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方面,涌现了《帽子工厂》《特殊生活》《如此照相》《假大空》《舞台风雷》《百花盛开》《“四人帮”办报》《霸王别姬》《不正之风》《诗歌与爱情》等一大批新曲目及著名曲艺艺术家的选集《武功山》《李三宝传》《挺进苏北》《广陵禁烟记》《秘密列车》《虎跃徂徕》《山猫嘴说媒》《艺海群英》《天外姻缘》《九龙口》《真情假意》《杨柳寨》《老龙窝传奇》《白妞说书》《难忘的一课》《皆大欢喜》《华佗外传》《书帽集锦》等,并整理出版了多种地方曲艺名作与《扬州说书选》《中篇弹词选》《二人转现代作品选》《二人转传统作品选》《丛中一笑集》《朱光斗快板相声选》《李润杰快板书选集》《高元钧演出本传统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作品选》《张寿臣笑话相声合编》《姜昆李文华相声选》《传统独角戏选》《单口相声传统作品选》《竹琴三国志选》《砸御匾》《私访包公》《珍珠塔》《再生缘》《隋史遗文》《伍子胥》《于谦演义》《评书聊斋志异选》《朱元璋演义》《兴唐传》《兴唐后传》《岳飞传》《杨家将》《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四卷本)等一大批说的、唱的、韵诵的、说唱相间的,短篇、中篇、长篇,现代的、传统的等曲艺艺术曲目或书目。
在学术活动方面,1980年5月中国曲艺家协会在京召开“相声创作座谈会”;同年7月25日至8月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等单位在青岛联合举办“高元钧山东快书艺术流派演唱会、座谈会”;1981年10月19日至11月5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在扬州召开“中、长篇评书座谈会”;1986年10月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文化厅等单位在成都联合举办“全国曲艺音乐学术讨论会”;1987年4月中国曲协研究部与河南省曲艺学研究会在洛阳联合举行“全国曲艺理论座谈会”;1995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华曲艺学会在京举行了“首届全国曲艺理论评奖”;1992年2月11日至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与该院《文艺研究》编辑部在京召开了“首届全国曲艺美学研讨会”。这些活动对曲艺理论研究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时期内出版的理论成果有:《山东快书艺术浅论》《相声溯源》《侯宝林谈相声》《评弹艺术浅谈》《数来宝的艺术技巧》《山东琴书研究》《相声艺术的奥秘》《中国的相声》《相声艺术与笑》《相声艺术论》《曲艺音乐概论》《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说唱艺术简史》《中国曲艺史》《东北二人转史》《西河大鼓史话》《扬州曲艺史话》《中国相声史》《中国说唱艺术史论》《话本艺术初论》《曲艺概论》《中国曲艺论集》《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老舍曲艺文选》《赵树理曲艺文选》《王朝闻曲艺文选》《陈汝衡曲艺文选》《曲艺论集》《曲艺丛谈》《陶钝曲艺文选》《王亚平曲艺文选》《新曲艺文稿》《评弹通考》《单弦艺术经验》等综合性的曲艺论集论丛。《中国曲艺志》《中华曲艺通论》《中国曲艺美学》等主要论著也相继或即将陆续出版问世。
可以说,由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确是我国当代曲艺艺术大恢复、大繁荣和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第六节)新中国的几位杰出曲艺艺术家
一、王少堂
王少堂(1887~1968年),江苏扬州人,出生于评话世家。父王玉堂、伯父王金章都以演说《水浒》著称。他自7岁始即随父学艺,9岁登台,12岁时已能独立演出。在艺术上继承家艺更博采众长,既接受了邓光斗派“跳打”
《水浒》的精湛技艺,又汲取了宋承章派《水浒》“口风泼辣”的独特风格。他善于向现实生活学习,向前辈艺人及同辈艺人学习,对自己的艺术进行不断提高和不断改进。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说表细腻、坚实,功力深厚,被人誉称为“王家《水浒》”,尤擅说《水浒》中的“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等四个“十回”,并为适应塑造人物和艺术创造的需要,对有关故事情节进行了重大的改造、丰富和发展。
二、侯宝林
