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审美
49189900000006

第6章 审美的功能与美育(1)

一、审美的功能

(一)审美对抗异化的解放作用

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现实的超越,因此具有对抗异化的解放作用。所谓现实,是一个哲学概念,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相对于过去、未来的现实概念,而是指人的实际存在,它相对于非现实的(自然的存在)和超现实的(自由的存在)而言。现实存在不具有超越性,它不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而是人的异化形式。审美对现实的超越,使人获得解放。这种解放是精神的解放,是个性的全面发展。在现实生存方式中,异化的社会关系束缚人,现实的思想文化压抑人,人成为片面发展的、不自由的生物。如果人屈服于这种命运,就不会有审美。但作为自由的生物,人不甘心沦落,而要求克服异化、超越现实,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现实领域,人类通过社会斗争争取进步,但仍然不能摆脱现实的局限。在精神领域,审美活动成为克服异化、获得解放的途径。审美活动以审美理想为驱动力,情感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突破了现实关系的束缚,进人了自由的境界。在审美活动中,现实生存转化为自由的生存,现实个性升华为审美个性,现实意识升华为审美意识,人获得了自由和全面发展。这种自由和全面发展虽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仅仅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并且只是暂时的,但是对于人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审美使人的思想冲破了现实的牢笼,像一道自由的曙光照亮了精神世界;审美使人的个性摆脱了社会关系的束缚,获得了解放,从而回归本真的自我。可以说,如果没有审美,人类的精神世界就缺少了光明和希望,就丧失了人的本性。审美,特别是艺术活动,在人类的生存中,始终对抗着异化,成为人的自由的守护神。它使人类在漫长的异化历史中没有绝望,没有丧失自由的追求,保留着精神的火种;在异化的社会关系中保留人的特性,没有完全物化为非人。陶渊明不甘心“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流连于自然美中,精神受到洗涤,个性得到恢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加剧,而审美对抗异化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繁荣,而且审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抵制技术对人的统治,解除社会关系对人的控制,消解意识形态的桎梏,全面地守护着人的精神自由。

审美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由于现实关系的狭隘和片面,人不能获得全面发展。现实化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它使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角色)。但是,它只能使人在特殊的方面获得发展,不能使人获得直接的全面发展;它可以使人成为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但不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常有这样的人,他是好学生、好职工、好公民但缺少魅力,没有个性、没有爱好、情感不丰富,没有更高的追求,这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德、智、体的发展,而且是个性、情感、风范等的健全发展,是人的所有秉性都得到实现的理想人格。蒋子龙有一个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就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题:人不应该只有一种颜色,哪怕是红颜色,而应该像彩虹一样具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全颜色”。人除了思想好、工作好以外,还要有个性、有情调、有爱好,德、智、体、美全面提高,要有棋、琴、书、画多种修养。这实际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审美不是对人的某一方面进行教育,而是对人格整体进行教育。在审美的熏陶下,人的个性全面改善、思想境界全面提高、情感世界全面丰富,成为更理想的人。如果我们把一个从小就饱受审美熏陶的人与没有审美修养的人相比较,就会发现前者应该更可爱、更有魅力。当然,审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是在审美活动的那个瞬间,并不意味着使人在现实中获得全面发展。但是,它毕竟克服了人的现实发展的片面性,从而直接实现了人的精神的解放,引导人们走向全面发展。所以,审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手段。

(二)审美介入现实的批判作用

审美不仅超越现实,而且还具有批判现实的作用。审美超越现实,但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与现实无关,而是积极地介人现实、干预现实。审美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来干预现实,这是审美的超越性的表现。由于现实生存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把握是有局限的。现实体验包括经验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它只能把握现象;至于科学和意识形态,只能把握具体的对象的本质和价值,而不能在总体上把握社会人生,不能揭示生存的意义。现实意识是现实存在的产物,从根本上说是肯定现实的意识,它肯定现实的合法性,而不能超越现实、揭示现实的局限。在现实生活中,人常常被现实蒙蔽,流行的观念、世俗的价值障蔽了社会人生的真正意义,使人意识不到社会和人的命运的不合理,忘记了自己的自由本性。人作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生物,要求从根本上把握现实,以超越性的体验,揭示现实的不合理性。审美是一种自由的体验活动,是对社会人生的超越性把握,它克服了现实体验的局限,达到了生存的自觉。审美作为一种超越的体验,是一种批判的意识,它在自由的高度上批判现实。审美的批判性集中地体现在艺术中,因为艺术是艺术家自觉的创造,从而表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批判。再现艺术描写人的命运,这种命运是异化的现实造成的,不是人应有的命运。艺术展开了对人的命运的同情和思考,并且暴露和抨击不合理的社会。表现艺术虽然直接表现人的情感,但也突破了传统意识形态,以对自由的肯定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真正的艺术是不肯定异化的现实的,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审美对现实的批判是自由的批判,它不同于意识形态的批判。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有限的,因为它是以现实观念来对某一种现实进行批判,同时又肯定着另一种现实。审美的批判是彻底的批判,它以自由的意识来对现实总体进行批判。它深入到生存层次,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审美如晨钟暮鼓,惊醒人生迷梦,它促使我们反思整个社会人生,寻找真正的人生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审美不肯定现实,它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现实的武器。萨特认为,艺术的存在就是介人现实,干预现实。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意识,是对现实的“大拒绝”。他们都肯定了审美批判现实的功能。

