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汉族山歌可概括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汉族山歌在某些地区叫做“调”或“调子”,也有的叫做“腔”,山歌即所谓“山野之曲”,故,这类山歌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由于演唱的环境,就形成这类山歌大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这类山歌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对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故往往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这类山歌是云南汉族山歌中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的部分,而各地又有不同的风格,且大都无固定歌词,多系即兴演唱,故最能显示歌手的艺术才华。云南汉族山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如《耍山调》《赶马调》《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大河涨水沙浪沙》等早已脍炙人口。
云南汉族山歌中的小调可叫做生活小曲,数量较大,内容题材亦较广泛。这类山歌来源较复杂,既有不小明、清小曲,也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山歌,大都有较固定的传统唱词。其风格相对地不如云南山歌独特,但仍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
劳动歌曲大体包括三种类型。一类是伴随着特定的劳动生产唱的山歌;另一类是在集体劳动过程中,起鼓舞情绪、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作用的劳动号子,通常是一歌众各,并且有鲜明的劳动节奏和强烈的劳动气氛;再一类则是一种由专职歌手在田间伴随劳动过程即兴演唱的形式,,演唱曲调多由当地山歌、小调连缀而成。
舞蹈歌曲通常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花灯歌舞中的曲调均属此类。其中,尤以《十大姐》在国内早已享有盛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山歌演唱家黄虹对云南汉族山歌的介绍、传播以及演唱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她演唱的《猜调》《小河淌水》《绣荷包》《耍山调》等云南山歌,赢得了国内乐坛的赞誉。30多年来,她曾随各种艺术团体,先后访问了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日本、印度、印尼、缅甸等国,以她精湛而独具特色的山歌演唱艺术,为云南民族音乐绘上了浓重的一笔。
(第九节)五峰山歌
五峰山歌包含民间歌曲和歌谣两大部分,二者难以决然区分,只是咏唱者和采录者的侧重点不同:民间歌曲重在用曲调歌唱,歌谣则是用入韵的文辞叙述某一事物。
五峰境内流传的山歌浩如烟海,曾被业内人士称为“山歌之乡”。20世纪70年代,五峰曾多次举办大型赛歌会,虽所唱内容多政治色彩,却招来省内外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来本县采风。新山歌《红日照在东山上》以清新优美的旋律唱出了土家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一片深情,上世纪60年代在省内外广为流传。县文化馆已搜集整理山歌资料1300余首,其中150首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五峰《民间歌谣》(24.9万字,胡德生主编)和五峰《民间歌曲》(25.5万字,胡浩主编)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十节)荆楚山歌
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闻名于世。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中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到了周代初年,山歌更是在楚地盛行,仅《诗经》中记载的就有《汉广》《江有汜》等篇。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是楚山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山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楚辞》,其《离骚》的骚体形式,是从山歌的“楚声”学来的,在艺术上开辟了山歌的发展道路,对荆楚山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天,山歌在荆楚大地广为传唱,种类繁多,有田歌、号子、山歌、情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内容十分丰富。
在荆州各县市,农民种田必唱山歌,自古以来,相沿成习。据《湖北通志》载:“楚国南郢之地……杨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曰樵声,通谓之杨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荆楚田歌非常丰富,有薅草歌、打麦歌、车水歌(车水锣鼓)、载秧歌、扯草歌等等。每种歌在各地又有多种不同的曲牌和演唱形式。如钟祥的秧田锣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专业歌师傅在田边演唱,用锣鼓伴奏,另一种由劳动者自唱自乐,无锣鼓伴奏。又如天门、沔阳的《薅草歌》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一领众和。领唱者主腔(高腔、悲腔、打锣鼓),众人接唱号子(阴阳火、拗驴子过桥等)。《薅草歌》的旋律高亢优美,富有江汉平原淳朴的田园风味。它的主要曲牌后来发展为荆州花鼓戏的主要唱腔,脍炙人口,流传全国。
荆楚山歌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歌颂党和领袖的,有反映爱情生活、婚丧民俗的,也有调剂情绪逗乐的。楚纪南故城所在地及楚墓集中地的纪南、马山、八岭、川店等乡,山歌相当丰富。江陵山歌五大调即喇叭调、伙计调、嘚调、叮当调、啊吙调,乐曲声调高亢,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地方特色浓郁,在全国广为流传。有首江陵山歌道:“未曾开口喜在心,我唱个歌儿吐真情,唱个松柏万年青,唱个星星永远明,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
