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海顿生平与作品鉴赏
45028600000015

第15章 被海顿征服

在黑夜里,在钢琴清澈松弛的三连音里,好像看到阳光在滚动的露珠间自由穿行着。依然是十六分音符一头机灵地跑上跑下。跑到最高处时,如同明亮的眼睛在夜色里突然闪出多情的光,妍媚得可以。这才是海顿:健壮、伶俐、明亮、清脆,但偶露拗口的苦味。而钢琴是真正的美人儿,华丽、晶莹、摇曳生姿,金黄而瘦硬的击弦声好像暗带喘息,把听者的心敲成一地碎玻璃,映出一片参差光影。夜色浓黑,仿佛让人觉得自己在安宁中突然摸着了海顿的性情,不由兴奋得叹息一声。

海顿,这个手执鹅毛笔,戴着假发,穿着瘦腿裤,在王子面前谦卑鞠躬的老实人,早已被脸谱化为“宫廷里的古典音乐家”的典型,在音乐爱好者中算是俗人了。什么《惊愕》、《告别》交响曲的典故等等,做音乐小知识的测验挺合适的。而以我们的口味,总觉得古典乐派较之充满崎岖诡谲的复调的巴洛克音乐,总是失之流丽轻快,所以几乎只听巴赫及巴赫以前的东西。直到听了钢琴上的海顿,才恍然见得一个崭新的故人。于是去浏览著名的海顿学者伦敦等人写的海顿故事,还有大本的海顿书信。原来海顿很善于以甜言蜜语笼络宫廷主人,居然以太极之道把那些乖戾无知的家伙都哄得服服帖帖。海顿还精于跟出版商打交道,不吃亏。他聪明、温和,骨子里却骄傲。

除了那些著名的四重奏和交响曲,海顿给键盘写过太多的奏鸣曲和变奏曲,相当多的已经散失。有些只成片断,而且音乐史家们仍然在努力断定一些无签名作品的真伪《A大调奏鸣曲》作于1771年到1773年左右,应该是在海顿成熟期作品。不看花时花沉寂,你看花时它才与人明白起来,那么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人看这朵花,大家可以站拢在花旁,拉成个小圈子,看那花以自足的神色烛照众人,而每人都分得足够的光,遂以笑颜相映。笼统地看去,海顿的早中期奏鸣曲么,还能怎样?第一乐章十有六七以附点音符开始,主题呈示后发展再现。第二乐章是需要反复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是小快板或急板,总是一副“老天真”的表情,舒服的旋律俯拾即是。十六分音符的经过句清脆果决地跑动,最后高高兴兴地消散,站稳。可是,虽然说得简单,这个人的血肉性灵在草创的奏鸣曲式里偶露峥嵘,有时居然比一百年后浪漫派小才子们还艳丽多姿。比如这首降A大调,第一乐章那个以饱满的附点音符紧跟装饰音打响的古怪开头,让你在好奇中有一种迷蛮,但又不敢奢望见其本真,不过只要老老实实在他的身体里走一遭,亲历这个人的脉搏血流就好。

当然,现代钢琴上的海顿奏鸣曲其实也很好,比如普雷特涅夫,霍洛维茨,傅聪等人的演奏。听来丰润,饱满,从容,而且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音乐学院里那些苦苦练习的学生,那些在操练和分析中远离生命的标本音乐,让人心头一痛。我们把这些有爱有痛的声音当作完美的钢琴音乐来听,却认为它们不是海顿。你要知道这个人大半辈子用羽管键琴,晚年迷上钢琴,在这些富有质感骨感的声音里耐心地构做一个个明朗坚实的梦。对于路数相近的莫扎特,史要仔细比较一下现代钢琴和钢琴上的演奏,就会沉得现代钢琴更为合适,虽然不如早期钢琴真实。莫扎特以一股神力把奏鸣曲式点化得圆熟无缺,无论欢乐和哀绝,都能与那丰润之声融成一片静美。海顿呢,手下的兵器尚未顺服,性子也有点粗,他的梦的底子要有些“糙”,味道才充足,而移植到舒展壮大的现代钢琴上,倒现出局促之相。

也许这些说词并不能服人。那些在现代钢琴上大弹海顿甚至理直气壮录出全集的职业钢琴家,自然比我们更懂得他。你甚至不敢自称是本真主义者,因为追求本真需要深谙音乐的“语法”历史,以及乐器发展和种种音乐元素之间的关系,这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几乎不能想。我们只是凭了直觉,被钢琴的古朴典雅之声所征服,固执地迷上海顿这杯酒。想到早期乐器中有多少纯净之声被时间淹没,作曲家有多少幽微的心思在现代乐器上被遮盖,酒意于是剩下缕缕伤心。月色百年,夕阳百年,音乐之魂魄尤其不死,你怎么可以在现代钢琴上弹我们的海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