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证
49276000000005

第5章 导论(2)

1.4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研究一方面系统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有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搜寻行为,生产者实施安全控制行为以及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建设和管理体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另一方面综合阐述了与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相关的信息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在吸收西方行为科学理论中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种植农户和消费者的调查,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选择、搜寻和追溯行为等特征,农户参与追溯制度的意愿和行为以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1.4.2计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研究影响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搜寻行为的因素和消费者对政府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需求特征;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消费者、农户对生鲜蔬菜信息追溯意愿的影响因素。在研究食品加工企业自愿认证HACCP 的动因时,为了弥补样本较小对统计结果造成的影响,我们选取了特定的公司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

1.4.3比较研究与对策分析相结合

本研究在比较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基础上,进行对策分析,包括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政策选择研究。

1.5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5.1研究思路

鉴于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以及管理体系领域的研究主要以政策性研究为主,且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述,本研究采取了政策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了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的特点以及可借鉴的经验,构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总体架构;另一方面,在实证分析阶段,主要选取了单一农产食品(生鲜蔬菜)为研究对象。因为生鲜蔬菜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与消费者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同时生鲜蔬菜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问题(例如农药残留)已经成为消费者、政府等各界重点关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对该产品市场的信息问题、消费者和生产者(包括农户、企业等)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5.2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说明了研究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本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阐述了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说明主要包括在第2章至第4章的内容中。其中,第2章是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着重对与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第3章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该部分从信息收集与交流系统、标签制度等六大方面具体分析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同时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第4章是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与管理分析。该部分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与管理进行分析和评述,力求对我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三,实证分析了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管理。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集中在第5章至第7章的内容中。第5章是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信息搜寻和管制需求的实证分析。该部分通过应用交叉统计分析、Logit 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对消费者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认知、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寻行为和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的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和解释。第6章是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制度的实证分析。该部分以生鲜蔬菜为例,分别研究消费者、生鲜蔬菜种植户对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的参与意愿和行为,为构建具有内在激励的有效蔬菜质量追溯制度提供实证依据。第7章是企业实施HACCP 认证动因的实证分析。该部分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企业实施HACCP 的概况、企业选择进行认证或不进行认证的原因等进行了研究。

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建设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根据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综合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1.6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

1.6.1食品质量

国内外对食品质量概念的界定存在一些差异。国外学者大多将食品质量定义为决定食品特性的一组属性的集合。这些属性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性(微生物病原体、农药残留等)、营养性、外观评价(组成的完整性、口感)、包装和处理过程(牲畜安全和环境影响)等。而国内对食品质量概念的界定,大多是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关于质量的定义发展而来的。一般地,将食品质量定义为:食品的特性及其满足消费的过程。本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和范围的要求,采用国外的界定方法,将食品质量定义为:决定食品特性的食品安全属性、营养属性、外观属性和处理属性的集合。

1.6.2食品质量安全

目前国内将食品安全问题分为两个大类:一是指“食物供给安全”(FoodSecurity),即食物的供给数量能否满足食品需求;二是“食品质量的安全性”

(Food Safety),即食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产生的损害和威胁。我国政府近年来曾提出过类似含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特指农产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为了与“食物供给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区别,本文所指食品质量安全是“Food Safety”,表示食品质量的安全性。

1.6.3安全食品

安全食品是指长期正常食用不会对身体产生阶段性或持续性危害的食品。根据我国安全食品市场的现状,本文所涉及的安全食品特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这三大类。

1.6.4食品风险

本书中,食品风险是指食品中含有的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对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1.6.5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本书中,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指由厂商、政府、大众媒体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发布的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其中,厂商信息包括食品标签内容、广告信息和销售地信息等;政府信息包括食品质量认证、市场准入、抽检结果、消费警示信息等由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官方正式渠道所发布的信息;大众媒体以及相关中介机构信息包括其发布的对消费者具有提示作用的专业或非专业的质量信息。

1.6.6食品生产可追溯制度

Elise Golan 等(2004)认为可追溯制度是指在整个加工过程或供应链体系中记录产品或产品特性的跟踪制度,并根据可追溯制度自身特性的差异设定了衡量可追溯制度的3个指标,即宽度(所能提供信息的范围)、深度(可以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程度)、精确度(确定问题产生的根源或产品某种特性的准确性程度)。于辉等(2005)从食品可追溯制度的实际功效出发,认为食品可追溯制度是一种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安全保障制度,一旦危害健康的问题发生后,可按照从原料上市至成品最终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食品流向,回收存在危害但尚未被消费的食品,撤销其上市许可,切断源头,消除危害、减少损失的保障制度。Kim(1995)认为可追溯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把追溯实体分为若干个可追溯资源单位,即TRU (Traceable Resource Unit),以保证追溯的完整性和通.性。本文借鉴以上3种观点,认为食品生产可追溯制度是沿着食品生产流程,记录生产过程的各类信息,如产地环境、品种来源等,并将信息加以保存,当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时,可据信息记载追溯至生产环节,查明问题所在,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继续危害的保障制度。

1.7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1.7.1主要的创新

本文拓展了目前食品安全的相关理论,并在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的创新之处有:

(1)结合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浙江省的实证分析结果,全面系统地对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及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通过应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本文从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角度对我国现有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政策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欧盟、日本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2)在研究生鲜蔬菜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搜寻行为、信息追溯行为以及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信息的需求特征中,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创新: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Logit 模型研究了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搜寻行为的因素和消费者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信息的需求特征;运用因子分析研究了消费者对生鲜蔬菜信息追溯意愿的影响因素。

1.7.2存在的不足

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对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它的主要难点不仅在于各方面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还在于作者所掌握的相关研究手段和计量分析工具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科学、全面地分析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并付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但受作者研究能力与精力的局限,本文在相关研究上仍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下一步深入研究。

(1)在调查数据来源上,本文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由浙江大学多名研究生、本科生组成课题调查组,在浙江省各地区进行消费者、企业样本调查,但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企业和消费者的数据未在同一时间段采集,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虽然本文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息搜寻行为、信息追溯行为和企业实施HACCP 认证的行为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实证分析,但由于行为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资料的不足,尚有许多指标未考虑进来,如生产企业的行业差异因素等。另外,企业样本数量过少也是本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