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权变管理
44998100000023

第23章 动态调整,组织跟着战略走

从企业发展的动态角度上来看,企业处于不同发展时期时,必将会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企业结构也一定是随企业的发展过程不断地进行推演、创新,从而寻求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看,从相对稳定时期的企业结构来划分,组织结构包括职能专业化、区域组织、事业部制、战略经营单位、矩阵结构和横向型结构六大类。换而言之,这仅是从静态来区分而得出的。因此,我们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含义不能仅局限于其静态时的几种形态,更重要的是从企业的发展动态过程中来理解其演变过程,及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形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能使我们在复杂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组织结构的动态变迁。这才是其更深的战略内涵。

企业战略的内容充分考虑到企业员工的行为特点,适用于指导和调动企业整个组织,这是组织结构适应战略的最本质内容。这种组织结构适应有以下三个标准:一是产生共同愿景;二是反映企业组织的前进趋势;三是具备催人奋进的精神张力。

第一,“产生共同愿景”这种组织结构的适应,是指其在战略上充分有效地使企业全体员工的认知和努力方向一体化,具有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共同理想的聚集作用。对于作为企业长期运营共同的指针或者理想蓝图的战略来说,这是最有重要意义的组织结构适应。

不可否认,企业的最终活动是诸多的具体个人活动的动态总和。对于这些个人活动是统一起来还是分散开来,这是组织结构适应战略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统一单体活动使之统一化,关系到企业取得业绩的大小。在促进人们行动一体化方面,经营者可采用的方法、手段有许多种,其中组织结构设计的手段便是其一。

第二,使企业全体员工有共同愿景,只统一前进方向还不够,必须使人们自觉地接受这一体化的方向,并以高涨的士气和坚定的信心,向着既定的企业战略目标齐心协力,使企业运作处于最佳状态,这就使组织结构能反映整个企业组织的前进趋势。否则,虽有共同愿景,但趋势错误,可想而知其结果也必将对战略结局无济于事。

企业有了这种前进趋势,可以充分鼓起员工的干劲,使企业内在力量倍增,反之,没了前进趋势,企业的内在潜力将不能用之于“刀刃”上,这是人的集体所特有的特性。反映出企业组织的前进趋势,并且能加以利用和保持,体现了战略的指向,也是企业组织结构适应战略的第二个标准。有了这种前进趋势的一体方向,企业就可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使竞争对手望而却步,并迫使其反击对抗的势头越来越弱,从而在竞争中获胜。

第三,组织结构要适应战略发展的第三个标准,即设计好的组织结构能在全体员工中产生一种积极进取并保持一种紧张感的精神张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了“共同愿景”和“反映组织的前进趋势”之后,如果缺乏那种催人奋进并保持适度紧张的精神张力,则组织迟早会松懈,并逐渐习惯成自然,养成惰性。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防患于未然,有必要给员工注入一定的紧张剂——精神张力,使其不断上进,努力全拼。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企业的一体化方向和前进趋势终因懈怠而付之东流。

——摘自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

当然这种精神张力不是说越多越好,越大越能起作用。但组织结构的适度刺激、使员工产生一种压力紧张感对实现企业总体战略非常重要。这种战略手段所产生并保持的精神张力,对企业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它也必将在企业的“共同愿景”和“前进趋势”中得以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那种精神张力是实现第一、第二个标准之后,向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观企业组织结构适应战略要求的三个标准,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是顺序累积地实现其有效机能的。首先是结构能产生企业的共同愿景,然后再凝聚这些共同愿景,使其反映到企业发展的正确趋势上来,为了保持持久的动力,同时还必须使企业全体员工能产生一种压力紧张感,有了这种精神张力的存在,就可以使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永葆活力,不断进取。三者相互作用,也构成了企业组织结构适应战略的动态标准体系。三者也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则体现不出企业的前进趋势,精神张力也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反映企业的前进趋势标准,则“共同愿景”很有可能产生误导作用,精神张力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同样,不能保持企业成员的精神张力,企业的“共同愿景”和前进趋势则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