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洲黑人舞蹈艺术特征
非洲舞蹈遍布非洲大陆,从撒哈拉大沙漠到几内亚海湾,从莽莽森林到荆棘丛生的灌木丛,在非洲这块大地上,只要有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就必定有音乐、舞蹈活动。音乐舞蹈活动是非洲黑人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到非洲大陆,展现在你眼前的不仅是明媚耀眼的阳光和高大青翠的热带植物,还有那些令人如醉如痴的丛林号角与震颤人心的非洲舞蹈。
非洲人是好客的,她们对所有外来人都充满好奇心。法国一位专业摄影师米歇尔·于约带着他的妻子,挎上两部摄影机,驾驶着越野车来到非洲采风,当他们来到远离喀麦隆的一个村庄时,村庄里的所有黑人妇女马上围住了米歇尔的妻子——白种人妇女。黑人妇女“呈现出昏迷诞妄的状态,蹲在她面前围成一个圆圈,她们挂着装饰物的嘴唇嗫嚅着,敬慕赞誉之词随着金属撞击之声不断涌出”。热情好客的非洲黑人为他们跳了一段宗教祭祀舞“树之舞”,米歇尔描述了舞蹈的过程:
那些准备加入舞蹈的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到来,……整个法利部族人们沿着山脚展开长长的行列,环绕大树跳起“树之舞”。临近村落的人们皆栓挂锁,尽数赶来观看。……悠长缓慢地,舞蹈开始显露出有组织的规范。每一舞者都已在指定的位置站定,在这些集体性的仪式中,每一个独立的人都可以成为的尽情炫耀自己的明星,这种景象非常罕见。只有众多的面具舞者——谁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在其下而舞——占据领舞的位置,但同所有其他人一样,他们也必须服从于整个舞蹈进程以及节奏,所有这一切均由音乐支配,循序渐进。
从米歇尔的介绍中,看出“树之舞”是一个面具舞。面具舞在非洲人的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具舞蹈起源于宗教祭祀,壁画上有不少戴面具的舞蹈形象。面具舞是非洲人的传统舞蹈,撒哈拉地区所有祭祀舞蹈普遍带有面具,面具有不同类型,均按照敬神角色分类,,有学者对非洲舞蹈所使用的面具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它们同那些从事农耕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在非洲的古人类中,面具的最早发明和使用,似乎同清洗洁身的仪式相关联。那时尚不存在对自然既爱又恨式的矛盾心理态度。人感到自然在根本上是友善的。但农耕农作是对自然的一种侵犯,并巳这种侵犯应当付出代价。但不沦采用何种方法来进行补偿和赎罪,人们都不能从自然的惩罚中得以解脱。因此,‘面具的社会’里的习俗惯例,同死神的出现恰好相合,这些习俗惯例的目的在于清洁大地和玷污亵渎她的人。”
这是对非洲人的文化及心理因素的考证。在西方殖民列强未踏入非洲大陆之时,可以说非洲是一个封闭的、与外界隔离的原始社会,在原始的、未开化的、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社会里生存的人们,他们的思维观念带有蒙昧的色彩,本土的或者说本民族舞蹈风格也是浓郁的,它洋溢着一种自然和谐之美,突显出它节奏强烈而奔放的舞蹈特点。
舞蹈属于视觉艺术,它以人体动作为物质载体,是表现一种情感艺术,舞蹈动作是感情的直接载体,舞蹈动作体系是自成一套的符号体系。它是两次完成的艺术,它依靠演员的二度创作来最后完成。非洲黑人的舞蹈也依照着这样的艺术规律,法国学者玛丽·弗朗索尼·克里斯杜这样介绍迷人的黑人舞蹈:“巴克小姐表演的某些舞蹈,腰部内曲,臀部凸起,双臂时而相互交织,时而高高举起,做出男性标志的手势,脸部表情丰富,所有这一切都展现出黑人高大身躯的魅力。这个种族的雕塑造型感和非洲性爱的疯狂扣住了我们的心弦。这不再是我们自认为看到的滑稽的‘跳舞姑娘’,而是萦绕在波德莱尔脑际的‘黑人维纳斯’。”这个大受法国人赞美的舞蹈看来是经过了表演者的二度创造表演的,黑人的原始舞蹈经过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成为精美的艺术作品。
