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62

第62章 心理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1)

教育是心理学最早的应用领域,也是最有成效的应用领域之一。由于心理学参与教育问题研究,现已揭示了大量的有关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规律性,为教育工作者正确组织教育和教学、高质量地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下面仅就品德心理、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的有关内容作些介绍。

品德心理

学生的品德(亦称道德品质)既关系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发展,因而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对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已作了大量研究,为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或矫正不良品德提供了可能。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

道德认识能力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分析、评价道德现象和行为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认识能力应能以自己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和信念独立地分析、评价各种道德现象和行为。既能分析、评价外显的道德行为的表面现象,又能深入剖析道德行为表现的内在实质;既能分析、评价道德行为的效果,又能联系动机、综合地分析道德行为的后果及其原因;既能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自身的道德行为。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应从学生时代开始。要依据道德认识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加强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该项工作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1.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

学生的道德认识要经过从道德感性认识到道德理性认识,再从道德理性认识到道德实践两个阶段。因此,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其掌握、积累丰富的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对道德规范有了正确理解,才能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信念,才能对道德行为作出正确、客观地分析、评价。

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学生对教师讲解的道德知识如持肯定态度,就会自觉地接受。反之,则可能消极抵制。要使学生对道德教育真正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不容易,其间要经历缓慢的过程,其中包括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环节。此外,善于利用情感因素也是转变学生态度的有效途径。只在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热情和关怀、真诚和信任时,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对道德教育抱有自觉接受的态度。

2.消除道德教育中的“意义障碍”

意义障碍是指学生某些内在的心理因素妨碍对道德要求的正确理解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过严,或与学生已有的需要相矛盾,就可能使学生拒绝教师的教诲,形成消极的态度;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过于频繁,则可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甚至情绪对立,就可能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诲产生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等等。要消除学生在接受道德要求中产生的意义障碍,教师应进行认真反思,同时应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只有弄清了学生产生“意义障碍”的真正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才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关注道德认识的内化过程

学生的道德认识要经历一个逐渐深化、内化的过程。学生从接受道德经验、道德知识开始,须先后形成道德观念、掌握道德概念、确立道德信念、最后才能对道德现象和行为作出正确评价。在此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可能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停止不前,影响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内化过程。要采取措施,讲究方法,及时做转化工作,使学生能依次、顺利地完成内化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顺利地完成道德认识的内化过程。有的人基本完成了整个过程,有的人则可能停留在某个阶段而徘徊不前,有的人的内化过程甚至要经历多次反复。社会上,不同的人之所以具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不同的道德评判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道德认识在内化过程中分别滞留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行为时产生的主观体验。高尚的道德情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对集体、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以理育情

一个人对道德现象和行为的态度与他的认识分不开。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会对同一道德现象和行为持有不同的态度,进而产生不同的道德情感。所以,要使一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首先要提高他的认识。而认识水平的提高依附于道德理论修养,通过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新的道德理论,接受了新的道德观念,确定了新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才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升华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就是所谓“以理育情”。

2.以情育情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如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是非善恶分明,对学生怀有真情、诚信的态度,能“将心比心”地理解学生,并关心、体谅、爱护、亲近学生。学生受教师的感染也会爱老师、爱同学,由此便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生活。学生在健康的情感生活中陶冶其道德情感,将来就会爱同志、爱人民、爱祖国。所以,教师的真情有助于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这就是所谓“以情育情”。

3.以行育情

为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而且要态度鲜明地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作出不同的反应。对于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反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给予相应奖励,使其得到强化;对于学生消极、不健康的道德情感反应则要及时给予否定或惩罚,使其逐渐消退。教师这种鲜明的奖惩行为,能调节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方向,对于培育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所谓“以行育情”。

三、道德意志的强化

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力能使自己战胜不道德动机,服从社会道德,以理智调节和控制情绪,战胜各种干扰和困难,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方面。因此,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具有现实意义。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1.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的道德意志体现于决心和毅力,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欲求和动机,坚持自己的道德行为,以服从社会道德要求。这种自觉调节自身道德行为的坚强毅力显然与一个人的认识与信念有内在联系,亦即与长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所以,要培养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必须树立崇高的“三观”,这是道德意志的力量源泉和准确的指南。