审美的批判作用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使人获得生存的自觉。我们既需要现实生活和现实意识,又需要超越的、批判的意识,因为我们既是现实的生物,又是自由自觉的生物。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如果我们丧失批判意识,就可能盲目认同现实而沦落下去。歌德说过:“只有在他感到欢喜和苦痛的时候,人才认识到自己;人也只有通过欢喜和苦痛,才学会什么应追求和什么应避免。除此以外,人是一个蒙昧物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他对世界知道得很少,对自己知道得更少。我就不认识我自己,但愿上帝不让我认识自己!”(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93 页)审美是自由的欢喜和苦痛的体验,它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在古代社会,人受到宗法礼教的束缚,审美就肩负起批判的职责。《诗经》《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红楼梦》等都讴歌爱情、控诉封建主义对爱情的扼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包括审美在内的批判意识。现代性作为一种理性精神,曾经有力地推动了人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现代性又有负面因素,科学主义造成技术异化,并且破坏了生存环境;人文主义也发生了危机,人与社会对立,人丧失了生存的目标,陷入孤独和空虚。艺术在现代性发生之初,就发挥了批判的功能。浪漫主义以反叛现实回归自然来反叛现代性,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来揭露现代性,现代主义以展示人的异化来抗议现代性。审美的批判作用使社会意识中多了一个反思的维度,它使人对现实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有了克服异化的武器,从而在历史进程中不至于丧失自我。

(三)审美超越现实的终极关怀作用

审美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最高的价值,它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是一种精神生物,除了有现实生存需要外,还有超越的追求,即渴望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获得终极关怀。正是出于这个需要,人类才有艺术、宗教、哲学等形而上的活动。宗教设立了一个彼岸世界和一个全能的上帝,通过对天堂的向往和对上帝的信仰来获得终极关怀。哲学通过形而上的思辨得来的彻悟,获得终极关怀。审美通过审美理想的创造,建立一个审美乌托邦,在审美体验中获得终极关怀。

在人类走出了原始的蒙昧生活以后,就打破了“天人合一”,实现了“天人分离”。这就是说,人开始独自面对异己的世界,没有神灵可以依靠,也失去了终极关怀。现实生存确立了世俗的价值,人获得了实际的发展,但失去了终极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人不满足于世俗的价值,而渴望找到生存的价值、获得终极关怀。在“上帝死了”的现代社会,人的生存意义成了问题,对终极关怀的渴求更加强烈。人要超脱世俗的价值,摆脱孤独、空虚,解除人生的烦恼,得到心灵的慰藉,而审美就负起了这个职能。审美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生体验,使主体变成了自由人。无论是悲还是喜,审美都是人感受到了一种最人性的关怀。在审美体验中,人与自己的世界“共在”,通过心灵的交流和沟通,使世界成为人性的世界,实现了真正的主体间性。在艺术活动中,主体与自己的艺术形象生活在一起,摆脱了孤独和空虚,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许多人,包括艺术家,也包括艺术接受者,都把审美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他们的现实生活可能并不顺利,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由于对审美的热爱,他们可以体验到另一种幸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黑暗时代,没有绝望,精神没有崩溃,离不开审美的终极关怀作用。审美消除了现实生活的功利、庸俗、冷漠、无意义,给人以诗意、温暖和希望。我们需要审美,需要这个“乌托邦”。蔡元培在五四运动时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就是认识到了审美的终极关怀功能,并且认为审美关怀可以取代宗教,为现代人树立终极价值,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流浪汉对生活绝望,企图通过犯罪来了结一生,但教堂的赞美诗使他感受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关怀,于是他放弃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准备勇敢地生活下去。正在这时,他却被警察以企图盗窃的罪名逮捕。这个故事虽然结局悲惨,但却说明审美具有终极关怀的作用。

(四)审美升华原欲的美感娱乐作用

审美伴随着美感体验,美感体验是原始欲望的升华。现实的人存在着无意识与意识的冲突。在无意识领域,积聚着人的原始欲望,而性欲和攻击性是其核心。无意识受到意识的抑制,原始欲望受到理性的抑制,以保持心理的平衡。这种抑制虽然是必要的,但也使人产生被压抑的苦恼。这种压抑感实际上是人生存本身的苦恼。审美体验升华了原始欲望,解除了人的心理压抑,使人获得了一种高峰体验。审美活动中,原始意象突破了意识的防线,升华为审美意象。这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原始欲望转化为审美冲动,人的生命欲求以升华的方式得到实现,无意识与意识的对立不复存在,从而解决了内心世界的冲突,解除了理性对人的压抑。这时,就产生了一种美感,即身心和谐的愉悦感。美感娱乐不同于感性的宣泄,它是心灵的净化,更富于精神性。审美,特别是艺术审美对性爱的升华就有这种美感娱乐功能,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描写,使人的一切杂念都被净化,使人解脱了心理压力,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同样,审美,特别是艺术对攻击性的升华也有美感娱乐功能,如《奥瑟罗》中,主人公受到蒙骗,掐死了自己忠贞的爱妻,这种描写并没有导向攻击性,相反攻击性被消解,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感。审美的描写使生活带有诗意,使人超脱了现实的沉重,在美感愉悦中得到休息,得到享受。

审美升华原欲的作用是通过美感娱乐途径实现的,因为消遣娱乐实质上是原始欲望的泄导、升华。审美的美感娱乐功能是“寓教于乐”,使人在娱乐中得到教育,它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生更有情趣,应此是一种理想的消遣娱乐功能。审美的魅力,也多在于此。艺术的美感娱乐功能更加突出,因为它的审美价值更高。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会给我们带来很美的精神享受。在闲暇时,阅读那些小说名著能令人流连于想象的世界,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吟诵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令人陶醉于诗情画意中而乐不知返。艺术拥有广大的爱好者,审美成为他们最好的消遣娱乐方式。现代人的闲暇时间增多,需要更多的审美娱乐,以便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