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孢霉亦称脉孢霉、串珠霉,俗称红色面包霉。无性阶段的链孢霉初为白粉粒状菌落,后呈绒毛状,无色、白色或灰色,成串时粉红色;大量分生孢子堆集成团时,外观似无刺猴头菌,直径2~5厘米,高1厘米左右,黄色、橙红色或红色。
链孢霉主要以分生孢子传播危害,是高温季节发生的最重要杂菌,7~9月是其盛发高峰期。此时,该菌来势之猛,蔓延之快,危害之大,并不亚于木霉,某些方面常有过之无不及。与其他常见杂菌相比,该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营养菌丝的生长速度极快,特别是气生菌丝顽强有力,能穿出菌种的封口材料,挤破菌种袋,形成数量极大的分生孢子团,有当日“生根”(萌发)、隔日“结果”(产孢)、高速繁殖之特性。该菌一旦大发生,对于防控无措的生产者来讲,可谓是灭顶之灾,其后果是菌种、栽培袋成批报废。
防治链孢霉,要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生产。菌棒与菌种的制作方法虽然相同,但是菌棒不再作为菌丝扩大性繁殖使用,而是直接用于出菇。所以,其本身的纯培养程度不一定要求很高。因此,在袋式菌床制作时,可在培养料中加入占干料重量0.2%的25%多菌灵,或者0.1%的75%甲基托布津,可以抑制培养料中残存的或发菌期侵入的病原分生孢子的萌发。
菌棒发菌初期受害,应及早向分生孢子尚未形成的病原菌落注射5%可湿性托布津稀释液,或者在分生孢子团上滴上煤油、柴油等。若上述措施对病害仍控制不力,则应剥袋重新配制,经高温处理后再利用,一般不要轻意报废。发菌后期受害,可将受害菌床埋入深30~40厘米透气差的土壤中,经10~20天缺氧处理后,可有效减轻病害,菌棒仍可出菇。也可将受害的菌床浸没在水中1~2日,使该菌缺氧淹死,待生产缓解时,再脱袋剥开经晾晒后,重新配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