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电视
34801000000004

第4章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3)

其次,是一批受港台“戏说××”影响并有所创造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如《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铁嘴铜牙纪晓岚》《少年包青天》等,其特点是透过这些新编的历史故事,来抒发观众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对贪污腐败的愤懑。这些故事编得有趣,表演又好,十分叫座。

其三,是把侦破戏、警匪戏和言情戏集于一体,既有悬念横生的惊险故事,又有你死我活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如海岩的连续剧大体属于这一套路如《死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还有《罪证》等。目前,此类警匪剧泛滥成灾,反而使观众厌烦了。

其四,就是所谓青春戏了,把目标定在青年观众上。甚至连《还珠格格》也属于此类,好像演绎的是皇家故事,但是底盘却是少年少女曲折的爱情故事,再加上武打,就把许多青年观众迷住了。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电视剧创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和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一是“豪华风”:不顾剧情的需要,盲目地追求豪华的布景,不是豪华的饭店,就是奢靡的别墅公寓;而且在服装道具上也极尽奢侈之能事。二是所谓“滥情风”:并非出于主题的需要,而是以各种“三角”、“四角”的“恋情”和纠缠,甚至是乱伦等,恣意张扬俗不可耐的“滥情”,至于“床上镜头”的滥用,也有日益成风之势。三是“戏说历史风”:历史剧的创作是特别值得引起重视的,在这方面我们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港台的“戏说××”的电视剧,偶一为之也可;但是,到处不顾历史真实地“戏说”,胡编乱造,其后果堪忧。久之,将使历史真伪莫辨,并且制造了历史的混乱,那将贻害深远。对于真正的历史剧创作,这种“戏说历史风”,也将历史剧的艺术创造产生误导,直接造成历史剧创作思想的混乱,而使历史剧作品不分良莠,哪怕是伪造历史的剧目,也可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

进入21世纪这些年,国内影视局开始走国际化的道路,国内影视人士、电视传媒同香港、台湾和其他国外的一些电视机构合作,正在取得更大的发展。如今,央视,电视湘军,凤凰卫视等品牌和影响已经形成,相信随着奥运会的转播和报道,国内外电视界会有新的合作和发展。

(第四节)戏曲电视剧和儿童电视剧

戏曲电视剧和儿童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戏曲电视剧

中国的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全国有数十个剧种。戏曲本来是舞台剧,有了电影后,把戏曲搬上银幕,才产生了戏曲电影。而戏曲电视剧是受到戏曲电影的启示发展而来,它是电视艺术和戏曲艺术结合的产物。由于电视和戏曲的结合程度不同,使戏曲电视剧产生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基本上按照戏曲舞台的演出拍摄下来,较好地保留了舞台演出的原貌,于是有人称它为戏曲艺术片,或者是戏曲电视艺术纪录片,如《膏药章》即是。一种是在较大的程度上将戏曲加以电视化,其主要特点是力求把戏曲从舞台上解放出来,在景物设置上采取实景和虚景的结合;在时空处理上按照电视剧时空加以转换;在表演上则摆脱戏曲程式化的动作等,如越剧电视剧《九斤姑娘》等就属于此类。再一种则全然按照电视剧的思路创作,也可以说是电视化了的电视剧,如胡连翠导演的一些戏曲电视剧大抵属于此种类型。

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剧的一个品种,在新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由于中国的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同当地的人民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审美渊源,所以得到观众的喜爱。

1979年,浙江电视台的《桃子风波》和上海电视台的《孟丽君》,将戏曲舞台剧放到实景中拍摄,标志着戏曲电视剧的形态初步形成。此后,戏曲电视剧有了较好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节目如:上海电视台的《红楼梦》、中央电视台的京剧电视艺术片《燕燕》、昆剧《南唐遗事》、川剧《华清池》、湖南电视台的《喜脉案》、江苏电视台的《秦淮梦》、浙江越剧团的《九斤姑娘》、安徽电视台的黄梅戏《劈棺惊梦》、京剧电视连续剧《曹雪芹》等。此外还有越剧电视剧《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京剧《谢瑶环》《洛神》《正气歌》《拾玉镯》,黄梅戏《七仙女与董永》《女驸马》《桃花扇》等一大批优秀的戏曲电视剧,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这里,应当提到一些为戏曲电视剧做出奉献的导演,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为民族艺术的传播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剧目,如武汉电视台导演贾海泉导演的《狱卒平冤》《膏药章》,胡连翠导演的《朱熹与丽娘》《遥指杏花村》,四川电视台导演倪绍钟导演的《四川好人》,浙江的梁永璋导演的《红楼梦》等。