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1917~1993年),北京人。幼年家境贫寒。11岁从颜津甫习京剧,工生、旦、净、丑。14岁后在撂地卖艺生涯中逐渐与相声结缘,并先从常宝臣后拜朱阔泉为师,继续撂地卖艺。1939年始在北京天桥新民茶社正式登台演出,并又赴沈阳等地献艺。1940年起,与郭启儒搭档,在天津演出,开始享誉艺坛。1943年曾在津组织“北艺话剧团”,立志为提高相声的艺术品位进行研究、探索。1950年在京参加“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为净化旧相声和提高新相声的艺术地位以及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年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演出同时编演了《杜鲁门画像》和《狗腿子》等新作。1955年参加中央广播说唱团,积极编创、演出社会主义相声新节目,除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传统相声节目外,还编演了《离婚前奏曲》《服务态度》《妙手成患》《砍白菜》和《宽打窄用》等一批反映现实的优秀相声新节目。他热情深入全国工矿、农村、军营演出,他的相声节目,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全国人民几代人喜闻乐见。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和观众;并为把中国相声艺术引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著述有:《侯宝林相声选》《再生集》《侯宝林谈相声》《侯宝林自传》(上)及与人合著的《曲艺概论》《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等。
侯宝林在艺术上兴趣广泛,多所涉猎。凡中、外优秀艺术无所不爱,而且肯于刻苦钻研;除京剧、评剧、各种地方戏和电影、话剧之外,在书法、绘画、金石和文物古玩方面也都多有所成;但造诣最深和成就最为卓越的当属相声,尤其是相声表演艺术的工力则更为卓绝、辉煌。他的相声表演潇洒、飘逸、隽永、幽默、炉火纯青。
他的说:说得甜,说得脆,说得俏,说得美;他的学:学得像,学得惟妙,学得到家、空灵、醒透、活脱、传神,恰到好处;他的逗:逗得幽默、风趣、机智、诙谐、滑稽、奇巧而又不失之流俗;他的唱:唱得韵致、蕴藉、醇厚、含蓄、酣畅,情满、意满、神满而又重在点醒和点到为止;他的做(即三人称的模拟):做得大度、大方、挥洒、自如,恢弘、豪放、浓彩重抹,同时,又使听众倍感亲切、质朴、自然、谐和,意在言外、意在韵外、意在象外和妙然天成。他是一位相声艺术美的天才的创造者,以呕心沥血的审美劳动创造,把他所创编的每一段相声之作都酿造和编织成为美的艺术之花、“笑”的艺术之果。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独创地形成了融“说、学、逗、唱、做于一炉”,集“神、雅、韵、美于一体”的“侯派”相声艺术体系。概而言之,侯宝林把独具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及极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艺术风格的喜剧性相声艺术,推上了一个辉煌的艺术峰巅,为我们民族的语言艺术和相声表演艺术宝库,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其代表曲目有:《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改行》《三棒鼓》《关公战秦琼》《婚姻与迷信》《一贯道》《妙手成患》《醉酒》和《夜行记》等。
三、高元钧
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1916~1993),原名高金山。1916年生于河南宁陵县和庄村。幼年家贫,7岁即随兄流落江湖卖唱。
ll岁时开始说唱“武老二”。14岁在南京怡和堂露天杂耍园子正式拜民间说“武老二”的名艺人戚永力为师,习艺三年,出师后即在南京夫子庙、下关一带撂地演出。1936年后辗转于镇江、蚌埠、徐州、芜湖、上海、青岛、潍县、济宁、济南及泰安等地卖艺,并到徐州在恩师门下深造,技艺大进。1946年夏至南京献艺,曾参加了由进步人士组织的“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演出大会。翌年,又应邀赴沪,参加了由郭沫若、洪深、田汉等左翼作家举办的“纪念‘五四’,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威演出活动,所演《武松赶会》及《鲁达除霸》等扬善除恶节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1949年上海解放后,高元钧率先演出了与人合作改编的新书目《小二黑结婚》以及别人所改编的新书目《桥》《刘巧团圆》《小大姐翻身》等。1949年6月,高元钧根据“武老二”这种说唱艺术形式的发祥地、内容及语言特色等因素,在有关人士的协助下,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一直沿用至今。