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山歌对唱
42930700000003

第3章 中国各民族山歌简介(2)

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正如山歌所唱:“自古山歌唱风流”,“山歌唔唱唔风流”。诸如爱慕、试探、追求、初恋、热恋、拒爱、送别、相思、断情等等,均用大量形式各异的山歌来表达。如上犹的一首山歌唱道:“高岭埂上打呼咒,细妹屋家吃晏昼;细妹听到呼咒响,筷子一扔碗一丢。”表现了细妹听到情哥唱山歌的哟嗬声,便无心吃饭的天真活泼形象。又如兴国的《生死缠》:“入山看到滕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滕生缠到死,滕死树生死也缠。”歌随人走,这首表现爱情生死不渝的山歌,不仅广泛流传于赣南,且在粤东、闽西、广西和台湾都有传唱。

在音律艺术上,由于赣南地处山区,山歌常出现在深山密林或田野山坑,为求传得远听得清,一般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其最高音往往在第一句中就出现,起到先声夺人或呼唤的艺术效果,然后逐渐下行至主音结束。在修辞手法上,从诗歌最基本的“赋、比、兴”,到双关、对偶、歇后、排比、顶针(尾驳尾、捡脚跟)、反复重叠等各种修辞手法都有应用。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假嗓,包括真假嗓结合唱,主要用于高腔山歌;本嗓,为常见形式,它润腔复杂多变,擅长即兴编词对歌;细嗓,多为妇女单独自吟自唱,音量小,音调宁静细腻,委婉动听。前两种唱法,歌之头尾还常加歌号子“嗬——喂”。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二句体和四句体。前者运用上下句不断反复而成,一字一音,重在表达歌词内容;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而成,一般歌首有一长拖腔。

赣南客家山歌,最具地方风格的是“兴国山歌”有固定的“过山溜”。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过山溜,产生于龙南县扬村乡。过去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人们走山路时,便唱起过山溜:“喔喂,打嗒——啊喂……”声音激越高亢,可传数里。以此一则邀集同伴,二则惊散猛兽,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结合唱,技巧性很高,难度较大。

(第四节)五句子山歌

五句子山歌是宜昌民歌中特别发达的样式,到如今尚在流传的传统五句子山歌就有成千上万首。

五句子山歌从诗的角度看,结构形式独特,内容情真意纯,是开在大山里的一枝古老的民族民间文艺奇葩。它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有一段独立成章。如“问声歌师几多歌,山歌硬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歌师喉咙都唱破,才唱一个牛耳朵”。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连缀(最长有32段),称为“赶五句”或“排子歌”。五句子山歌的第五句最有艺术魅力,它往往是意境升华,艺术情趣之所在,故有“五句山歌五句单,四句容易五句难”的说法。由此,五句子要求第四句要能结束,第五句要奇峰突起,画龙点睛,如:“鸭嘴没有鸡嘴尖,哥口没有妹口甜,何时要个甜妹妹,煮菜不用放油盐,生米当饭味也甜。”五句子对韵律也有其特殊要求。一般除第三句外,一、二、四、五句要押韵,且一、二句用仄声韵,四句要用阳平,五句要用阴平。也有一批传统五句子歌词并不一韵到底,而在第三句或第四句上转韵,如“小来唱歌到如今,没有上天数星星,芝麻论升不论颗(转韵),绫罗论匹不论梭,你把大话狠那个?”,通过转韵,节奏更强,富有音乐性,且增加了用词的容量,拓宽了艺术表现力。五句子在语言通往避“俗”求雅的要求,而是将村言俗诘大量入诗,使之褒其清新、朴实的自然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易懂易记、顺口成诵、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一把扇子二面花,隔扇看见俏冤家,我看情歌会种田,情歌看我会绣花,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在这首五句子的压轴部位放上一俗话“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一幅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图画。

五句子以情歌为主要内容,是鄂西情歌的主体。五句子山歌可以说就是五句子情歌。五句子情歌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情歌的内容特色。它更多地渗透了土家族的历史、社会风情习俗,土家人勤劳、粗犷、纯朴、诚挚的情感,因而没有那么多的哀怨忧愤,而以欢快直露、纯朴真挚见长。形式上又多是自由对答和往来,男女感情直接交流,充满着男欢女悦之情。如“高山岭上逗凤凰,大树脚下逗阴凉,楼房瓦屋逗燕子,三月青燕逗牛羊,十八幺姑逗情郎。”又如“姐儿住在花草坪,身穿花衣花围裙,脚穿花鞋花上走,手拿花扇搧花人,花上加花爱死人。”由此可见一斑。

五句子山歌不仅个有一般民歌所共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以比喻、双关的运用别个风味,异彩纷呈,尤其是比喻与双关,拈连结合的运用更为别致。例如“高山顶上一口洼,郎半洼来姐洼,郎的半洼种豇豆,姐的半洼种西瓜,她不缠我我缠她”,利用瓜豆缠藤之“缠”,顺势拈到郎姐相缠(相爱)上去,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五句子山歌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套上各种不同的曲牌歌唱,如“倒尾子”“茶调子”。“笛调子”“对声子”“穿号子”“杂号子”“九声板”“喇叭调”等曲牌。其中最有艺术性的当推“穿号子”(也叫“穿五句”“穿歌子”“花哨子”),即在某一唱段中,以“号子”作衬句段,同五句的主歌段交替穿插为歌。演唱时,甲、乙二人对唱对穿,甲先“号子”引歌,叫做“丢梗子”,乙按甲的“号子”之意并以五句为主歌对歌,叫做“配叶子”。歌词的穿唱千姿百态。

