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衡①
陈明正导演要求我们每个演员写排演小结。顿时,我回想起了五十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我们59届正在排练《钦差大臣》的片段,我演赫列斯达柯夫,当年还是青年教师的陈明正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写表演笔记的作业。我对于用文字来表述表演,历来不以为然,总觉得演员应该在舞台上演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而不该说和写。陈老师一催再催,我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至今,我还记得陈老师在作业本上用红笔留下的一段批语:“你终于把表演笔记交来了,写得不错。这样做是为了让你通过思考、笔记,更清晰地将人物的行动线梳理一遍,对人物关系也会做出必要的调整。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小结、调整,才能逐步达到完善。”每每想起此事,我都会哑然失笑,但老师的批语,我却铭记至今。
五十多年过去,如今,陈老师竟又来动员我们写表演小结,而我对写表演文章仍颇感头疼,没想到年逾古稀的学生,仍被年近耄耋的老师催讨“作业”,真令人感慨不已、忍俊不禁。但这一次,我可不想成为最后一个交“作业”的学生了。
去年,59届同学聚会时的倡议,促成了这次《钦差大臣》的排演。这既是我们对曾为之付出一生的戏剧舞台的深情留恋,又圆了一个学生时期未能实现的梦。正巧,时逢我从事演员工作的第六十年,参加排演,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最好的纪念。安市长本应该张名煜同学扮演,由于客观原因,临时决定我演。缺乏思想准备,更不知自身精力、体力能否胜任。剧组的朋友们不断为我打气,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上了阵。排练一开始,老师、同学都关怀备至,纷纷指导、支招儿。有的说,必须从性格化入手;有的说,光体验不行,要有喜剧式的夸张;也有的说,要演出讽刺喜剧的表演风格。总之,大家都关心,期望值很高。
工作开始了。首先,认真地研读了几遍剧本。然后,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个剧本说了些什么:一个老骗子(市长)受骗上当的故事。果戈理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沙皇俄国专制、腐朽的政治体制。
这个简练的概括,实际上给演员的角色创造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市长为什么会受骗?他什么时候开始受骗的?受骗的过程又是怎样逐步形成的?“钦差大臣”出现了,他想什么?做什么?是什么使他明明受骗上当但却心甘情愿深信不疑?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演员通过排练一一理顺,弄清楚后加以贯串。这样演员的工作必然会紧扣剧情的发展、角色的贯串动作、行动线、生活线进行,为人物塑造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中有着十分荒唐的情节,一个自称“骗子里的骗子都上过我的当”的老骗子,竟然会将一个身无分文的小文官、花花公子敬为贵宾、钦差大臣,接到家里招待、供养、送钱,甚至连妻子女儿都“奉送”了。戏里还有着十分荒唐的人物,一个沙皇专制腐败体制下,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瞒上欺下,集贪、腐、黑之大成的安东市长,却一错再错地被小人物愚弄,心甘情愿地受骗上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然而,我们将如何在舞台上演绎这些常人看似荒唐的情节和人物,使观众认可、接受舞台上的人和事,同时从中有所感悟呢?这是《钦差大臣》演出成败的关键。
因此,塑造市长这个人物,我并没有什么预先的设计、套路之类。我还是按照自己的创作习惯,通过排练,去摸索、感受人物,逐步深入梳理人物的行动线和生活线,抓住人物一系列行动的心理依据。无论戏剧的人物、情节有多么夸张,甚至荒唐,我想只有通过上述的探索与把握,才能使人物可信、被观众认同。否则,你演得再努力,可观众根本不相信、不承认,又将会是什么结果?恐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鬼做”、“逗笑”吧。
随着按部就班地一场场对词、排练,工作渐渐深入,我找到了剧本中的几句至关重要的台词:“……真的,如果上帝想惩罚一个人,那他就先夺去他的理智,我们是被恐惧吓昏了头……其实,这个鬼东西又哪点像钦差大臣呢?”