戏曲电视剧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中国戏曲的宝藏是戏曲电视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由于戏曲写意的艺术特质,它在电视化方面有着广阔的艺术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因此,戏曲电视剧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艺术领域。

在戏曲电视剧创作中,如何保持和发扬戏曲艺术的东方美学的神韵,如何保持和发扬其固有的民族艺术的精神和风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戏曲同电视的结缘,自然有一个使之电视化的问题,但是,这种电视化是为了更好来光大戏曲艺术的精髓,而不是削弱它。诸如在怎样处理戏曲艺术的“以虚代实”、“程式化”、“意象营造”、“以歌舞演故事”等方面,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使戏曲电视剧得到良性的发展。

在这里顺便要说的是,不但是戏曲电视剧,还有一些同电视结缘而产生的电视艺术形式,在脱离科学艺术理论的导引和美学的支撑下,不是去弘扬与电视结缘的那门艺术形式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的审美优势,以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而是往往违背艺术规律去削弱、消解与电视结缘的那门艺术形式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优势,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也不同程度上损害了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

二、儿童电视剧

儿童是最容易受到电视影响的,而且儿童观众的大量存在也决定了电视剧的生产必须考虑儿童观众的需求。

中国的电视台刚刚建立,就把儿童作为主要的观众,不但开办了儿童剧目,而且开始拍摄儿童电视剧。儿童剧研究专家蔡骧将1960年至1966年,称作是中国儿童剧创作的“黄金期”,单是中央电视台(即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就播出了36部儿童剧。如《刘文学》《少年运动员》《红缨枪》《韩梅梅》《荣生在家里》《要多长个心眼》《校队风格》《小马克检了钱包》等,这些剧目以弘扬革命英雄主义、树立高尚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培养革命的接班人为目标,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鼓励。

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央电视台把儿童电视剧的创作放到重要的地位上。最初,每年制作的儿童剧和成人剧在数量上几乎相等。

80年代初,儿童电视剧有了较大的进展,产量最高的年度为30部。中央电视台少儿部有计划地将一批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万卡》《七个铜板》《灰姑娘》《白雪公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全国还涌现出一批描写现实生活的儿童电视剧,如《教授和他的女儿》《宁宁》《好好叔叔》《故乡》《小哥俩》《小淘气》《森林里的孩子》《来历不明的黑鲨鱼》等。其中,上海电视台的《好好叔叔》和中央电视台的《故乡》,获得第一届全国电视剧评选儿童剧一等奖。

从1982年开始,“飞天奖”开始设立儿童电视剧奖,儿童电视剧的质量有了更大的提高,出现的优秀剧目有:《插班生》《窗台上的脚印》《贴纸条的信》《心灵的答卷》《强盗的女儿》《小不点儿》《太阳有七种颜色》《小佳佳游园》《跑跑的天地》《爸爸我一定回来》《名声》《动物王国的答案》《绿岛小球迷》《蒙上眼睛》等。这些剧目,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其共同点是:着眼于表现儿童优良的道德品质,十分注重儿童情趣,手法也力求新鲜别致。如《小佳佳游园》,着意表现了小佳佳优良的道德品质,构思巧妙,采取哑剧的手法,生动感人。《强盗的女儿》讲述了30年代四川山区一个小姑娘桂娃的遭遇,折射着一段革命的历史。题材新奇,立意甚高,故事动人。

标志着儿童剧创作突破的转折点是出现于1988年和1989年的几个优秀剧目,它们不但引起儿童的兴趣,甚至引起成人的关注。如《好爸爸、坏爸爸》,它写了小主人公点点的六个小故事,十分生动,颇有喜剧性,却又耐人寻思。它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主题:“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如果说,过去的儿童剧始终把孩子作为教育的对象,那么,这个戏则把孩子放到一个同大人平等的地位上。显然,它不但是拍给儿童看的,也是拍给大人看的。《病毒·金牌·星期天》,透过五个畸形儿在地铁中流浪的故事,来展现当代社会的某些病态。它以象征的手法揭示生活的真实。编导宣称:“本片不追求是哪类片,只要是真实感受。许久以来似乎儿童片与成人片之间有一堵墙,我们要拆它。”于是,写给成人看的儿童剧成为儿童剧创作的新潮流。此后还涌现了一批优秀儿童剧如:《三个和一个》《男子汉虎虎》《我们的小队》《悬崖百合》《十六岁的花季》《无声世界》《同一个太阳》《窗棂》《老师,新年好》《一个真实的童话》《少年毛泽东》《小槐树》《教练的女儿》《聪聪五岁》《小法官的证词》《赖宁》《小龙人》等。

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电视走向市场化,在盲目追求娱乐化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氛围中,儿童剧创作一度低落下来,至今还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