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瓷业在元代时已空前兴盛,至明代,更因而吸引众多具有娴熟经验的工匠纷纷来驻,文献记载“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说明当时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中心对各地的影响之巨。
明太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立御器厂,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专为宫廷生产供奉瓷器,这便是“官窑”。另有民窑,为满足国内外需求而作商品生产,产量远大于官窑,然各方面稍逊,不能与官窑相媲美。造型和纹饰由于官家限制不能尽情发挥,却也因此而活泼奔放,生机勃勃。官窑和民窑分工详细,各自谋求发展,争丽竞妍,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局面。
一、明代各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
明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空前地繁华,官窑、民窑犹如两支并蒂莲,竞相盛放,但能够代表当时全国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者,实官窑瓷器莫属。
明代景德镇的官窑按惯例以帝王年号称之,如永乐年间的景德镇官窑称为永乐窑,成化年间则称成化窑,以方便区分各代瓷器特色。
官窑制品大都制作严谨,精益求精,质量为上,不计成本,成品挑选极为严格。御器皆“百选一二”,落选者打碎深埋,故余下者每一件耗费已相当可观,不亚于金银器。
明代各官窑瓷器都极其精致且独具风韵。永乐以甜白、鲜红、翠青釉瓷名传于世;宣德以宝石红、祭红、霁青成就最大;成化以斗彩细腻莹润取胜;弘治以纯正均匀的娇黄釉为优;正德以素三彩、孔雀绿最佳;嘉靖以“青釉”,“瓜皮绿”,“枣皮红”引人入胜;万历以青花五彩颂一时。
1.永乐时期
明朝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称为永乐窑,生产白瓷、青花、红釉、斗彩、白地釉上红彩、青花红彩等产品。瓷器胎体细腻洁白,断面有红润光泽。釉色以甜白、鲜红、翠青为最著名。甜白釉纯净滋润,光泽柔和,釉层晶莹肥厚,如脂如玉,给人以甜美的感觉。鲜红釉也叫宝石红,色泽鲜丽,纯正别致,由于工艺难度大,不易成功,《景德镇陶录》中有云:“永器,鲜红最贵。”翠青釉匀薄亮丽,近于粉青,可与龙泉上品媲美。
永乐是明代青花的鼎盛期,这时的青花制作技术比元代有进一步提高。所用的青料,据说是来自伊斯兰的“苏麻离青”,致使青花色泽浓艳,光辉丰润,别处无法效仿,为绝世之作。
永乐官瓷的纹饰常取各种动植物纹,如缠杜莲、牡丹、菊、仙桃、石榴、麒麟、龙凤、鸳鸯、喜鹊等,画面布局疏朗,画风典雅秀丽。器型突出有盘、碗、洗、缸、盖碗、高足碗、灯、梅瓶、抱月瓶、天球瓶、花浇、筒形花座等。
2.宣德时期
宣德时期是明代官窑的最鼎盛时期,此时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种类有白瓷、红釉瓷、蓝釉瓷、仿哥釉开片瓷,酱色釉瓷,龙泉青釉瓷等,以青花、祭红、甜白和霁青为最佳。
宣德青白钴料和永乐一样采用“苏麻离青”,烧成后清晰明丽且浑然端庄。祭红,或称霁红、宝石红,既如雨后天晴之色,又似祭郊坛用器所创色,故名。
宣德瓷器与永乐风格极为相似,然宣德器物较重,釉面多气泡,呈橘皮纹,且大多带款,应可区分。器型众多,从选料、塑形、装饰、题款到烧制,无一不是精益求精,其余朝代皆难以比拟。
3.成化时期
明代成化所制的彩瓷居明代八大时期(永、宣、成、弘、正、嘉、隆、万)之冠,最主要的成就乃是“斗彩”,它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方式,以青、红、黄、紫、绿等艳丽色彩拼绘纹饰,意如争艳媲美,故称“斗彩”。
成化瓷器的原料为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胎质比永乐、宣德的青花稍差。品种甚多,有白釉、红釉、蓝釉、孔雀绿釉、娇黄釉、霁蓝釉白花、白釉酱花、黄釉青花、三彩、五彩、斗彩、青花绿彩等。纹饰内容有图案,文字、动植物纹、人物、庭园景观等,画风严谨细腻,恬静淡雅。
成化无大器,流行玲珑精巧的小件,著名的有鸡缸杯、高士杯、小盏、小碟和小罐等。
4.弘治、正德时期
弘治时期景德镇瓷器的生产一度断断续续,御厂曾经停烧达十八年,传世品较少,主要烧制白釉、单色釉、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色釉以娇黄为最佳。弘治娇黄釉由于对原料配方烧成温度和气氛掌握恰当,取得很大成就。颜色均匀光润,遍体一致,配置金彩后更加富丽堂皇,气度不凡。弘治青花是成化青花的延续,所用青料仍为平等青,器物以盘、碗为主,纹饰也沿袭成化,以龙纹为主,莲池游龙最具特色。
