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匡复①
半个世纪前1959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毕业生,早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老艺术家了。他们五十年前毕业时想排而没有排成的《钦差大臣》,五十年后在原该班老师陈明正教授的导演下,团结一致,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2009年10月18—28日公演了,并且大大地成功了。
排这出戏的目的和初衷是上戏59届毕业生为了庆祝自己毕业五十周年,为了重温大学时代的友谊,为了戏剧事业。这五十年来人们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坎坷,多少曲折和艰辛,可是上戏59届毕业生始终彼此维系着崇高的友情!没有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同窗友情,毕业五十年后再聚起来排一个经典大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我深感《钦差大臣》的成功上演,既证明了上戏59届毕业生们艺术上的成就和追求,还证明了他们道德上的品格和境界,就这两方面而论,上戏59届毕业生可以成为我们和上戏现在及以后的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这是值得今天上戏的师生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在排演这个戏的过程中,大家根本不谈报酬,在当下物欲横流,什么都是“钱”字领先的情况下,上戏59届毕业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范例,他们完全为艺术、为友谊、为观众而演出。我从报上读到张先衡老师说:“我们这些人都愿意倒在舞台上。”这是多么令人崇敬的艺术献身精神!焦晃老师看见剧中市长家的那套沙发不够高级,说这套沙发放在一般市民家里还可以,放在市长家里寒酸了些,于是自己掏腰包去家具城买了套华丽沙发。一个演员不仅演戏不挣钱,还自己花钱买道具,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潮流下这是何等可贵!我在观看演出时,不仅享受到了艺术,还学到了上戏59届师生的品质。顾永菲和杨昆不是这个班的,由于演出的需要,也毫不讲条件地热心参加。大家在排练中,感到谁演哪个角色合适就演哪个角色,因为59届的这些老艺术家们深知角色是不分大小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演过不少小角色)。
演俄罗斯大娘的卢若萍老师及演在假钦差前告市长状的商人的李道君老师都只有两三分钟的戏,可是都演得那么光彩照人、鲜明生动!许多观众看完后都说:“姜还是老的辣!”
上戏59届毕业生通过演出庆祝自己毕业五十周年,这本身就极富创意,极富诗意和人情味,2009年又恰逢果戈理诞辰二百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9年是“果戈理年”,59届毕业生选择了世界戏剧史上经典喜剧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两件事结合在一起,就更加富有创意了。我们要感谢改革开放这个好时代,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还是过去“左”的那一套,“文革”的那一套,这两件事能办成吗?!
《钦差大臣》并非上戏59届毕业生的自娱自乐,它在上海的演出丰富了上海人民的文化生活,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给观众献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这部喜剧不论形式还是讽刺内涵都属经典,它和那种耍嘴皮子制造低档笑料的东西根本不同,那种耍嘴皮子的东西谈不上是艺术,只是玩弄文字游戏,既不是有内涵的幽默,更不是有境界的讽刺。上戏版的《钦差大臣》忠于原著,不添油加醋,还经典以本来面目,让观众感觉到:这才是艺术的品位!因此,《钦差大臣》给上海及中国的舞台吹来了一阵清风,使人在浑浊的空气中气爽神清。上戏版的《钦差大臣》是学院派的杰作,可以写入上戏的院史,可以写入中国的话剧史,是一份值得上戏及中国戏剧界传承的财富。
陈明正导演在这出戏中继续贯彻他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不论布景、道具、灯光、舞美和服装等都具有浓郁的现实风格,这一切使观众很快进入“规定情景”,立即明白发生剧情的时空和剧中人物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我像很多观众一样,了解此剧的剧情,正像知道京剧《四郎探母》、《锁麟囊》等戏的剧情一样。许多人看京戏是去欣赏演员的“四功五法”,我也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欣赏《钦差大臣》演员的表演艺术,我的印象是,所有演员的功夫确实到家。此戏表演上的总体风格是人物语言及夸张的肢体语言恰到好处的和谐结合,夸张的肢体语言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不同性格,唯张先衡演的市长一角并无夸张,这恰恰符合剧情需要,它起到了两类贪官污吏的对比作用。市长这个高级贪官外表上要一本正经,他的身份不允许他在下级面前举止夸张。他讲的一套全是正经话,但在戏剧效果上恰好相反,他越讲正经话,讽刺性就越强,因为他说的是一套,而做的完全是另一套。观众在看整部戏的演出时,是不介入的,“间离”的,是“旁观者”(旁观者清!),通过这样的“间离”和“旁观”,观众和果戈理“共鸣”了!