非洲黑人舞蹈具有独特风格,并且,非洲不同部族的舞蹈有不同的风格(因其历史、族源和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是,相互接近的自然生存环境和经济条件决定了非洲黑人舞蹈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有些可以追溯到远古,有些可以追溯到中古非洲文明时代,有些可以追溯到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后。悠悠岁月,广阔的生活领域,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非洲黑人舞蹈样式,各地非洲黑人舞蹈虽有差异,但又有极大的共同特点,这就构成了非洲黑人舞蹈的基本特征。非洲黑人舞蹈的最大特征还在于节奏强烈分明、自由奔放。非洲黑人对节奏非常敏感:“划桨人配合着桨的运动歌唱,挑夫一面走一面唱,主妇一面舂米一面唱。”宁骚介绍:“索托人特别喜欢音乐中的节奏,而且节奏越强烈的调子,他们越喜欢。妇女手上戴着一动就响的金属环子,她们往往聚集在一起用手磨磨自己的麦子,随着手臂的有规律的运动唱起歌来,这些歌声与她们的环子的有节奏的响声十分谐和。在跳舞的时候,索托人用手和脚打拍子,并在身上戴着一些特殊的铃铛以加强音乐的节奏感。”
在非洲,无论摇篮曲、情歌、战士歌、祭祀歌、劳动生产歌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这些节奏感起源于舞蹈动作。人体动作与音响节拍紧紧扣在一起,非洲音乐中的打击乐,以及旋律、变奏等音乐变化也都紧紧围绕舞蹈动作而展开。由于打击乐器比其他乐器更接近于语言发音以及口头传意,因此,在舞蹈中,非洲人更频繁使用打击乐器,如各种各样的刮擦器、槌捣器、打击式和撞击式体鸣乐器等,此外,还有利用人体所产生的音响,如拍手、跺脚、弹手指、拍大腿,对自然及乐器声音的模仿来为舞蹈伴奏。
加纳加族人的《阿杜瓦舞》、喀麦隆北部富尔贝人的《战舞》和贝迪人的《草裙舞》、中非和东非俾格米人的《狩猎舞》、布隆迪穆因加地区的《凯旋舞》、刚果泰凯人的《游戏舞》、乌干达的《阿恰里舞》和《南卡舞》、东非的《造雨仪式舞》以及塞内加尔的各种舞蹈中,快乐的黑人都喜欢运用人体所产生的音响为伴奏乐器,舞蹈时喜欢在身上佩带着各种铃铛或鸣响器。在非洲黑人的舞蹈中,打击乐器的节奏决定着舞蹈的韵律,也决定着舞蹈的风格特点,节奏是在原始先民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劳动生产者身体动作伴上相应的呼喊吟唱,再加上身上佩带的饰物相互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给先民的劳动生活增添了愉快的气氛。愉快使人产生美,美的东西自然容易被人接受。按照一定的节拍进行劳动,使人不感到疲惫,久而久之,节奏成为非洲人普遍喜好的东西。法国舞蹈学者安德烈·雷温松说:“一切具有乡土气息的舞蹈,特别是黑人舞蹈,都是以直接表达节奏为基础的,每个这样的舞蹈都首先是打着节拍的双脚做的一个断奏,当连续打击时,由于断开得迅捷干脆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非洲黑人对节奏的敏感度是任何国家的舞蹈艺术所不能相比的,好像黑人的节奏感是天生的,他们那种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肢体动作的柔软细腻,松弛伸展的特点也是独有的。