作者明确地写到市长受骗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恐惧”,这段台词虽然出现在第五幕全剧结尾时市长的独白中,但它却为市长的整个行为逻辑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从得到钦差大臣要来本市微服私访的消息开始,市长就陷入了极度恐惧之中。第一幕时,他多次提到,“倒霉的微服私访”、“最可怕的就是微服私访”,因为他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恶行累累。他多次担心:“一定是有人把我告了,要不然钦差大臣为什么会到我们这儿来?”“最可怕的就是那几个造桥的商人,我是收过他们的钱……”显然,在市长的内心世界里,有着无法去除的“心魔”,以致形成某种心理暗示。这种恐惧,从故事的开始,就笼罩在市长的心头,以致他失去了应有的理智,许多常人看来荒唐与可笑的事,在他看来却是那么理所当然。因此,阴差阳错,一错再错,便构成了这出喜剧。
事情是不合情理、可笑而又具讽刺意味的。作为演员,则必须让这一切发生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首先,从人物的行动线、生活线上,我必须准确把握市长确认赫列斯达柯夫为钦差大臣的具体而又细腻的过程,我以为这也是我演好市长的关键。第一幕,当市长听到本城的两个小地主说他们在小旅馆里发现了“钦差大臣”,市长尽管嘴里说“不会的,不可能,不是他”,但心里实际上已相信了七八成,他为近日来的劣迹恐慌,他不断地祈求上帝保佑,并决心去看个究竟。
第二幕,小心翼翼地探探虚实,但此时的市长在心理上实际纳入了“晋见钦差大臣”的轨道了。当赫列斯达柯夫躲在衣架后怕被市长抓走时,市长却恐慌地认为这是钦差大臣故意回避不想见他;当赫列斯达柯夫为自己壮胆虚张声势地高叫:“我是彼得堡的官员……我要去见总长!”市长吓得更加确信:“他好大的脾气啊,一定是有人把我告了。”于是,他乞求“钦差大臣”救救他,避重就轻地承认自己收受过“小恩小惠”,直到使出最后一搏,一边画着十字,一边咬牙切齿地说:“他妈的,我豁出去了,随他怎么样。”主动向赫列斯达柯夫送钱,当窘极无奈的赫列斯达柯夫欣然收下后,市长则认为:“这样一切都好办了。”于是攀谈、逢迎、巴结、谄媚,直到把“钦差大臣”请回自家入住而告终。
第三幕,市长几乎有大半场戏一言不发,但始终在场上。我以为这对人物来说十分重要。赫列斯达柯夫的连篇谎言,胡吹乱侃,市长都一句不漏地听着,而这正是他受骗上当的步步深入,也是我找到市长对赫列斯达柯夫的“钦差大臣”身份确信不疑的依据。赫列斯达柯夫从自己“不是个小职员”吹起,到“和普希金很熟”、“靠文学为生”、“发表过许多作品”、“七百卢布的西瓜”、“和部长、公爵一起打牌,以至进宫见皇上”、“总有一天我要当上元帅”,等等。最终,市长吓得浑身打颤,恐惧终于达到了顶点。这也就是市长“失去理智”、“被恐惧吓昏了头”的过程。
最终吓得魂不附体,累得心力交瘁的市长终于说出了发自内心的话语:“我真不该把他灌醉,他所说的话,哪怕有一半是真的,那怎么办?可为什么不是真的呢?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鬼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大人物呢。”
在这场戏的过程中,市长是怎么会一一相信,越来越信,直到确信不疑,这些必须通过演员在舞台上不间断地真实地交流与判断,牢固地建立起一条连贯的生活线,否则整个骗局就无法成立,也无法使人信服。在排练、演出中,我体会到真诚是关键,只有真诚地接受对方,在荒唐中真诚地交流,才能将荒唐化为真实可信的人物关系。这些不是“喜剧式的夸张”可以替代的。无论是在排练和演出中,我在这场台词不多的戏里,总是倾注着极大的注意力,不敢有一丝懈怠、一刻放松。赫列斯达柯夫的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不放过,而且还及时地赋予符合市长内心世界的相应的内心独白和反应。我之所以对这场戏给予十分的重视,因为这是人物内心世界极其紧张而又活跃的时刻,市长在反复地判断、证实直至坚信不疑,也是骗局成立的时刻。此后,市长对赫列斯达柯夫这位“钦差大臣”百般顺从,奉为神明,直至骗局揭穿,悔恨晚矣。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我的体会是:演员演戏要演人,演人要演心。这一点,我想不论是演正剧、悲剧或喜剧,演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都是不可动摇的表演创作规律。我们不该忘记,支撑一个人生活的根基,是人的精神生活和追求。如果一个演员不能准确地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思想、追求,不能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心,那怎能准确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真实可信的角色形象呢?
①195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话剧研究会会员。曾任上海青年话剧团团长,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兼艺术总监,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话剧影视表演”专业主任。先后在话剧、影视剧中扮演过近百个角色。话剧代表作有:《无事生非》、《大神布朗》、《背叛》、《苍天在上》、《年青的一代》、《于无声处》等。曾任话剧《商鞅》的监制、艺术总监兼制作人,《浮士德》策划。曾获得话剧研究会演员金狮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电影作品有:《梨园传奇》、《雨后》、《乱世郎中》、《子夜》等。电视剧作品有:《红色康乃馨》、《至高利益》、《流逝的岁月》、《抉择》、《大染坊》、《战北平》等,曾获电视牡丹奖杰出演员奖。导演作品有:《国家生意经》、《紧要一步》、《新世界你好》、《上海一家人》(执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