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陇南民间美术研究
42893500000022

第22章 窗花

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剪纸艺术是最具普遍性的艺术形式,可以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取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植物花卉、器物、建筑等,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制作方法简便,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剪出生动有趣的物象,所以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中国剪纸艺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新疆吐鲁番南北朝墓葬中发现的五幅团花剪纸,距今1500年左右,构图新颖,妙趣横生,刀法熟练,可以推断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剪纸艺术已经发展成熟,只是由于其难以保存,所以传世作品稀少。中国民间剪纸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实滥觞于古代的雕镂工艺,在造型观念方面都体现了艺术形象思维的民族特征,只是工具材料以及制作技巧的区别而已。剪纸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代表,也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和民俗文化含义,包含着广大劳动人民深厚的思想感情,凝结着他们的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剪纸艺术较突出者有天津、内蒙古和林格尔、陕西安塞、北京通州、河北张家口、江苏扬州、广东佛山、甘肃庆阳等地剪纸,但作为中国民间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其实流传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以上较著名者以外,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也各具特色。从总体的地域特征来看,中国剪纸艺术的风格一般有南北之别。和其他艺术一样,北方剪纸体现出粗犷、雄强、简洁的北方艺术特色,而南方剪纸则体现出细腻、娴雅、秀气的南方艺术特色。但在这种大风格的基础上,由于剪纸艺术也反映着广阔的现实生活,各地的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也具有地域性差别,所以各地的剪纸在具有民族民间艺术共性的基础上,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特征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发现和挖掘。

陇南地处甘肃南部,是中国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所以其文化和艺术特征也具有过渡性、综合性等特征,民间剪纸艺术在陇南各县都十分流行,陇南北部的剪纸艺术风格具有突出的北方风格,南部的剪纸艺术又具有一定的南方情调,同时也都蕴涵了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因素,以及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了陇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对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影响。陇南的民间剪纸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窗花是当地最普遍的剪纸形式,一般在过年时流行贴窗花,窗花的特点是造型多为成对的单独纹样,内容方面以动物和花卉为主;另一重要的剪纸种类是民间“黑社火”中作为花灯装饰的剪纸形式,当地俗称“云子”,装饰面积大,所以多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构图形式,很有地方特色。另外在婚葬等其他民俗活动中,也有剪纸形式。

陇南的皮影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各县都有民间“戏班子”,一般兼演皮影和木偶,多在春节期间演出,与当地的宗教活动相关。在当地民间,多在农闲的春节期间举行敬拜神灵的活动,以此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平安,所以之前已对神灵许下唱戏的愿心,利用春节期间唱戏还愿,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丰富了当地农民的精神生活。皮影的造型古朴憨厚,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单纯古朴的皮影造型中,也蕴涵着丰厚的地方民俗文化含义。陇南许多县区的皮影都从外地购置,但也有部分县区皮影是当地民间艺人自己制作,目前陇南北部的西和、礼县一带民间还有制作皮影的艺人,传承着古老的皮影制作工艺。

窗花是民间剪纸的主要种类之一,中国传统民居结构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聚落生态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传统民居中独特的门窗结构和装饰形式,是剪纸艺术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窗花也是陇南最为普遍的剪纸艺术形式,在各县都十分流行。在传统民间居室中,窗户是室内光线的重要来源,一般在寒冷的春节期间,为了室内的暖和,房门一般都是关闭的,或挂有厚重的门帘,所以用木条做骨架,糊有白纸的“亮窗”(窗棂)就成为室内视觉的中心,而透亮的窗格上粘贴的窗花,则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剪纸艺术也似乎只有在“亮窗”上,才更凸显出其鲜活、亮丽、明快、淳朴的民间艺术个性品质。各种美好的花卉、稚朴的人物、可爱憨厚的动物,一一陈列在亮窗上,其艺术效果就像演皮影戏一样,丰富多彩,天真烂漫,充盈着生命意趣和丰厚的民俗文化意蕴。

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主体是民间妇女,她们心灵手巧,才思敏捷,淳朴善良,而剪纸艺术也是她们心灵的独白和精神的载体。在陇南当地,各村庄都有几个擅长剪纸的高手,每到年节,他们总是忙得不亦乐乎,村庄里多数人家的窗花都由她们完成,也有部分人家的剪纸是在集市上购买。每到农历腊月二十日前后,在县城的集市上,窗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年货,广大农民除了购买过年必需的生活用品以外,门神、年画、窗花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体现了农民对淳朴美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门神、年画、窗花喜庆祥和的形式中,包含了他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陇南民间窗花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单纯古朴,具有北方民间剪纸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