集中体现非洲黑人舞蹈艺术特征的是鼓舞。非洲鼓舞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木鼓、水鼓、战鼓、陶罐鼓、葫芦鼓等几百种。非洲的鼓造型繁多,大小也悬殊,小的鼓可用手握,大的鼓要使人站在凳子上敲打。鼓的周围还有一些装饰物,如金属片或小铃铛,有的鼓里面装一些豆子或珠子,敲起来使鼓音不显得单调。在众多的非洲鼓中,遍布使用的鼓是“达姆·达姆”鼓,它是一种单面蒙鼓皮的中型鼓,平时用来传递情报,节庆典礼时是舞蹈表演的伴奏乐器。
鼓舞,在非洲是最受重视的舞蹈,在国王宴庆、巡视、迎宾、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时表演。“在布隆迪共和国,鼓乐一般与舞蹈相结合:十多名表演者身穿红、白或绿、白间色的袍子,系着腰带,胸前和胳膊上交叉佩戴各色珠链装饰品,头顶大鼓,边敲边上场,围成一个半圆形的圈。然后,演员们各自取下大鼓,置于面前,同时圈中另置一大鼓,由演员轮流上前击奏表演。他们时而凌空腾跃,时而旋转舞蹈,并且伴以歌唱。强烈的节奏和密骤的鼓点,热闹而狂欢的场面,震天动地,非常精彩。”
西非的水鼓是一种在盛水的容器里浮着长条形的葫芦鼓,人们用手或小棍敲击它,发出来的声音沉郁而悠远。加纳人为舞蹈伴奏的一只鼓叫“芳汤弗朗”,敲出来的声音低沉深远,加纳人的舞蹈也因此而闻名。战鼓在乌干达常常使用,乌干达的任何节日里都要敲鼓,乌干达战鼓起源于号召人们去狩猎、打仗,后来成为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道具。加纳还有一个舞蹈称为“阿萨福舞”也是用鼓伴奏的舞蹈,舞者随着咚咚鼓声边跳边唱,舞蹈气氛十分热烈。
总之,非洲黑人的舞蹈与鼓分不开,这使得非洲舞蹈显出节奏强烈而奔放的特点。
二、非洲黑人舞蹈艺术种类
非洲黑人舞蹈艺术种类集中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宗教舞蹈、模仿舞蹈、象征性舞蹈、大众舞蹈。
1.宗教舞蹈
非洲黑人舞蹈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它常常在宗教祭祀仪式上进行,如祈求神灵,祭奠祖先,祈祷农业丰收和人丁兴旺等。这类舞蹈往往以面具舞的形式出现。它包括拜神舞、驱邪舞,葬礼舞、求雨舞,念咒舞,祈求渔猎成功舞等。这些舞蹈既有独舞,又有群舞。如加纳人的雅维舞,布朗斯族的阿波舞,非洲北部的蒂加利舞,阿散蒂族的阿杜瓦舞,阿肯族的芳汤弗朗舞等,都是在祭祀时跳的宗教舞蹈。
乌干达的葬礼舞蹈是戴面具而舞的,舞者头戴面具,身体涂着各种颜色。非洲泰索族人跳葬礼舞时,脸上涂红色,身上披猴子皮,胸前佩戴玻璃珠、贝壳等装饰品,左手腕戴贝壳串的手镯,右手腕拴一根牛尾鞭子,手持长杖系铁铃铛舞蹈。
人们生病时,也要跳去病除灾的舞蹈,如穆基里舞是广为流传的驱邪舞。如果有人生病,人们就将病人关在小屋里两三个月,此期间,每逢星期六,人们就要在小屋前燃起篝火跳舞驱邪。病人好了之后,还要与村民一起跳舞。在坦桑尼亚有一舞蹈叫里皮库舞,是戴面具驱邪舞蹈,面具有不同角色,如精灵或鬼怪。恩里恩果梯舞是由表演者脚踩高跷的舞技表演。驱病除灾舞蹈,类似于一种巫术舞蹈,表演者好像巫师作法一般,他们跳起来之后,往往浑身抖动地进入癫狂状态。
2.模仿舞蹈
非洲的舞蹈多是对农事、狩猎、战争活动的模仿。如刚果的昆布拉·姆博舞是一种猎取动物的舞蹈。埃孔戈舞是战争的舞蹈。表演者只穿三角短裤,分做两队,做各种对打动作,舞蹈剽悍勇猛,刚健有力。探险家斯坦利对刚果的战争舞这样描述:“每一行列由33人组成的33个行列同时跳起来,又同时匍匐在地上。……一千个脑袋仿佛是一个脑袋似的,起初他们同时仰起来,显出昂扬的气魄,然后同时低垂下去,发出凄切的哼叫声。……当跳舞的战士一面低着头,伏倒在地上,一面发出如泣如诉的歌声,我们的心由于难以表达的忧伤而紧缩起来;我们仿佛经历了战败的惨状,遭受了劫掠和杀害;我们仿佛听到了伤员的呻吟,看到了孤儿和寡妇在遭到摧毁的茅舍和荒芜的田野上哭泣。”这是一场模拟战争的舞蹈,它的真实仿佛让人亲身经历了一场战争。
非洲的模仿舞蹈非常逼真,比如求雨舞,非洲人用一瓢水洒在地面,接下来人们用舞步模似缓缓落下的雨点声音,以快速舞步模拟雨点变大,用女人舞裙旋转飘飞的动态表现瓢泼大雨的样态。
