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
自古以来,中国艺术是沿着一条通向化境的神韵之道,即对时空超越的自觉,对自我超越的自觉,在出神入化的空灵世界中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天人合一,由人的主体精神来创造对象世界,把现实时空也幻化为心理时空,以追求时空和生命的永恒性。艺术从意象衍化到意境,上升为神韵,把化境推崇为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要潜入到人的神经感觉系统,走进心灵的深处,激起灵魂神游,步入“灵的空间”,以自己的精神发现未来,创造对象世界,对象是我的对象,意象是我的精神的外化。不仅仅是在对象世界中观照自身,而且是人对自身的超越和对永恒的强烈追求。不论是物化为意识,还是意念的物化,都是以心灵创造所追逐的韵外之致的回味无穷而使心灵得到满足的。这种情态流变的造型观念,包括气韵、神韵、情致、意象、意境、移情、心源、妙悟等等古典美学的这些范畴,旨在表现人的生命升华,高扬人的主体功能。审美观照的这种典型的民族性,还表现在以气为纲,以神为师,以意造形,以情运笔,在流变组合的节律中,显示出艺术是心灵的迹化,以神韵为最高追求目标。中国艺术家所特有的这种造型观念、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风采。
意象这一概念的提出,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的发展衍化,其内涵也大大外延了,这足见其生命力之强大。现在,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怎么继承、发展并赋予新的内涵的时候了。
新的造型观念使造型的基础更加多样化了。以书法的点线空间构造和韵律观引入绘画,由来已久。现在是否可以让色彩注入,以激起中国绘画的革命,不是不可能的。中国新的美学体系应该是开放和能包容的系统,包容古今中外,拓宽文化视野,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
任何造型观念都有二重性,也难涵盖一切,更不应唯我独尊。推崇意象造型,并不意味着要推倒具象造型。对意象美学的研究,不是把艺术创作从这一模式推到另一模式,而是在于确认多元互补与多元相逆的原则,确认人是艺术的主体,心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品是艺术家的精神气质的物态化,是人的创造精神的象征。对于意象美学的探讨,恰好说明中国古代美学宝库还深藏着富有生命力的宝藏,而意象美学则涉及到美学的核心和实质性问题,抓住了艺术的规律性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对学术问题不应定于一尊。理论体系不应是单一的、平面的结构,而应是立体的、多层面的、交叉的、重叠的、复合的、多元的结构。立意造象、以象尽言,也可以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换位,有意与无意,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常常是互为因果,变换位置的。意象造型也应是一个富有弹性的系统。本来现代意义的造型观念,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开拓新领地的审美观念。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画家,要能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我主张全方位观照;主张横向移植,隔代遗传,冶天地人于一炉,把古往今来连成一片,吞吐大荒,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美无言,大象无形,横与直流变组合,把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起来。勇于改变那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才符合意象神韵的精髓。树立起革新的时代观念,不断创造新的视觉样式,提倡从各种角度、多维地审视世界,能动地选择各种可能的手段来表现精神之光,以顺应时代和心灵的节奏。
(本文原载《1991年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6-8页。本书收录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