正德年代为1506~1521年,《江西大志、陶政》记载:“正德初,设御器厂,专管御器。”在此期间景德镇御窑厂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生产白釉、蓝釉、酱釉、红釉和包括青花、五彩的各种彩瓷。早期青花采用平等青原料,薄胎白釉,青色淡雅,与成化、弘治相似;中后期采用石子青、回青等。皆胎骨厚重。用石子青者,色青浓而带灰,花纹浸润严重,用回青者,色翠青欲滴,但由于回青价高于黄金,应用极少。正德五彩多以青浅绿为地,釉厚实透彻,颜色鲜艳。更创制“素三彩”品种,以黄、绿、紫三色绘釉上图案,不用红彩,这可能是名之由来。素三彩以其淡雅清素闻名,成为以后历代皇宫御用器不可缺少的品种。正德器型比成化、弘治丰富得多,烧制大量大件器物。纹饰多用回族文字构成图案,称“回回花”,亦为独创,还有伊斯兰教和道教题材也比较多见,在一些外销瓷中甚至画有西洋图案,可见中国瓷器史上西洋的应用自正德起。
5.嘉靖、万历时期
嘉靖和万历两代是明朝生产瓷器最多的时期,景德镇瓷业在此期间发展迅速,成就尤为突出。仍烧制各种单色釉和青花、素三彩、斗彩等彩瓷,新创“五彩瓷”并获得极大成功。
嘉靖、万历的五彩瓷器多为青花五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结合,是成化斗彩发展的产物。五彩瓷大量使用矾红釉、矾红彩及黄、绿、紫等色彩描画釉上纹样,与釉下青花纹样拼成完整图形,再用黑褐或赤褐色勾出轮廓,风格浓重艳丽,缤纷可爱。此时期的青花瓷又有进展,多用回青或以回青和瑞州石子青混合,蓝中微泛红紫,浓重鲜艳。
纹饰盛行两面彩和锦地。有龙凤纹、蟠螭纹、花草树木纹、几何图案,动物纹、各种人物故事、文字等,构图复杂,画面多繁琐华缛,浓烈艳丽,缺乏含蓄高雅的气质。器型多种多样,除陈设瓷与日用瓷外,尚有宗教供器和流行仿古铜器造型。传世精品有香炉、大尊、牺尊、扁壶、大羹碗、牡丹瓶、水滴、扇匣和多层套盒等。
二、明代景德镇的民窑瓷器
民窑即民间瓷窑,相对于宫廷兴办的官窑而言,生产的瓷器都为满足国内外市场普遍需要的日用瓷和陈设瓷,销售地区极为广泛。民窑的产品称客货,风格与官窑迥异,除去一些限制生产的花纹和器型,可以说民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题材更丰富多彩。明代景德镇拥有为数众多的民窑,是我国陶瓷窑的主体,其制品粗细,并不比官窑逊色多少,可见也有着雄厚的基础。比较著名的有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
崔公窑见于嘉靖隆庆时期,为景德镇民窑之冠。以仿制宣德,成化窑瓷器为主,据说成就甚至超越此两窑,四方争相购买。所制的茶盏式样比宣、成稍大,但精致细润却始终如一。其他单色釉、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与宣德、成化窑的风格完全相同,几可乱真。
隆庆万历之时,有吴门人周丹泉于景德镇设窑烧造,人称“周公窑”。他善于仿定窑的文王鼎、炉、兽白戟、耳彝等器物,制作精良且极其逼真,就连当时精通古玩的行家,也难以分辨其真假。每一名品都被富人以重价收藏,一时名气之盛,无出其右者。
万历时,浮梁人昊十九于景德镇设“壶公窑”,他号壶隐道人,擅长诗、书、画,也善于烧瓷,以制壶见长,他烧制的壶,色泽青淡,犹如宋代官窑哥窑产品,不带冰纹。难得的是带紫金壶,为仿宜兴时大彬,陈曼生的制品样式,壶底题“壶隐道人”款。其他器型也色料精美,不输于官窑制品。尤其以流霞盏卵幕杯最为著名,瓷质极薄极轻,能透见指纹,色泽莹润洁白,明亮有如流霞。
明末景德镇有小南街窑,亦称“虾蟆窑”,因窑小如蛙伏而得此名,专制小碗,胎色较黄,纤薄而坚致,釉色白中带青,釉下多绘以青花兰朵,竹叶,也有不画花的,只在碗口四周涂一两圈青料,称为白饭器。还仿宋代碗样式,或浅色或全白,至清初都极为盛行。
这些是明代景德镇民窑中的典型代表,风格均典雅妍丽,清秀隽永,直至今日尚为人所津津乐道。
三、明代全国其他窑系陶瓷
明代景德镇陶瓷的璀璨夺目,遮掩了其他地方瓷业的光彩,但一些地方瓷窑由于独具特色仍顽强地存活并发展,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苏宜兴窑,建窑、广窑横峰窑等,在明代陶瓷史上仍具有一定的地位。下面只择较重要的加以说明。
浙江龙泉窑在明代较宋元时衰退,早中期制作工艺承袭旧时,并无改变,至末期更为草率,胎粗釉薄,色浑浊灰暗,失去原先类玉似冰的魅力。器形多为盘、碗之类民间日用器,装饰以印花、刻花为主,题材有花卉、瓜果、人物等,多饰于内壁,较为模糊。总之,不论从瓷质、釉色、装饰、器型、工艺方面来品评,皆不如前代之精致雅丽,即文献所载:“制不甚雅,仅可适用”。
福建德化白瓷在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由于其胎含铁量低,含钾量高,因而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釉色纯净、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光照之下隐现粉或乳白,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生产日常用器、供器、乐器及瓷雕,尤以八仙杯为传世名品,薄透剔亮,能映见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