陇南窗花剪纸的制作技巧。当地传统民间建筑中的窗格构成形式,多以“小正方形”格式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样式的变化,由于窗花要适应窗格的大小,一般为一格一花,所以造型多为单独纹样的小型剪纸,由于剪纸的形制小,所以基本的技巧为剪,一般没有太复杂的“刻”法,一把剪刀,就能完成各种造型,中间镂空的装饰花纹也都通过巧妙的折叠配合剪刀来完成,所以窗花没有繁缛琐碎的形式,造型简洁概括。

陇南窗花剪纸的色彩。在中国民间,“五色”为最基本的色彩,在当地,窗花的色彩却丰富多样,有大红、粉红、深绿、草绿、古蓝、紫、黑、黄等色,由于亮窗多为白纸裱糊,所以各种色彩的窗花都能取得强烈鲜明的对比效果。窗花的用纸一般为色彩鲜亮、质地光滑的各色“油光纸”。窗花在窗格上一般以中心线为轴成对粘贴,在色彩、内容上追求对称,但通过与其他色彩窗花的搭配又取得了丰富的视觉效果。色彩观念方面,有时十分自由,打破物象的实际色彩限制;而有时又巧妙运用固有色进行模仿现实色彩,但都能取得单纯而丰富、普通而独特的色彩效果。

陇南窗花剪纸的表现内容与艺术特色。陇南窗花的表现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器物以及建筑等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动物中最常见的是家畜家禽、十二生肖等,造型简洁,生动传神,虽然没有写实绘画的真实视觉效果,但却将动物最有代表性的表现角度与熟练传神的刀法相结合,既有程式化的民间造型特征,也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味与生活情趣。动物的造型也最突出地体现了民间艺术“添加”的处理方法,将威猛的虎、神秘的龙、可恶的鼠、蠢笨的猪等,通过装饰性的艺术语言,使其变得憨厚可爱,带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高妙的哲学观,即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植物和花卉也是窗花中最常见的题材,传统绘画中的梅花、荷花、菊花等也是民间剪纸中的常见内容,而这些植物和花卉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所包含的深刻寓意,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对民族艺术的借鉴和汲取,用美好的植物花卉来象征人品的高洁。在窗花剪纸艺术中,也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绘,来表达劳动人民对善良、正直、勤劳等人类美好精神的赞美和向往。同时在当地民间窗花剪纸中,也多采用将动物与植物花卉相结合的传统花鸟画艺术形式,并通过巧妙的“双关”、“谐音”等艺术手法,使窗花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达到完美统一,例如“鹭鸶闹莲”、“兔子卧菊”、“喜上眉梢”等,不仅打破了造型的单调感,也使窗花的寓意更加丰厚。

陇南的窗花剪纸艺术,在具有北方民间剪纸艺术特征的同时,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特征。陇南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区,也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地区,当地少数民族艺术的风格也融汇在陇南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中,尤其陇南南部的文县、宕昌、武都等县,是白马藏族、羌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聚居的地区,所以这些民族的艺术文化对陇南民间剪纸艺术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文县、宕昌、武都等地的窗花中,也明显体现出羌、藏等少数民族艺术装饰纹样的特征。例如窗花中的器物造型和装饰,采用通体满花的装饰形式,而这种装饰特色也正是来自于当地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实用器物装饰,使整个图案中充满了热烈、活泼和一定的神秘色彩,其花边图案和纹样中也具有藏族服饰花边纹样的特征。同时在文县、宕昌、武都当地的窗花形式中,除了单独纹样以外,也有与窗格相统一的适合纹样,一般用于装饰窗格的四角,而这种装饰特征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中也普遍运用,多见于其建筑、服饰及生活用品等装饰中,和当地羌、藏等民族服饰纹样在艺术情趣上更为接近,同时在色彩方面也以古雅的蓝色或紫色为主,在陇南地域的窗花艺术中独具美感。

目前,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也正在受到城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的影响,陇南农村民居建筑在保持传统结构的同时,也发生着一些显著变化,其中窗户的变化体现在:尺寸不断变大,亮窗格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几何形组合式的现代窗格,同时为了更充分地采光,使室内明亮,窗格一般镶玻璃,而不用白纸裱糊。所以,传统民间艺术窗花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虽然也有部分人家依然在玻璃窗上贴窗花,但其艺术趣味已经失去了传统民间窗花艺术的韵味,诗人贺敬之诗中“白生生窗纸红窗花”的温暖诗意,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一种美好的回忆。人们一方面追忆过去淳朴的生活方式,同时又不断追求进步与开放,窗花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