1950年高元钧赴天津献艺,演唱了《生产就业》和《一封双挂号信》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1951年,高元钧被天津文艺工会评为市二级劳模;同年,在北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前往朝鲜战场巡回慰问演出,受到了志愿军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回国后不久即参军入伍,在总政文工团曲艺队工作。此后积极创作或与人合作改编、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战地生活的新节目,如《一车高粱米》《抓俘虏》《三只鸡》《侦察兵》等,受到了军内外广大观众及文艺界的一致好评。高元钧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高元钧在艺术上造诣精深,不保守、善钻研、坚持创新、不断改革,能够在保持本门类艺术规律的前提下,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因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亲切朴实,口风甜脆,重说重做,擅演、擅抖(抖“包袱”)、擅模拟的技法,能使其表演雄壮洒脱,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刚柔相济,极富喜剧色彩,乡土味浓,被誉为“一人多角,快书戏做”的“高派”山东快书艺术风格,在长期的演出实践过程中,曾成功地塑造出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郭沫若曾盛赞他是“民间艺术的一面旗帜”;茅盾曾为他写下“轻敲绰板轻摇舌,既慷慨兮复诡谲。绝技快书高元钧,沁人心脾如冰雪”的诗句。在快书艺术理论建设上,他也做了不少工作,文章大都收在已出版的《高元钧山东快书选》《山东快书漫谈》及与人合作编写的《快书快板研究》《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山东快书艺术浅论》等书中。高元钧在部队中,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并扶植了人数可观的一批山东快书创作与表演的艺术人才,这是他为山东快书所立下的有史以来的一大功勋。
四、李润杰
李润杰(1917~1990年),是我国杰出的快板书艺术大师,原名李玉奎,天津武清大桃园村人。他幼年家贫,7岁开始做了村里的一名吹鼓手,以后又做过鞋铺学徒、搬运工,还被人贩子骗至东北给日寇当苦力。青年时代,为了生存,李润杰学会了“数来宝”,走上一条半乞半艺、沿街说唱“数来宝”的生活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李润杰获得了新生,以“数来宝”艺术形式为基础,又吸收和借鉴山东快书、评书、相声和西河大鼓等曲种艺术的优长,创造出快板书这种崭新的曲艺艺术品种。
经过《赞三军》《英雄炮手李金山》《红太阳照进苦聪家》《夜袭金门岛》等更为成熟的快板书节目的创作与演出,快板书这朵曲艺艺术之花,在工厂、农村、部队生根开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李润杰是一位杰出的快板书艺术大师。他以平凡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为素材,为原型,十分成功地创作、编写并亲自演出了像《金门宴》《夜袭金门岛》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快板书节目,并极其出色地塑造出了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快板书艺术理论方面也很有见地。他指出:快板书是一种“演文演武我自己”和“一人要演一台戏”的艺术。他总结并提出了快板书创作要讲究“有人儿”,即塑造好各种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人物形象;“有事儿”,即编写好故事情节;“有劲儿”,即组织、编排好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特别是要安排好高潮性的矛盾冲突;“有趣儿”,即设置、编排好风趣、幽默能够引起人们情趣的“包袱”。
在表演方面,他则总结并提出了要讲究“平”(即平实、稳妥)、“爆”(即火爆、炽烈)、“脆”(即脆快、明澈)和“美”(即优美)的快板书的表演艺术特征。他的快板书表演讲究情真意切、热烈火炽、风趣幽默、豪迈奔放,十分注重与讲求“一人多角,快板书戏做”为主体的艺术风格。著有《李润杰快板书选集》三册,还出版有经他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李润杰快板书艺术》一书。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他培育了“快板书”各类艺术人才200余人,堪称培育曲艺艺术人才的一位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