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海顿生平与作品鉴赏
45028600000014

第14章 “健康”的维也纳巨匠

从音乐史的角度而言,能同海顿相提并论的并不多。确立古典奏鸣曲式的规范,交响曲结构,新时期的清唱剧,室内乐形式……将罗可可时期的审美情趣和作曲方式更明确地典范化,进而开创了古典主义的巅峰时代。

然而音乐史上的地位通常同持久的魅力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规矩的和声和转调,自然音阶的旋律写作,分散和弦基础上的动机与主题,均匀对称的乐句和平衡的曲式,这些是大部分海顿作品的特征,也是古典时期中庸限制的审美典范。对现今我们的耳朵而言,一方面它们缺乏巴罗克后期繁复的技巧和复调音乐固有的那种近乎让人迷乱的狂喜或仰慕。另一方面又缺乏其后继者在大革命后表现出的戏剧性情感对比。相对同时代的另一位天才,那位天生的音乐戏剧家和天使,海顿又显得不富于天真的灵气和创意。迷乱、狂喜、夸张和灵秀,这些现今人们渴望从艺术中发现和寻觅的市场卖点,海顿都不富裕甚至贫乏。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仅仅是一个过时的平庸市民典型。

那么是不是海顿就仅此而已呢?那些简单明了的音乐特征和外貌是平庸的实质呢,还是平庸的演奏者迟钝的借口?那些适中的力度、速度对比,接近的关系转调除了让慵懒的听觉失望和平淡外,还有没有更细腻的情趣和更精致的典雅呢?

有人曾对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有这样一个刻画:健康。健康,这是作为艺术家个体的海顿最为分明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仅缺乏而且忽视的特征之一。这里的健康是衣着适体,体态适度而不是娇小玲珑或肌肉暴绽,是春暖花开,面向大海而不是顾影自怜或飞扬跋扈,是自然而不是矫情,是通彻而非迟钝。这样的健康不独在现今匮乏而更是难以准确的把握和展现,这点同对莫扎特气质的难以秉承并无根本区别,都是中庸——这个常常也被误解为平淡的精神——殊难昭显的本质。

作为奏鸣曲式的大师,海顿也是善于利用对比这一根本手段的。不同于贝多芬作品洋溢戏剧色彩或两性特征的主题对比,大多数海顿的奏鸣曲式更适于想像成一个性别不同的姿态,或立或卧,或行或宁,便是行也是相仿的步态走在阳光下和树阴间。这样的对比保持在统一平衡的框架内,既是不过分的审美观,更是那个时代以听觉和学识敏锐为风尚的鉴赏家们感官和心理的需要。即便如此,在海顿成熟的交响曲中,常常有富有深意和典雅异常的篇章,令现今的听众也常常惊喜于它出其不意的音响,更勿论那些珠玉般的小步舞曲和中段了。

一个壮实平淡的维也纳乐匠,或许有人会这么形容海顿,而我们的回答是:聆听海顿,我们需得期待那音乐的发生,而不是等候它们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