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38244600000063

第63章 心理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2)

3.思维品质不良

一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是由于思维品质不良所致。学习需要思维具有灵活性,在解题过程中,要能依据要求,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既不死钻一窍,也不重蹈覆辙。学习也需要思维具有广阔性,能周密、精细地思考各种学习问题。学习还需要思维具有敏感性,善于当机立断,及时地解决各种学习问题。尤其在考试中,学习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周密地考虑、准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但有不少学生虽然学习尚肯努力,但思维缺乏灵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考虑问题时,或顽固执拗、呆板迟钝,或舍本逐末、粗枝大叶,或优柔寡断、临机惶惑。显然,这些不良的思维品质会严重地影响学习质量,使学习成绩长期上不去。

因思维品质不良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必须客观、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思维品质,承认自己在思维品质上存在缺陷,并自觉采取措施加以转变。至于如何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思维与问题解决”一章中已作原则性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4.生理缺陷和智力落后

不能否认生理缺陷和智力落后是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因生理缺陷,长期患病,或智商相对较低,在学习竞争中原本就处于弱势,加上极个别同学的讥笑、挖苦,更使他们备受精神压抑,自感无法与正常同学相比。于是,他们情绪低落,毫无信心,甘居落后。

对于学生中在生理和智力上的“弱势群体”,除了要求他们继续进行生理、心理治疗之外,作为教师和学校领导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情绪状态,关心他们的体质锻炼。同时,要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提倡助人为乐,使生理缺陷或智力相对落后者更多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建立起改变现状的信心。在这种氛围中,尽管他们经过自身努力、同学帮助可能仍然会处于劣势,但与他们原有水平相比,必然会有所改变,有所提升。当然,由于智力原因,极个别学生实在无法跟上全班学习进度,那只能采取特殊措施。总之,作为教师要尽心尽责,要使每一位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二、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是一种常见现象,尤其在低年级学生中违纪现象更为普遍。从心理上分析,学生违反纪律可能出于以下四种原因:

1.顽固的不良旧习

不少学生之所以会屡屡违反纪律,并不是不理解或不想遵守学校纪律,而是无法控制顽固的不良旧习。客观地说,摆脱旧习惯,养成新习惯有一个转变过程,这种转变过程的时间跨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主观意识。只要学生本人能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加以理性监视,随时将自己行为控制在学校所要求的范围之内,久而久之,便能渐成习惯。一旦摆脱了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内化为自身的随意行为,即使不加有意控制,也不会作出违反纪律的出格行为。

当然,学生的旧、新习惯在更替过程中,教师的经常性督促和提示是完全必要的。年龄越小的学生,教师的督促作用显得更为必要。随着学生行为方式渐成习惯,教师的督促力度也可逐渐减弱。最后,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便成为学生新的习惯。

2.缺乏应有的自制力

缺乏支配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学生显然容易违反纪律。他们完全知道应该遵守学校纪律,也知道不遵守纪律可能遭受的惩罚,甚至有时也确实能遵守纪律。但是,他们的遵纪行为控制不严,经常会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或诱导下,失去自制能力,使行为失去方向,表现出违纪行为。年龄越小的学生,因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会时有发生。

自制能力虽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获得、加强和发展的。因此,如给学生一定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事实上,在自制力方面,高年级学生远比低年级学生强得多,这正是“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产物。

3.需要未能满足

有些低年级学生因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精力,特别喜欢探求和好动,如学校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未能满足他们的探求欲和好动的需要,他们就会自找门路,从事他们自己喜欢的活动。当这种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与学校正常的学习活动相冲突时,就成为违纪行为。例如,有些学生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就是典型的违纪行为。

为了纠正这类学生的违纪行为,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加强他们的纪律观念,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另一方面,要加以引导和组织,使他们有机会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满足自己爱探求和好动的需要。如有必要,可以给这些同学一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参加教学活动,协助教师做课堂实验,或辅助演示等活动。这样既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也满足了他们好动的需要,是一种两全齐美的安排。

4.存有对抗心理

少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纪律要求会抱有对抗态度,即拒不执行或作反宣传,甚至鼓动一部分学生采取集体抵制行为,此类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原因无非有两个:从学生方面来看,可能误解了教师提出的纪律要求,或学生对教师本来就有不满,对教师提出的纪律要求的对抗,只是不满情绪的表现形式之一;从教师方面看,可能由于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妥,以粗暴和不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产生了对抗情绪。或教师对某个同学可能有偏见,而该学生也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存有偏见,这样在某种诱因的引发下,一旦潜隐的矛盾公开化,学生就可能表现出激烈行为,拒不执行教师提出的纪律要求。

要预防学生的对抗心理,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方法,转变自己态度,对学生应热忱、真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善意,要以毫无偏见的态度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纪律要求,以表示教师公平、无私。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才有号召力,学生才会自觉执行教师的纪律要求。当然,教师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讲清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学生提高了认识,往往会自觉执行学校纪律,而不会发生对抗行为。

三、学生心理档案的制作

制作学生心理档案便于现任和后任教师及其学校领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主导品质,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与心理特征的联系,以保持教育措施的连贯与一致,或确定对学生作进一步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一份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第一,一般情况。除了应写明学生的姓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学历之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道德行为表现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作简要介绍;第二,主要心理特征。应如实介绍该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主导性品质、当前的心理倾向及其与学生存在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第三,心理特征的成因分析。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从家庭、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因素出发,对该生已有的心理特征和正在形成之中的心理特征的成因作客观分析,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向;第四,教育措施。依据学校教育目的和该生的现有情况,提出对该生作进一步培养、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心理档案的制作应坚持客观性原则,尤其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介绍,应以心理测验结果为依据。否则,对学生所作的错误的鉴定留传给后任教师,将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心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健康体魄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因此,要胜任教师这一特殊的工作岗位,必须具有特殊的条件和才能。

一、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也有助于塑造具有优秀品质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品质涉及面很广,而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有教师的思维、想象、观察、情感和意志等。

1.教师的思维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和培养优秀学生的必要条件。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融入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和逻辑性。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使教师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创造性地搞好本职工作。而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2.教师的想象

想象能离开现实或超脱现象,将思考指向未来事物,因而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在未执行之前只是逻辑方案,其可能产生的结果不得而知,而想象则能使这类逻辑方案更为详尽、更为合理。丰富的想象力也能增强教师的创造才能,想象中呈现的新形象,总力求以客观的、现实的东西体现出来,即力求将想象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事物。这就推动教师去从事新的教学实践,组织新的教学形式,制作新的教学仪器、设备等。丰富的想象力更能沟通师生的情感,使教师对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自己的讲授、劝导、指导时的心理活动有所把握,提高师生交往的有效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