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山歌在荆州各地数量最多。如江陵传统山歌《火烧把》:“郎在高山薅粟苗,姐在家中把火烧,磨子推,箩筛摇,冷水调,猪油包,锅里焰,灶里烧,脚踏门槛手叉腰,口里喊,手又招,喊我的情哥回来吃火烧,看我的火烧泡不泡。”公安山歌《栽秧歌》“泡种下秧一百一,手拿黄秧七十七,谷儿怀胎还要水,姐儿怀胎还要郎,郎是姐儿的救命王。”把生产劳动与男女爱情紧密结合起来了。在这类山歌中,既有反映小女婿的风俗给妇女带来痛苦的,也有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公安有首山歌唱道:“桃花谢哒麦儿黄,男人没能女人长,搭起板凳亲个嘴,一声媳妇一声娘,我几时长得你这么大。”
荆州各地自古就有用山歌表现婚礼仪式的习俗。如江陵的《拜堂歌》、监利的《撒床歌》、石首的《闹洞房》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松滋庆贺寺一带还流传着一种比较古老的《婚姻仪式歌》共30首,用山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婚姻仪式的全过程。此外,在荆州唱孝歌也很普遍。遇有丧事,歌师傅至丧家点灯设像,伴棺守夜,边跳边唱,称为“跳丧舞”。以后改为围桌坐唱,称为“坐丧鼓”。丧鼓孝歌由于曲调委婉、缠绵动听,歌师傅用来为长辈祝寿,称为“寿三鼓”,以后又转向茶社酒楼,成为一种卖唱曲艺形式,称为“跳三鼓”,其功能逐步向娱乐方向发展。
荆州山歌异彩纷呈,生命力是无限的。今天,荆楚山歌从内容和形式都融进了中国歌谣大合唱的音旋律中,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增添着美丽的光彩。
(第十一节)山西山歌
山西山歌,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山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山歌达两万余首。
山西各地山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不同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在山西山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弹唱”。
山西山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山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山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山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山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山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的山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山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山歌广为流传。
(第十二节)豫西山歌
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中州大地,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累,使民间艺术之花根深叶茂,艳丽多姿。豫西山歌作为中州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世代流传,经久不衰。
豫西山歌系指流传于河南省西部洛阳市、三门峡市及所辖15个县(市)山歌的总称。豫西山歌大致有如下几类:(1)劳动歌曲。包括工业、农业方面的劳动歌曲。工业劳动歌曲在豫西山歌中主要包括“船工号子”“打夯号子”等。如偃师县的《黄河拉篷号》《黄河拉船号》,伊川县的《打夯歌》等。这类歌曲是人们在从事集体性的沉重劳动中所喊唱的,用它起到振奋精神、增强干劲、统一步伐的作用。多采用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因而节奏鲜明,强拍突出。领唱时,有时节奏比较自由,众合时多用齐唱,以劳动呼声为主。农业劳动歌曲在豫西山歌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山歌”和“田歌”。如灵宝县的《姐儿哥》卢氏县的《望吾郎》《采花》,栾川县的《打獐子歌》等,这类歌曲是山区群众在田间劳动或在山坡放牧、打猎时所唱的歌曲,多采用对唱、独唱、齐唱等演唱形式。无论是山歌还是田歌的节奏一般都比较自由,随个人兴致而即兴演唱。这类山歌的曲调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还与河南地方戏曲如豫剧或曲剧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2)灯歌。灯歌就是豫西人在逢年过节或喜庆时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它是一种表演性或娱乐性的歌曲。如灵宝的《闹元宵》,偃师的《串金扇》《勤俭歌》,洛阳的《玩花船》等。这类山歌的曲调一般都比较欢快跳跃,热烈轩昂,优美动听,歌词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3)小调。小调是泛指流行于豫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能够独立演唱的,反映群众各个方面生活、抒发人们各种思想感情及自我娱乐时所唱的小曲。如流传在伊川的《十二月采茶》,孟津的《小佳人》《纺花经》及洛阳的《催眠曲》等。这类山歌在豫西山歌中占比重最大。它的曲、词大都比较完整、稳定,旋律委婉优美、动听,其中有些如叙事类山歌的歌词往往有四五十段之多。
(4)叫卖歌曲。叫卖歌曲在收集到的豫西山歌中只有很少的几首。这类歌曲是由小商贩为招揽生意,从一般吆喊声中发展而来的。货郎们走街串巷用这种带有歌唱性的喊声招揽生意,如流传在洛宁县的《少针无线难做活》等。这种山歌节奏自由、旋律变化多端,生动活泼,简易上口。由于和当地的语言、音韵结合得密切,因此,与当地的戏曲及说唱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十三节)延安山歌
延安山歌是流传在延安市的民间歌唱形式,分传统山歌、新山歌(包括革命山歌)。
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有:劳动歌曲,如打夯歌、号子;山歌,主要是信天游,亦称顺天游;小调、秧歌;风俗歌,如酒曲、祭祀歌、巫歌叫唱等。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内容多反映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及对旧社会统治者的反抗、对大自然的抗争等。
山歌创作产生在群众中,唱起来高昂悠长、自然流畅,处处流露出这黄土高原的自然神韵。这神韵你说它粗犷也好,雄强也好,高昂也好,野逸也好,反正它把延安人发自肺腑的情和爱、憎与恨推向了极致,使人听之心旌摇荡,心灵震撼,不得不确信在这黄土高原虽然“土气”,但却宽厚的心胸中,潜藏着巨大的热能。延安土生土长的山歌大王贺玉堂(安塞县人)已唱出了名气,电影配唱、国家级、各地省级电视台邀播已成常事。山歌是延安人心灵开出的花。蓝天、白云、黄土地、信天游,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