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节奏与构图的探索:世界舞蹈史(下)
63807100000004

第4章 非洲文化习俗与舞蹈

文化习俗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那些文化习俗反映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的变迁及分化,它是观察一个社会的重要方法。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差异,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并且随着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它的表象便是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俗。这些在舞蹈中都有反映。

一、婚俗舞蹈

非洲黑人很重视爱情生活,认为理想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非洲黑人青年求爱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求爱形式是舞蹈。舞蹈与婚姻选择是不可分离的行为过程。一般是先在舞会上相识,女子舞蹈是爱情表达的手段,但它表现的深奥难懂让人猜不透。“非洲中部班戈人的舞蹈富于性感,其表现方式与丁卡人有所不同。整个舞蹈队伍中只有一个男子,其余全是女子,舞蹈的动作比较缓慢。跳舞的女子,腰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草尾。这种舞蹈通常有一队弹奏铜鼓、葫芦琴和木制巴松管的乐师在场中加以伴奏。塞拉利昂的《苏苏·本杜姑娘舞》是在夜晚篝火旁边跳的求爱舞。姑娘们腰部缠着绚丽的花布,头上围着漂亮的丝巾,身后飘着黑天鹅绒外裙,上身赤裸,舞步翩跹。观众群里的小伙子们目不转睛地瞧着,极力寻找自己喜欢的姑娘。不过并非所有的求爱舞蹈都以女子为中心。乌干达卡拉莫琼地区的部落每逢喜庆之事,总要集会跳舞,这正是男女求爱的好机会。小伙子披上自己亲手杀死的猛兽的皮,在姑娘面前亦歌亦舞,历数自己的赫赫战功,姑娘一旦被打动,就会倒向小伙子的怀抱。如果姑娘无动于衷,小伙子一怒之下就会冲出人群,直奔深山去与猛兽搏斗,以显示自己的勇武。”除了舞蹈,还有用文身来吸引异性和表示爱情的常见形式。

在西非,居住在尼日尔境内的富尔贝人中博罗罗族人每年举办“热尔窝舞周”也是一个大型集体婚礼活动。入冬时节,博罗罗族人穿上漂亮的衣服,从各地聚集到萨赫勒地区。婚礼活动开始是合唱,然后是化了妆的男子歌舞,青年女子们在一旁围观,她们从舞蹈的男子群中精心挑选心爱的情人。经过七天的歌舞活动,姑娘们选中了心上人,便结为夫妻。

在肯尼亚东部沿海蒙巴萨一带流行男子到女家落户的婚俗。“送新郎”仪式在夜间进行,仪式上,锣鼓齐鸣,歌声四起,人们载歌载舞,不分男女老少个个伸臂扭腰,转踏腾跳,非常热闹,新郎就在这种欢腾的歌舞气氛中走进新娘的家里。

二、丧葬习俗舞蹈

非洲黑人很重视丧葬活动,他们认为亡灵有着不可控制的神奇力量,它操纵着人世间的一切事务,出于对亡灵的恐惧和崇拜心理,非洲人很重视丧葬礼仪活动。这一活动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为死者安排遵循社会规范的最后一道手续;其二是借此机会联络社会关系。

在丧葬礼仪活动上,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符合社会规范的反应,如有的人号啕痛哭,满地打滚,以头撞墙;有的人几天不进食,不洗澡,将土抹在前额上大声哭泣。坦桑尼亚的马孔德人,在人死后,对死者进行祭礼,祭祀礼仪上,悼念者要不停地唱歌跳舞,歌词和舞蹈的内容是祈求各种鬼怪神灵不要伤害死者。在黑人传统社会里,亲属向死者致的悼词,由村里的妇女们以合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合唱时,用手鼓伴奏,曲调凄婉动人。

三、节日庆典舞蹈

节日庆典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根据一年当中时序变化而集中表达对生产、生活、宗教的一种心愿。节日庆典活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色,也是某一社会规范的集中表现。节日庆典从民间产生,因此,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非洲节日庆典活动大致分三类:时令性和生产性节日庆典活动;宗教性节日庆典活动;政治性和娱乐性节日庆典活动。

这些庆典活动同黑人各族的生产活动、生存的自然环境脱离不开。非洲黑人在狩猎、采集、农耕、畜牧等生产活动中虽然对生存的自然环境、季节变化、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他们仍然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不能认识与控制,仍然遭到大自然的灾害,因此,他们企图通过祭祀活动获得一种超自然之力,久而久之,这种祭祀活动逐渐形成节日庆典活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理性思维的发展,节日庆典活动成为加强群体意识的一种手段。在非洲社会里,时令性最强的是年节活动。如在非洲豪萨人中,节庆是从伊斯兰教历正月初九的夜里开始,伊斯兰教历正月即穆哈赖姆月,在豪萨语中有“火把月”之称。因为要在这个月初九夜里点篝火,人们举火把游行。德国人类学家克劳泽在公元19世纪末搜集到豪萨文手稿中这样记录人们在正月里玩火为戏的场景:“初九晚上,所有的年轻小伙子都扎草做火把。晚饭后,有一男孩率先到事先准备好的场地,站住并喊一声‘火把’,于是另一个村子里也有一个男孩此呼彼应。然后,所有男孩和小伙子急忙收拾他们所准备好的一切,全都聚集在各个村庄的场地里。火把一支支地点燃起来了,各村一片火光。接着人们手举火把开始环行、跳跃,并互相挑逗戏谑……”

