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悦耳的弦音——小提琴(课外雅致生活)
48432300000019

第19章 名家名曲-海菲茨(1)

如同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美丽神奇。造福人间的火鸟雅沙·海菲茨(1901-1987年)的横空出现使整个小提琴世界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01年2月2日,海菲茨生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他的父亲是一位职业小提琴手,3岁起海菲茨就开始跟父亲学琴,4岁入维尔纽斯音乐学校从师马尔金。6岁即在音乐会上成功地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对于童年的这段学琴时光,海菲茨曾经回忆道:“父亲在家时,我练得最多,因为当时的规矩很严。我喜欢一个人单独关在房间里练习,为此曾和我父亲有过冲突。即使是长大成人后,我也不愿意别人在旁边看我练琴,我不能专心,我练琴时不能有人在场。”

8岁那年,海菲茨在维尔纽斯音乐学校为前来此地旅行的奥尔教授演奏。这位名师一眼就看出这个孩子非同小可,于是建议海菲茨的父亲把孩子送到圣彼得堡来跟他学习。当时,俄国的法律禁止犹太人在圣彼得堡定居,这可使一家人都是犹太血统的海菲茨的父亲伤透了脑筋。幸好,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院长、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为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父子俩一并收为学生,这就是1911年奥尔班上的学生名册里有两个海菲茨的缘故。

父亲不仅在海菲茨小提琴的学习上费尽心思,而且严格督促儿子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法语、德语、历史、地理、数学,这些都请了私人教师到家中来授课。海菲茨十分刻苦,出去看了一场戏或参观了一个博物馆,回来都要写一篇作文。这种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求知欲望,海菲茨保持终生。

1912年10月,海菲茨应著名指挥家尼基什的邀请,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个男孩极其精彩的演奏,轰动了乐坛。观众席上的克莱斯勒听后深为赞叹,对身边的津巴利斯特说:“你我也许应该怀着多么满意的心情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海菲茨的名字开始不胫而走,人们都知道俄罗斯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男孩,而前不久埃尔曼童话般美妙的音质曾让听众怎样的如痴如醉。

1917年,海菲茨应邀赴美巡回演出,10月27日,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意义深远的首演。他的名字已经成了传奇式的,每个人都想亲耳聆听他的琴声,亲眼目睹他的风采,这一天,音乐界的许多名人都来了,大家都想证实一下传闻中的故事是否真实。几个小时的音乐会过去了,当众多的小提琴家不再感到燥热难当的时候,音乐评论家们迈着激动的步伐冲出音乐厅,他们向世人宣布:新一代的小提琴标准诞生了!记者们体验到了音乐震撼的力量。第二天,报纸上赞美的措辞比比皆是。这些言辞把更多的人拽进了实证的圈套,谁都想来亲自证实一下海菲茨的神奇。随着岁月的流逝,海菲茨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愿望,而且通过录音唱片的传播,一直延伸到天涯海角,延伸到今天,乃至未来。

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的两周后,海菲茨走进胜利唱片公司的录音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录音生涯。在海菲茨创造的诸多奇迹之中,有一点特别突出,就是他总能找到最简捷的途径直入作品的核心。在他1917年录制的最早的几张唱片上,这个特点已现端倪。正是由于海菲茨此时年事尚浅,涉世未深,少年人独有的清纯贞静的本性才在早年的录音中昭昭在目。

20世纪初,正是炫技小品在音乐会中大行其道之时,凭借着对技巧超人一等的把握,海菲茨把炫技小品的演绎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一下子衬得以往许多拖泥带水的演奏落伍过时,出尽洋相。1917年录制的巴齐尼的《精灵轮舞》是集左手大跳、拨弦和右手快捷的上下连跳弓于一体的精湛绝伦的演奏,双手配合准确无误,已属不易。海菲茨在完美的演绎中领着钢琴伴奏轻松自如地往前狂跳,说明他的技巧潜力还绰绰有余!十余年后,梅纽因在年岁相仿时录过同一曲目,狂放恣肆有过之无不及,听起来更加激动人心。但论起音准之精确,弓法之严谨,仍以海菲茨为万世师表。仔细辨别可以看出,海菲茨的基本功更扎实,梅纽因写意即兴的成分更重。这差别决定了他们将来各自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海菲茨在震撼世人的同时,也不忘吸收借鉴前辈小提琴大师的特长,以使自己的风格更加多姿多彩,在严谨刚毅的同时,不乏妩媚、风雅。录于1924年的莉莉·布朗热的《随从》,迷人之极,直可比拟埃尔曼与克莱斯勒同类情调的杰作。这期间,海菲茨还录下了帕格尼尼的《无穷动》、哥德马克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等,因以后未再重录而显得格外珍贵的乐曲。作为整体来看,海菲茨录制于1917~1924年的几十首小品,以其纯洁贞静的内在情感和完美无瑕的表现技巧,成为小提琴音响文献中最珍贵的宝藏之一。