这部讽刺喜剧鞭笞了专制统治时代俄罗斯的官场现实,它有高度的认识意义,让观众看到了二百年前沙俄统治的官场腐败。那么它有无现实意义呢?这不该问艺术家,这该问现实本身。如果现实中有果戈理所讽刺的人和事存在,这个戏就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现实中不存在果戈理所讽刺的人和事,这部戏就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我们老百姓是多么希望:这部戏毫无现实意义啊!如果你做人诚实,为官正派,不搞歪门邪道,那么在看这出讽刺喜剧时,你慌什么!贪官越少,假、丑、恶越少,我们这个世界、社会就越和谐,而和谐社会正是我们上下一致的共同目标和追求!
《钦差大臣》我看了两遍,看第二遍是2010年的演出,我一点没感到重复。2010年的演出删去了约十五分钟的戏,主要删去的是第一幕中有关俄土战争等果戈理时代的“时事”等。2010年演出的《钦差大臣》更突出了假钦差的戏,删得很成功,唯下半部戏的个别场面似删得不当,因此个别场景还是2009年10月的演出更饱满鲜明。如假钦差骗了一大笔钱告别该市后,该市市长对曾向假钦差告过市长在该市有为非作歹行为的商人进行打击报复的戏(导演很成功地把它由原来简单的台词处理成为中国戏曲式的过场戏)显得单薄了些,这场打击报复的戏,其实很有现实意义,贪官污吏最恨揭露他们的人,而最了解贪官污吏恶行的决不是普通的平头百姓,而是与贪官污吏接触机会多的显贵和商人(房产商、贸易商、开发商……)。此外,2010年元月演出的全剧结尾也比2009年10月的演出结尾显得仓促。最后,全体以市长为首的贪官污吏听到真钦差已到的消息后,如雷轰顶,一个个呆若木鸡的哑场,没有延得足够长,匆匆结束,因此观众缺少一点思考与联想的时间,灯光也缺乏鲜明的明暗对比,因此“哑场”少了些雕塑美。这一精简过头的哑场,没有形成观众“余意未尽”的心理感受,未删改前全戏结束时的多次雷声有震醒效应,可以让观众自由联想这多次雷声的含义与象征,现在删成一次雷声,对观众说来,它仅起到此戏结束的效果。这是我在看两遍此戏后,对修改版结尾感到遗憾的地方。当然,这仅是我作为一名观众的个别看法,其他观众如何感觉不一定和我相同。
果戈理二十七岁就写成了这部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名著,当时他虽年轻,但他对创作的态度却已十分严肃和成熟,他先后对此戏修改了六遍才最后定稿!当时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看了此剧,曾说过这样的话:“嗬,这个剧本!大家都挨了骂,而我挨得比谁都多!”①但尼古拉一世还是让该剧演出了,因为果戈理此剧并无推翻或改变封建沙皇制度的想法。这部戏的讽刺对象绝不仅是贪官坏官,诚如果戈理自己所说:“如果要嘲笑的话,那么最好狠狠地嘲笑该受到嘲笑的一切东西。在《钦差大臣》里,我决心把我当时所了解的俄国的所有恶劣的东西,把在最要求人的公正的所有地方和所有场合所发生的所有不公正现象都收集到一起,一并加以嘲笑。”②可见《钦差大臣》并不是只鞭挞了贪官污吏。《钦差大臣》中果戈理没有要改变沙皇专制制度的想法,因为没有出场的真钦差其实是沙皇的代表,他(真钦差)将在这座小城严查,一切善良单纯的老百姓正在期待这样一个“钦差”(朝廷派来的大清官)来为他们伸张正义,正因此,真钦差到来才让小城的污吏贪官如此惊慌失措,如雷轰顶!总之,皇帝是好的,都是下面的贪官不好,这才是尼古拉一世还让此剧演出的原因,但结尾的雷声也可象征“警醒老百姓”:你们要醒悟,真钦差也是改变不了这个现状的……
果戈理对《钦差大臣》修改了六次的重点即在于去除表面的滑稽化和漫画化的东西,此次《钦差大臣》演出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正在于创作人员紧紧把握住的是作品的深刻内涵,避免表面的形体滑稽化或外在表演漫画化,整出戏演出了真正的喜剧本质,全体创作者没有去搞当前时尚的耍嘴皮子的语言游戏或制造低俗的笑料,等等,《钦差大臣》的演出真正体现出原作的高雅而又严肃的戏剧性。