小小的五句子,是土家儿女创造的以歌代话的“第二语言”。喊起五句子山歌,隔山隔岭也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感情。当你学会用五句子山歌应和,你就能尽情领略土家山寨那五彩缤纷,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

(第五节)广西客家山歌

八步区山歌剧团前身是贺县文艺队,成立于1965年,是目前广西唯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剧专业团体(全国仅六家)。是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已有40年的创业历史。演员训练有素,艺术表演水平较高,阵容齐整,装备完美,现有在编人员33名,有聘任制演员11名,有国家二级演员一名,国家三级演员11名、国家四级演员11名。演出使用美国进口(西马克)专业高级音响和功放机以及英国专业(声艺牌)调音台等设备,电子专业舞台灯光,新潮专业服饰。剧团自成立以来,先后排演了《红灯记》《临江战歌》《瑶山火种》《雪中送炭》《采茶歌》《骄阳颂》《刘三姐》等数十个歌剧、戏剧、话剧、舞剧等优秀节目,有“第二地区队”的美誉。1981年,以地方山歌为素材创作了小戏《挂牌》并在广西群众文艺会演中获得大奖,开创了客家山歌剧的先河,随后,排演了客家山歌戏《爱情之花》,获得轰动效应,从此奠定了客家山歌剧种的地位。此后,贺县文艺队正是更名为“贺县山歌剧团”。2002年随着撤市(县级贺州市)改区更名为八步区山歌剧团。剧团演出节目丰富多彩,融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时代艺术气息于一体;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时代金曲,也有雅俗共赏的劲歌劲舞和民族风情节目;有妙趣横生的戏曲表演,也有不乏哲理的幽默相声小品。剧团演出方面有很大的包容性,既可专题、专场文艺演出,又可适应社区文化活动表演。近年来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先后排演了计生、税收、禁毒、交通安全等专题文艺节目,又多次参加贺州市大型庆典、公益演出等大型文艺活动,受到自治区、市、区党政部门和广大群众的肯定和好评。四十春奋力攀登,汗水浇灌花正红。岁月如歌,一支支曲子优美动听余韵绕梁;四十载风雨兼程,硕果累累满枝头。精品如诗,一部部剧作意蕴无穷妙趣横生。剧团创作和排演的节目《颁奖》《客车风韵》《一李千金》《落水天》《鸡歌》《自动伞,自动开》《卖桃》等十余个节目先后获得国家级金奖、银奖,其中小戏《卖桃》还于2003年赴京为参加十六大的代表表演。2002年10月,剧团应邀飞往台湾,参加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当地媒体追逐的焦点。2004年,八步区山歌剧团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百家文艺团体”,客家山歌剧也成为广西重点保护的文艺剧种,八步区山歌剧团也成为广西唯一的继承和弘扬客家文化艺术的专业团体。

(第六节)闽西山歌戏

流行于闽西龙岩、漳平、连城、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它是以闽西山歌为基础,吸收了闽西民间小调和采茶农的音乐表演而发展形成的。闽西山歌在大革命时期,配合红军入闽、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发挥了很大的鼓舞斗志的作用。1952年,党和政府把山歌艺人组织起来,向采茶戏、花鼓戏学习,第一次把山歌作为戏曲表演,搬上舞台,成为一个新生的剧种。40年来,山歌戏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表现当代生活,表演生动活泼,载歌载舞,唱腔优美动听,明快清新,语言朴素风趣,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剧目都是现代戏,如《姑嫂进城》《金山姐妹》《补萝记》《葵花向阳》《陈客麻》《山村新歌》《红旗歌》《无情鸟》《爱情被偷去》《茶花娶新郎》等。其中大部分剧目都参加过历届省汇演,受到好评与奖励。

(第七节)繁昌山歌

繁昌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春谷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繁昌山歌内容广泛,曲调丰富,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近似口语而毫无匠气;曲调清新、流畅、淡雅、无饰,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新中国成立后繁昌山歌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搜集山歌,整理山歌,演唱山歌,创作山歌蔚然成风。

繁昌山歌题材十分广泛。生产类山歌涉及春、夏、秋、冬四时的各类农活;生活类山歌包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对祖先业绩的讴歌与崇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爱情类山歌有的直抒情怀,有的互诉衷肠。

繁昌山歌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风俗礼仪歌等,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传,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但也有一部分山歌唱词典雅,比较讲究音韵。山歌结构比较完整,如生产性山歌会完整地叙述劳动的全过程。不同地区的方言将山歌演绎的多姿多彩。

繁昌民间五月端午有划龙船的习俗,所以划龙船歌和儿童歌曲也有相当数量。

繁昌山歌是中国山歌艺术之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从文学的角度或音乐的角度来审视,繁昌山歌都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第八节)云南山歌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新中国成立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山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各民族山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山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云南山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她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曲乐和华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民族的原型或近似山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山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诗歌。歌词可以变换,一般是乐手见景生情,随感而发,即兴编成歌词。

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内的许多方面有长期而广泛的交往。因此,云南的汉族山歌更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曲调上也比四川、贵川的山歌都要丰富多彩。除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之外,历史上曾有大量江南人迁徙至云南,因此云南山歌中又有江南风格与西南风格的混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