征……

中国管理思想一直讲究和谐之美,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人学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人的挖掘和人才的运用是一条基本的主线,物竞天择,人尽其能,蕴含着中国管理中丰厚的治人之略。中国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是人在驱动整个管理系统,而非管理系统规范地来限制人。这也正是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的特殊之处,在此筛选了一些企业提出来的问题和困惑,因为这些问题恰恰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企业问题,为此特意选摘一二供读者参考,或许您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问题一:我怎么成了疲于奔命的“消防员”?

经过五六年的艰苦创业,我的化工公司从2000年开始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产品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在创业时期,我是个全速运转的工作机器,要建立经销商网络,要管理产品质量,要建立健全供应商网络。本来以为,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我能腾出时间多想想企业战略方面的事情,但情况并不如我所愿。

我自认不是个固步自封的顽固派。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公司的高速发展,我认为管理必须现代化。我陆续成立和完善了各职能部门。当年跟我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几位“功臣”,我分别委以重任,同时还重金招募了几位业绩显赫的精英分子,希望能巩固企业的管理团队。现在让我头疼的是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尽管已经有了各项管理规章和工作流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卡壳”情况。领导争得脸红脖子粗事小,耽误生产进度贻误战机事大。我只能像个消防队员一样,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冲。我有时候真的很怀念过去“一言堂”的时代,起码没有这么多烦恼。

我也想过引进ERP等先进管理软件,作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应该有这个魄力,但ERP的引进与有效施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迫在眉睫的是稳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ERP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我的企业问题出在哪里?我该怎么办呢?

解答:“势”比“权”更重要

对于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而言,总经理阶段性处于“消防员”的角色是难以避免的,它是企业由“一层管理”向“两层管理”过渡的自然现象,它可以比方成少儿的成人过程,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难关。

与更多的总经理相比,前文中的当事人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总经理,他在主动迎接并着力推动这一过程。与之相反,很多的总经理随波逐流,被动地应对这一转变,转变的过程很长,转变的程度很低,成为畸形企业,它们外在的躯干是巨人,而内在统合能力是婴儿。中层经理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总经理整天胆颤心惊,这是个人的不幸,更是企业的不幸。

所谓“一层管理”,就是有决策权的总经理(董事长)直接指挥员工开展工作,而“两层管理”是总经理(董事长)指挥中层经理,由中层经理再指挥员工。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转变并不复杂,对于总经理来说,只是指挥对象由员工变为部门经理,而从员工视角看来,只是指挥自己的人由A变成了B。在前文中的化工公司,新的领导关系线非常明确,中层经理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问题在于在这表面简单的调整的背后,存在着大量被忽视的内在因素,我们需要认真面对。

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人们习惯于用“权势”来形容。这“权势”实质上是两个东西,“权”就是授权,是外来的,也是比较明确的,而“势”则是来自于个人自身,相对模糊。对组织的影响力,“权”、“势”各有功用,并相互影响,中国的俗语中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之说,就是典型的以“权”换“势”的过程。

在不同的组织中,“权”、“势”的功能也有明显不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并不十分看中“权”,而更多关注“势”,中国的企业中,有势无权的人可以左右逢源,有权无势的人则寸步难行,有权有势就可以为所欲为。

基于“权势”的解析,我们可能设想,在一层管理的条件下,当企业经营遇到一个难题时,总经理的主张总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响应,能够积极地、创造性地执行。与之相对应,同样的主张如果是来自于一位中层经理,他不仅会受到下属员工的心理质疑,也有可能是公开质疑,还有同僚的冷漠或抵制,执行的结果可想而知。前文中的“卡壳”多数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其中会有“小题大做”,也会有“时机延误、星火燎原”。

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在两层管理格局建立之初,中层经理们同步得到授权,普遍表现出新官上任的行为特点,有意无意地提升自己的势能,这样的情况会加剧上述现象的程度。

由此可见,对于两层管理格局的建设,授权只是一个表面操作,在其背后,势能的调整远非那样单纯和快捷。中层经理要有效行使权力,必须在企业内具备足够的势能;总经理在授权之外,必须转变自己的势能;员工要从心里接受中层经理。

我们强调授权背后的问题,决不是否定组织调整、职能界定和明确授权,与这相反,我们要更加重视授权,要结合组织中的势能特点进行组织调整与授权,所授之“权”能够与当事人的“势”相符合,加速组织调整的效能发挥。

回到前文的场景,这家化工公司的努力并不多余,只是存在着严重的缺失。针对当前的情况,建议总经理从势能的角度,重新审视组织设置与用人妥当与否。然后将注意力转向势能调整,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盘点自己的任务和精力,区分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划清事情的最高标准与最低标准;

2.尽可能容忍并支持中层经理“笨拙”地解决问题;

3.不要惧怕内矛盾,在无碍大局的情况下,对内部争斗“视而不见”,还可以适时加以鼓励;

4.做中层经理的后台支持,不管是在主张形成,还是在条件支持方面,尽可能以幕后的方式进行;

5.自己严格遵守职责约定,尽可能不越权,即使越了权,事后最好要对当事人解释原因并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