3.非洲的象征性舞蹈
象征性舞蹈包孕着人们的某种愿望,如祈祷丰收、降雨、狩猎成功和求子求孙。“例如在斯威士兰的因克瓦拉节上所跳的舞。有一个舞是为了给酋长输送新的力量而跳的。酋长的武士们先出场,把新的绿色葫芦扔向空中,并互相传递。到一定时候,酋长也加入舞蹈行列,他把葫芦一次比一次更高地向上抛掷,以显示他的技巧和力量。这个葫芦被看做是贮存力量的容器,这些力量将输送给酋长。因此,葫芦是不应该落地的。因为一落地,里面的生命力就会被吸入地下,而不能输入尊长体内了。”葫芦在这里就成为象征物,成为人们小心翼翼抛掷的圣物。因为它带有一种宗教观念,是一种神奇力量的象征。一些舞蹈艺术家吸收了传统舞蹈中的象征性的表现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如:“在塞内加尔著名艺术家热尔梅纳·阿科尼创作的一些舞蹈中,一名男性舞蹈者侧向直立,胸部前挺,腰部凹进,两臂弯曲,肘部靠后,两手持平,手心向地,就象征着‘棕榈树’。一名女舞蹈者右侧站立,两腿稍屈,胸部前挺,腰部凹进,面部朝天,两臂向后下方伸直,两手持平,手心朝地,就象征着一只‘几内亚母鸡’。一名女舞者侧面跪坐在地,身体挺直,两眼正视前方,两臂屈曲,肘部靠后,两手持平,手心向上,就象征着‘阿散蒂木偶’。”
非洲的舞蹈经历了一个从写实到象征到抽象的过程,苏丹南部阿克比亚族的哀悼舞就是抽象舞的代表。宁骚教授介绍:“黎明时分,30名部族妇女排成单行,绕着芒果树转动,她们身穿用林中匍匐植物制成的衣裳,上面涂着泥巴。她们步履缓慢,抖动着身体,拖着脚向前移动。妇女们全神贯注体现着哀悼之情。舞蹈漫长得可以延续七个昼夜,她们这是在陪同死者走过通往鬼神世界的那段最初的艰难旅程。”
在非洲有些象征性的舞蹈,或抽象性舞蹈是为了祭祀死者的,而有些则完全属于社交性舞蹈,是人们饭后消遣的娱乐活动。
4.大众舞蹈
非洲的大众舞蹈是一种人们通过有节奏的运动发泄剩余精力和进行娱乐的集体活动。非洲几乎人人会唱歌跳舞,歌舞活动是非洲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舞蹈时,人们在音乐和鼓声的感召下,手舞足蹈抒发自己的感情。音乐控制着舞蹈的节奏,鼓手们注视着舞者的动作,随时调整节奏配合舞蹈动作。人们在舞蹈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恐惧焦虑等情绪。有的时候,人们围坐篝火旁,在乐声中讲述部族的历史,然后,女人弹奏乐器,男人舞蹈。阿恰里舞是少男少女喜欢跳的一种舞蹈,他们用一小块布遮住下身,头上插着羽毛,手持葫芦做的乐器,载歌载舞,舞蹈气氛十分热烈。非洲人从小就接受舞蹈的熏陶,还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时,就能够在父母的指点下,围着篝火,踩着鼓点学跳舞蹈。在非洲人人都能舞蹈,当人们一听到鼓声,便从四面八方赶来,围成圆圈舞蹈,在丛林、高原到处可见非洲人的奔放热烈的舞姿,听到震撼人心的鼓声。
非洲舞蹈总体特点是:粗犷剽悍,夸张热烈,自由奔放。它以上下跳蹦,腾空跳踢,扭摆臀部为其特色。南部舞蹈胯部动作灵活自如,北部舞蹈动作多集中于胸部、两臂和头部,动作刚劲有力。除此之外还有高跷舞和蛇舞是带有技巧性的表演。
非洲的舞蹈形式多是半圆、圆圈或排列成行的集体舞。跳集体舞时,会有一人或几个人到圈中间去跳,然后男女对换轮流到中间献艺,也有成双成对到圈中跳舞献艺的形式。
非洲国家独立以后,传统舞蹈有了极大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十多个专业舞蹈团,称为“非洲跳动的心脏”的乌干达舞团到欧美许多国家演出,使人了解了非洲舞蹈风采。在塞内加尔,艺术家热尔梅纳·阿科尼采用西方古典舞和现代舞创作手法重新整理非洲的民间舞蹈体系,创造了一系列新的非洲舞蹈。她创作的非洲舞蹈热情奔放,节奏鲜明,动作幅度大,技巧强,舞姿造型生动,影响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