2.培养深厚、积极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积极、高尚的道德情感对道德意志有鼓舞和支持作用,而消极、萎靡的道德情感对道德意志有削弱和阻挠作用。因此,一个缺乏深厚、坚定的道德情感的人,是不可能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决心与毅力,同样也不可能在直接愿望与社会道德发生矛盾时,能克制自己的直接欲求。所以,要培养学生具有自觉、果断、自制和坚毅特征的道德意志,必须同时培养深厚、积极的道德情感。

3.积极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意志的强化绝不是停留在理论教育水平上就能收到实际效果的,道德意志力的强弱与不良动机的抑制和困难的克服密切联系。一个学生只有在自觉调控行为和欲求的实际行动中才能显著地增强道德意志力。为此,要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必须使其积极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学校也应把一切教育活动都作为有意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力的途径。也可以创设一些特定的道德实践情境,有目的、有方向性地考验、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专门的有的放矢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为将青少年培养成能在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支配下,自觉履行社会道德规范的人,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使他们的道德行为逐渐变为行为习惯。道德行为训练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动机

人的行为受动机调节和支配。动机既能推动人产生某种行为,也能维持和调节人的行为。因此,良好的道德行为须由高尚的道德动机所引发,要使学生表现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行为,激发其高尚的道德动机是必要前提。而道德动机是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道德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道德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道德动机。由此可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需要十分重要,学生有了作为社会公民应有的道德需要,就能随时激发高尚的道德动机,进而表现出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2.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可通过多种形式。例如,讲解学生守则,点评典型行为,提供示范榜样,总结正反行为经验教训等。

3.训练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而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道德行为习惯,便能自觉稳定、经常性地表现出应有的道德行为。因此,使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在实践中经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养成。有利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方式很多,常用的有创设教育情境,使良好的道德行为得以重复;启发学生自觉地与坏习惯作斗争,消除习惯性惰性障碍;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学生自觉地执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使其养成习惯;采用强化手段,巩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阻抑不良的道德行为。

实践表明,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训练任务。学生在行为变化中,会有所前进,也会有所倒退。尽管引起行为反复的原因和情况不同,但教师必须对此作仔细分析,要挖掘新的有利因素,在现实的、比过去有所进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要耐心、反复地抓教育、训练,创设各种条件,促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向教师要求的方向转化。

差异心理

不同的生理和社会条件塑造了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这种具有明显差异的心理特征是造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为使每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心理,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成绩落后的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相对的,即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十分努力,其成绩也仍有好坏之区别,这是一种正常表现。然而,有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会远离全班的平均水平,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跌落。造成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明显落后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四种: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态度不端正多半出于认识肤浅,一个学生如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行为上必然会有所反映。例如,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缺乏动力,无长远目标;有的学生心神不定、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有的学生要求过低,得过且过,甘居下游;有的学生本末倒置,迷恋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本职的学习任务置于脑后,等等。这些因学习态度不端正所引发的种种行为偏差,无疑会影响学习效率,致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凡属认识问题自然需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学习态度也会随之而转变,并在行为上有所反映,所以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启发、教育、引导,使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6大的目标、理想。在自觉转变态度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本职学习与个人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长此以往,学习成绩落后的状况,必然会有所改变。

2.性格特征有缺陷

学习是一项艰苦而持久的智力活动,需要有自觉性,以便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自觉确定的目的;学习更需要有坚毅性,能不怕挫折与失败,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学习中所遇的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学习还需有自制力,能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向,冷静、慎重地对待学习挫折。然而,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中,部分是由于性格缺陷造成的。他们中有的缺乏自觉性,有的缺乏坚毅性,有的缺乏自制力,有的则可能存在多种不良的性格特征。各种性格缺陷会使学生意志薄弱,无法克服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无法在学习中坚持到底。在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情况下,又无信心和决心,凭借毅力,迎头赶上。致使自己越来越落后,信心更为丧失,意志更为消沉,如此恶性循环,只能成为班中的极差生。

对于性格上有缺陷的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弱点,分别给予矫正。矫正的方法可参阅本书有关“性格矫正”的内容。不过,性格缺陷有时也与生理状况有关。有的学生因体质较弱,对挫折的容忍力相对较低,反映在学习上就难以坚持到底。对这类学生除了应与家长配合,妥善安排学生的生活之外,还应要求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使其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意志力也相应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