海菲茨的神经系统反射功能奇佳,肌腱兼具力量与柔韧。他的左手手指长短粗细比例恰当,在指板上上下起落,得心应手。他的揉指属于发育雄浑的指尖冲动型,速度从慢到快可有无数层次的变化,这使他的音色频谱极为宽阔多样,他的音准之精确不失毫厘,大小调的调性感尤其敏锐。他的表情滑指具有惊艳撩人的美色,是贴有独家标记的护身符。海菲茨的运弓,恰像他手中张弛有度的琴弓本身,充满弹性与力度,各种精湛的弓法无不烂熟于心。叶芝用来恭维理想情人的名句:你的美如绷紧的弓毛,用在这里是最切近的大实话。对于出风头显光彩的技巧性乐句,他从不轻易放过。为了追求独特的音响效果,他常常不辞风险,采用冒险的指法和弓法,这使他的演奏听上去更带有一种娇艳动人的表情。他的台风朴素高贵,琴头高高举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拉起琴来从没有某些小提琴家那种摇头晃腿、鼻息沉重或歪嘴扭脸的怪样子。就是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和视觉形象的综合,使某些挑剔的评论家和心生妒意的同行竞相或明或暗地指责他的演奏孤傲自赏、冷若冰霜。直到如今,还能听到一些国内的音乐爱好者不辨真相随声附和,称海菲茨的声音冷,没有感情。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海菲茨的声音之热烈,是滚烫的火山熔岩。他的感情如凌空展翅的火鸟,高责其表、温暖其心。这是含蓄内敛的心灵与夸张炫耀的身手的奇妙结合。纯出于巧合,海菲茨的艺术成长过程与唱片录制技术的发展同步进行。

1917~1924年,海菲茨取得惊人成绩靠的是78转唱片;1925~1948年,海菲茨光芒四射的全盛时代正当33转独霸天下;1949~1972年,海菲茨进入老当益壮的晚年,唱片也已进入了密纹慢转和向立体声开放的新纪元。

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录音随着录制技术的进步,早期闷罐似的琴声变得更加甜美,音场也随之开阔。这期间,他重新录制了早期的一些小品,第一次完整地录制了大型作品,理查·施特劳斯的奏鸣曲。可是没曾想,风云突变,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给方兴未艾的美国唱片业重重的一击,像海菲茨这样的艺术家竟然要等到32岁才有机会录制协奏曲。当时,胜利唱片公司将海菲茨借给EMI公司,使海菲茨得以来到欧洲,和巴比罗利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录制了几首精彩的协奏曲。1934年录制的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充满了俄罗斯宽广的气息、自然流畅的分句和温暖的情怀,即使后来者(米尔斯坦、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这些方面都毫不逊色,在纯技艺方面仍无法与之匹敌。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中,海菲茨的处理超出常规,却是风雅可嘉。此曲先后录过三次,这是最精彩的一次。维厄唐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海菲茨仅录过这一次,精彩绝伦,让人不敢再存奢望。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和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以后都有录音效果更好的版本行世,但巴比罗利相得益彰的配合使海菲茨光辉灿烂的演奏锦上添花。作为古往今来基本功最全面、最扎实的技艺大师,海菲茨融灵巧与抒情、紧张与柔韧于一炉。他猛烈的起奏和顿挫有致的运弓方法都特别适合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

20世纪30年代和库塞维茨基合作的版本相比,1954年和赖纳合作的版本,乐队更到位,海菲茨的技艺更惊人,把整个柔板乐章当成一个大线条的乐句一气呵成。虽然逐节细较,后来的版本在感情的细腻程度上更加成熟、自由。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第348~360小节在四根弦上一连串的九度大跳,是小提琴文献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段落之一。海菲茨处理起来,冷静准确又有激情,其如女武神般风驰电掣的速度,大概没有第二个人胆敢采用。

大提琴家雅·斯塔克20世纪50年代曾经在乐队里为海菲茨的勃拉姆斯助奏,在他的记忆中,海菲茨的力量、风范举世无双。但他指的是现场音乐会而非唱片。可见唱片在传达海菲茨惊人的技艺上还是未存全真、有所减色。

如果说海菲茨比常人快得多的速度用在勃拉姆斯尚可接受的话,许多人对他演奏的贝多芬就感到实在不能忍受。40年代和托斯卡尼尼合作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速度按照乐圣的指示忠实执行,乐曲中许多崇高超然的意境如走马观花,始终无法得以升华。只有海菲茨音色丰腴的琴声仍然使听者怦然心动。20世纪50年代和明希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虽然采用的还是较快的速度,但已经不觉得赶,小柔板乐章严格按照曲作者的指示,不过分多愁善感,采用奥尔的华彩乐段略加修饰。比较起端庄严谨的古典大师的杰作,浪漫派绚丽缤纷的华章在海菲茨手下更显得光彩照人。在RCA公司发行的四张海菲茨正版唱片中,西贝柳斯、普罗科菲耶夫、格拉祖诺夫的一张应是爱乐者案头必备的唱片。

海菲茨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为这三首协奏曲首次录制了唱片(普罗科菲耶夫与库塞维茨基、西贝柳斯与比彻姆),大大地促进了这三首乐曲的流行。在这张20世纪60年代初发行的唱片中,随着立体声的采用,海菲茨黄金般的琴声更加光彩夺目,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中飘逸的旋律和莽撞的玩笑竟如专为他而写;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中芬兰民族热情奔放而又冰清玉洁的品格,在海菲茨弓弦之间如同冰与火一样交相辉映。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和维厄唐《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那张也同样精彩。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充满激情,昂扬奋发;《苏格兰幻想曲》忧伤的吟唱催人泪下;维厄唐《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柔板乐章崇高、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