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特别重视“1”的实训教学,实行多专业联合教学。对各个单一的专业进行整合,有机地把一变成二变成三。大多数专业的实践学时达到1500学时左右。目前,师生们可以不出院门,即能拍摄制作电视短剧,演出话剧、歌舞晚会……从“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到“化妆、服装、道具”等工种均可由学生担任。
这种“多专业联合教学”的办学思路,与传统艺术学院比较单一的知识储备型的教学有较大区别,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和空间。
自建院以来,学院一直对艺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进行研究。即:学生的培养工作究竟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教师们在研究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院自办的《演艺学报》进行交流探讨。初步形成的学术气氛,为学院的学风教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基本达到“教学与实践、知识能力与职业能力平衡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完善,是支撑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学院将自己的教学特色固定在16个字上:“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式的成品实践教学”。
这首先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有为培养有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才而执著追求的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需要教师的讲课是在探索、讨论、行动和实训中进行。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将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作灵感返回到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我听见了,可能会忘记;我看见了,一定会记住;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启发学生的能力,还需要有较强行动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们化课堂为舞台。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训练“舞台表演和镜前表演”;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化妆镜前、缝纫机旁训练化妆、裁剪;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钢琴边练声歌唱;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在镜头后训练影像构图;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把杆上训练身段韵律……这些充分运用成品的各种元素的校内实训,一直伴随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
学院要求每一位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是要看成发动机。想方设法让他们学会好奇、幻想、思考和模仿,从而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个性创造能量。哪怕是仅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老师都应该精心保护和热情鼓励。
构建价值体系的核心点——“三结合”
1.成品实践教学与传统基础教学理论相结合
传统的艺术院校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理论研究,通常用渐进式的教学方法,系统地把基础教育贯穿在几年的教学里。客观地讲,学院派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
但在高职的教学实践中,因学生整体水平不高,且大多对理论课、公共课不愿听,实际上是学生难以听懂。结果出现了教师辛苦备课,学生频繁逃课,造成重修率居高不下的现象。用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完成演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
经过反复探索,学院在传统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品教学”理念。
让学生从烦琐机械的专业理论课中脱离出来,进入到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画面语言、韵律、节奏、结构等以行动为主体的艺术模仿实践中去。同时,在公共课上进行改革,选择与艺术教学有关的课程开课。
成品教学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展现的是立体知识结构。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完整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艺术成品中掌握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知识,并同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成品教学决非排斥循序渐进的基础教学。学院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寻找一种能把传统艺术教学与成品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最佳方法。举表演专业为例,其成品教学分两大块:课堂艺术经典成品和原创成品实践。其教学的关键点是:在一个完整的作品中,向学生灌输表演艺术的全部元素,如台词、形体、观察、表演、风格、想象等。
实践证明,成品实践教学可以较好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它能将“演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学校就能迅速投入到电视台、剧团、摄制组、设计公司的工作之中。而实际上不少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走出校门参加各种艺术实践,实现了“预就业”。
成品实践教学是高负荷、高难度、高标准的严谨的教学,要求教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形象的塑造,要帮助学生进行风格定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此时,教师更像是导演。
在学院大小实验剧场进行演出,是成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音乐系为主体,排练了大型声乐乐曲《长征组歌》。在演出过程中,利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现场再现长征的情境。演出涉及的专业达9个。师生们将有关的艺术元素通过这个成品在正式的舞台体现出来。这部作品应邀走出校门进行演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日出》、《原野》、《雷雨》、《死罪》、《她们没有墓志铭》、《桃花扇》、《冬天的故事》、《谁负责》等话剧大戏相继排练演出。这些由学院投资的大戏,除导演外,其他工作均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演出涉及的专业达8个。
艺术院校的学生总是带着明星梦和浪漫的理想。学院认为,成品教学的方法,就是把基础理论教育和成品教学变成“理想”的两只翅膀,让同学们走出这所学院时能展翅飞翔。
2.师承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艺术教育方法的特点是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很强的师承性。这也注定了艺术院校往往不可能以规模取胜。
然而,艺术是分流派的,是个性突出的活动,即所谓百花齐放。虽然艺术可以殊途同归,但具体体现到教学上却差别较大,无一定规。老师的水平不一样,教出的学生就不一样。“名师出高徒”的情况在大多数艺术院校都存在。
为了将师承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学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从建章立制出发,规范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革以前惯用的一名专业老师从始而终的带教方式,在实训教学环节中,让各专业教师交叉教学和评判考核。
在对待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求教师通过成品教学,努力实现普遍的“水涨船高”,而不仅仅是个别的“水落石出”。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坚决淘汰不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关的教师。
学院于2010年,同时推出五本自编的技能应用型教材(《电视编导基础教程》、《影视镜头前的表演》、《演员的形体训练》、《化装造型与实操技巧》、《实用音响录音技术》),就是为了拓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传播教学成果,是平衡师承性与多样性的具体行动。
定期举办“艺坛”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到校登坛开讲,是学院抓师承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另一个具体举措。几年来,学院邀请过师旭平、吴一平、蒋齐等专家讲课;封锡钧、赵之成等艺术教育家在学校任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来学院录制专题;一批艺术专家参加学院的影视剧拍摄。还组织师生去浙江横店影视基地考察等。
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演艺学院顾名思义是培养演艺人才的。而目前全国的各类艺术学院有几百所,还不算那些打着“明星办学”牌子的各种非学历教育的专修学院。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经过比较后发现,学院从师资和市场信息两方面看,在职场竞争中并没有处于弱势。
业内人士都清楚,艺术教育的师承性特点,使得它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注重师资。教师质量好,教学质量就容易上去,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
由于大学扩招,艺术院校招生也持续升温,造成师资缺口非常大。据称: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有表演专业文凭的大学生不到千人。而现在,每年就有上万人拿大学表演专业毕业文凭。教师从哪里来?从北京上海有代表性的各大艺术院校看,他们也缺教师。而且中青年教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奇缺。
而师资正是学院的优势。至少可以说,在华南地区学院的师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学院“圈内”艺术工作者多的特点,把各种艺术类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信息管道,不断获取市场信息,调整人生坐标,寻找就业机会。
进入第三学年时,除了毕业演出实训和电视作品拍摄实训外,学院将按照内外结合的实训原则,鼓励和推荐学生到社会中去历练。积极组织学生外出进行舞台、影视实践和观看优秀艺术作品。
2004级播音主持班就用“演学试点小组”的形式,向有关电台电视台推荐学生。结果小组的8名学生,经过4个月的实习,有6人与用人单位签了约,包括北京电视台、武汉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单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已有多名学生因教师的推荐,在各类电视剧的拍摄中担任助理化妆师,有的已独立工作,受到剧组导演的好评;音响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就业率非常高……在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过程中,学院重视学生的资格证书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现已开展:演艺经纪人资格证、演员资格证、音响录音资格证等的培训。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授人以渔”,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开发能力。
构建艺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个体系引导全体教师用共同的标准和共同的理想指导教学。
体系是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教改和创新是逐步的,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让有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价值体系更为丰满完善,让成品教学的成果更方便、更快捷呈现,应该是学院在今后一个时期重点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