第一幕主要是市长及其下属官员的戏,所有的对白很口语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现实语言语气与略带夸张但十分适度的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的结合正体现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在表演上可以融合的证明,肢体语言的适度夸张又确定了全剧的假定性原则,观众一面面对很现实的舞台布景,一面又“间离地”观赏着演员精彩的表演,观众并无“共鸣”,他以“旁观者”的身份,把舞台上的事件与生活中的现实联系起来思考,所有的演员成功地做到了既是戏中的角色,又是他演员自己(他在“表现”自己演的角色)。张先衡演的市长演得越“严肃”反而越演出了这个市长的伪善狡猾,此外,市长在他下属面前的举止也不能“肢体夸张”,一旦肢体夸张岂不失掉了他在下属面前的尊严?但观众看得很清楚,干坏事最多的正是这个市长,这一帮坏官吏的领头人正是这个市长。从戏剧结构上分析,第一幕是引子,为假钦差的出场做好了情节上的铺垫。
第二幕假钦差在旅店上场前先由假钦差的随从奥西普对假钦差(自己的主人)做了报家门式的介绍,导演让奥西普讲了两句上海方言,既制造了喜剧效果,又获得了“间离效果”。整个第二幕的演出表演了假钦差在小城输光钱后生活上的“窘”,焦晃在这幕出色地运用表情和台词处理功夫(音调、语气……)并用心情颓丧的肢体动作分寸极好地表演了“他的”“窘”。该幕尤其精彩的是市长来旅店“微服私访”时假钦差和市长的对手戏,两个人物各怀鬼胎,各想各的,由此造成的误会而形成的喜剧效果反映了焦晃和张先衡表演和台词上老练成熟的硬功夫。
第三幕假钦差应市长的邀请从小旅店住到市长家,这场戏发生在市长家的客厅,假钦差已完全明白:市长及其下属把他当成朝廷大官了。这幕戏仍以假钦差为中心,但他已由“窘”转到了“吹”及“醉”(因为他在饭局上喝酒多,真的醉了)。焦晃在这一幕戏中成功地表演了假钦差的“吹”功,他用肢体语言自然而贴切地表现了假钦差此时心理上的飘飘然,这时的假钦差已完全处在他支配了全局并掌控了所有在场官吏的心理状态。第四幕仍以假钦差为中心,但此幕假钦差的戏已由第三幕的“吹”转向第四幕的“骗”。假钦差骗功出色,对每个来朝贡的官员用了不同的骗术(各官吏的“贿态”也各不相同),此幕的焦晃不仅表演了赫列斯达柯夫(假钦差)的骗钱术,还表演了他的骗爱术(向市长太太及市长女儿求爱)。焦晃把“骗钱”和“骗爱”所用不同伎俩(表演)发挥到了极致。焦晃在此剧中的全部表演不是用在要激起观众对假钦差的憎恨上,当然也不是建立在要求观众对假钦差的同情或共鸣上,他的全部表演没有滑入闹剧或逗笑取悦观众的肤浅趣味的轨道上,而是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绘声绘色地塑造人物形象,焦晃努力处理好不同环境下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因此焦晃的表演是表演艺术,正像他自己所说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生活在这个人物中,这和耍嘴皮子浅薄地逗观众一笑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什么叫表演艺术,请看焦晃的人物塑造!
《钦差大臣》中不仅假钦差和市长塑造出色,可以说各个演员都演得很到位,连出场只有两三分钟的卢若萍扮演的俄罗斯大妈,李道君演的告状商人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剧表演上的总体特色或一致目标便是台上每个演员都全身心地在塑造艺术形象,塑造人物。这样经典的表演和经典的剧目已经好久没有看见了,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典剧目的经典演出,望这次演出的录像能作为上戏的教材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
①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①米·赫拉普钦科:《尼古拉·果戈理》,刘逢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页。
②米·赫拉普钦科:《尼古拉·果戈理》,刘逢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