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审美消除主客对立的协调作用
审美还可以消除人与世界的冲突,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主体与客体对立,人与自然、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现代性的发展,科学主义导致技术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紧张,人文主义导致自我的扩张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疏远化。主客对立表明人还没有获得自由,还受到主客对立关系的制约,还受到异己的世界的压迫。实现自由,必须解决主客对立的问题。但解决主客对立,并不是以主体征服、吞没客体。虽然启蒙主义伸张主体性(现代性的核心),企图通过主体征服客体来获得自由,但现代性的实践表明,这不能获得自由,反而导致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主体性的扩张虽然有其现实意义,是社会发展所必需,但并不能消灭客体,它仍然作为主体的对立面存在,并且抵抗主体的扩张。要消除主客对立,获得自由,必须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也就是说,变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为主体与主体的和谐关系。审美作为主体间性的充分实现,消除了主客对立,从而使人与世界的关系和谐,实现了自由。在审美活动中,世界不再是异己的客体,而成为另一个主体。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现象还是艺术的现象,都成为审美意象,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它们是自我主体的朋友,与自我主体交往、对话、沟通,最后达到充分的一致,完全的同一。在现实生活中技术与人的对立,在审美活动中也得到克服,人摆脱了工具理性的奴役,恢复了人与世界的血肉联系,世界重新成为人的世界,人重新成为人。在自然审美中,就会出现情景交融、物我不分的状态。在社会生活审美中,就会出现对人的充分同情、理解,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状况。在艺术审美中,就会出现我与艺术形象同命运、共悲欢的状况。此时,世界失去了单纯的有用性,成为我的知己,成为理想的世界。审美消除了人与世界的对立,实现了人与世界的和谐,虽然只是在审美活动中,但它会对人的现实意识和现实活动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促进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审美会影响人对自然的态度。在现实世界中,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对自然征服、利用、索取、占有,结果是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毁坏了人的生存家园。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自然,就会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转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美学就体现了这种立场。审美也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它是建立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功利的关系,虽然有友谊、亲情的存在,但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功利的关系。这种功利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化,甚至像霍布斯说的“人对人是狼”和萨特说的“他人便是地狱”。审美活动创造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关系,由“我与他”的关系变成了“我与你”的关系,达到充分的亲和、协调。以审美的态度来调节人际关系,就会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人与人就多了几分友爱、同情和理解,少了几分仇恨、冷漠和隔膜。虽然审美的态度不能完全取代现实态度,审美世界不会完全取代现实世界,但会影响现实态度,向现实世界渗透,从而使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改变,变得更协调、更融洽。
(六)审美陶冶心灵的教化作用
运用审美手段对人进行教育,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角色,这就是审美教化。审美教化功能基于审美与道德的一致性,因此可以通过审美手段达到人的完善和提高。通过审美体验,使人的片面的现实个性升华为全面的审美个性。虽然这只是暂时的,审美活动结束后,人又回到现实中来,恢复现实个性,但是这不等于审美对人不起作用。当人回到现实中来后,他的现实个性已经发生了不知不觉的变化,因受到审美个性的提升,变得更美好了。因此,审美也可作为一种教化手段。狄德罗说:“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会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记在我们心头的;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狄德罗美学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137 页。)
审美教化使人具有道德的自觉性。美与善是相通的,应此审美可以成为教育的手段。道德教育往往是外在的道德信条的灌输,它也往往依靠舆论的压力管束人。而审美是激发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它具有充分的内在性和自觉性。因此,审美教化使人变得有内在的道德要求,自觉地去做好人、做好事。他做好人好事,不是抱其他目的,而是因为觉得那样很美。他不做坏人坏事,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觉得那样很丑。因此,审美教化比外在的道德灌输更有效,更容易被接受。
审美教化也可以开发人的智力。美与真是相通的,审美意识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发挥,因此审美活动有助于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教化使人的智力得到培育。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分管逻辑思维,右脑分管形象思维。审美是形象思维,它能开发右脑,从而使人的想象力、直觉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审美教化是不可取代的,不能用其他教化手段代替,道德教化和知识灌输等都不能取代审美教化。因此美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德育和智育都不能替代。审美教化是一种形象感染,它不像意识形态教化用抽象的道理进行灌输,因此更生动、更容易被接接受。审美教化是一种情感熏陶,它不同于意识形态的理智的说教,它不以利害关系了进行开导,而是打动人的感情,激动人、感化人,让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思想,因此更有效力。知识的学习和意识形态教化是共性的培育,它培养人的共同的理性思维、共同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审美教化是个性的培育,他发展人的独特性和创造力。审美教化是长期的熏陶,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因此更需要持之以恒。
二、审美作用的特点
(一)审美作用的不可抗拒性
审美是一种有特殊魅力的精神活动,它通过自己的吸引力对人发生作用,因此具有不可抗拒性。这是审美与其他精神活动的不同点之一。
审美的魅力是强烈的、深刻的、持久的。它表现为:第一,审美是无理由的喜好,具有超理智的神秘性。人们为什么从事审美活动,不是出自实际需要,而是出自纯粹的喜好。这种喜好不是理智的选择,而是无理由的,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这种神秘的喜好出自生存本身的超越性需要,它超过了功利的需要和理智的选择,从而对人有更巨大的吸引力。现实的喜好往往出自实际需要,是理智的选择,因此是有条件的、附加的价值。而审美的喜好则是无条件的、不受理智支配的,因此具有巨大的魅力和绝对的价值。第二,审美具有巨大的动情性。这种动情性是自由的体验,是解放的感觉,因此是难以抗拒的。第三,审美是超现实的高峰体验,使人获得身心和谐的愉悦感。审美的快感不同于生理的快感,也不同于其他的心理的愉悦。生理的快感是有限的,不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其他精神的愉悦也是有限的,因为它们是实际需要的满足,如求知欲的快乐和道德感的快乐。审美的快感是精神的愉悦和生理的快感的和谐一致,而且这种快感超出了日常的、有限的快乐,是超现实的高峰体验,是一种最幸福的感觉。第四,审美是灵魂的渴求和慰藉,是精神世界的升华,因此是最高尚的。审美满足了人的最高的精神需要,达到了最高的自由境界。因此,审美的魅力是超凡脱俗的,是无可比拟的。第五,审美体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启发人反思生存的意义,因此是最深刻的、持久的。现实的快乐可能不会引起思想的深化,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深刻的审美体验会引发思想的波澜,导致对人生的思考,并且令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伟大的艺术作品的体验,往往是终身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