1.时令性生产节令舞

(1)基纳舞,这是非洲黑人在每年5月中旬举行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分成两个队群,两队分别跳一种称做“基纳”的舞蹈。然后两队集在一块对唱,然后由酋长、祭司、长老带领来到树林间搭好的祭台前唱歌。歌词是“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多子多福”。最后,率领大家将割下的禾秸运回村里。

(2)“翁东菲勒”为播种节舞蹈,这是在非洲雨季来临之际举行的庆典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准备进入农忙季节。在庆典活动上,人们跳一种戴着假面具的舞蹈。其过程是先由一群青年男女戴上各种假面具,然后由全村男子陪同走进丛林狩猎;过几天,他们突然在夜间潜入村里,这时村里有一男子大声喊“敌人进村了”,于是全村老人、妇女、小孩登上自家屋前台阶观看青年们跳的战士舞;跳舞当中,妇女加入行列一块跳舞,形成狂欢的高潮。活动持续三天,然后人们下地播种。

(3)“恩克杜拉”节是丰收舞蹈。“恩克杜拉”节在每年2月举行,雨季刚过,玉米开始扬花吐穗,这时举行祭祀活动,其目的在于祈求谷神赐给丰收。节日活动持续三天,节日前,人们从各方汇集一地。第一天庆典由酋长主持,他代表全体部落成员向神灵表达敬意,祈求神赐福于人,然后举行宰牲仪式,宰牲仪式要杀成年的牛,在鼓乐声中人们将一碗热牛血献给酋长,酋长喝一口,剩下的洒在地上,以敬天地神灵。然后,人们割肉煮肉,大吃大喝,晚上举行歌舞活动。夜晚人们集中在草地上,围着篝火,踩着鼓点又歌又舞。第二天,由一群青年男子身穿戎装、手持木棒和盾牌边行走边表演各种战斗动作。这一战斗舞带有保卫氏族部落平安幸福之意。

2.宗教性节日庆典活动

(1)薯蘋节舞。薯蘋节是在每年9月薯蘋成熟时举行的节日活动。薯蘋节是欧洲人起的名字。这个节日最初祭祀祖先亡灵,特别是祭祀国王的亡灵,在祭祀仪式中向已故国王的亡灵献祭。献祭前由在位国王发布祷词。薯蘋是几内亚湾沿岸各族人民的基本农作物和食物来源,因此,这一节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非洲的阿布龙人那里,每年举行的“尼亚美节”,实际就是薯蘋节。庆典仪式上,先由各位王子向最高酋长敬献一束干柴,由他点火蒸煮尼亚美薯糕,薯糕蒸熟后,最高酋长身穿白衣,用薯糕向列祖列宗献祭。然后,宰牲,酋长一边洒牲血一边祈祷,祈祷内容是祝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民安康。祈祷之后,各位王子随着手鼓敲击出的鼓点跳舞,随后全体阿布龙人舞蹈。

(2)其他宗教舞。宗教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一整套的观点、信念和祭祀方式,它深刻影响着非洲人的舞蹈。

非洲人有三种宗教信仰,即本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非洲的本土宗教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领袖崇拜等内容,围绕这些崇拜也有一些舞蹈,如非洲布须曼人崇信月亮,他们在满月出现时要唱歌跳舞。非洲纳马人跳求雨舞时,把牛、羊的内脏放到火上,用棍子戳穿,使其液体流淌出来,同时,人们又将牛奶和油脂倒在火上,火光冲天,这时人们手舞足蹈,祈求降雨,保佑牧草丰盛。关于图腾舞蹈,非洲黑人中有许多舞蹈围绕图腾展开,舞蹈动作是对图腾动物的直接模仿。崇拜动物不同,其舞蹈动作也不同。在非洲如果想了解对方属于哪个氏族,只须问一句:你跳什么舞?便知道了。非洲黑人模拟动物图腾舞蹈往往带有祈祷人口增长,植物茂盛等含义。非洲黑人跳舞时还用模仿动物的声音为之伴奏,进而形成图腾音乐。

3.政治性和娱乐性节日庆典活动

非洲政治性庆典活动是围绕着向列祖列宗祝福,给诸王子孩子命名,检查国王脐带等内容的。由于这种活动缺乏群众基础,因而没能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