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话剧
34780600000008

第8章 新中国戏剧(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话剧的发展也随之转入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由过去的民间团体转变为正规的政府统辖的艺术团体;由自发的存在转向有组织有规划的总体建设(如话剧院团的布局、戏剧院校的建立等);在演剧上,则是大力推行从苏联引进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在创作上,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成为文艺的指导方针;话剧的发展虽然受到“左”的思想干扰,但仍然有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学派。

到1966年“文革”发生,此前17年间,话剧已成为全国的第一大剧种。

(第一节)一个强大的话剧体系

建国后,国家对话剧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中国话剧的建设,而话剧院团和戏剧院校的组建是其主体部分,其目标在于使话剧成为一个遍布全国的严密而完整的体系。

一、院团建设

将所有的民间话剧团体和原有的公办的戏剧团体,一律改编为由政府统辖,并按照中央、省(直辖市)、地区(省辖市)三级设置的话剧院团。话剧院团除有自己的排练场外,相当部分的院团拥有自己的剧院设施。

中央设立的大型院团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1949年4月)、中央实验话剧院(1956年)、中国儿童剧院(1956年),它们都隶属于文化部领导。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它以青年为服务对象,具有革命传统。演出过《保尔·柯察金》《上海屋檐下》《红色风暴》《风雪夜归人》等优秀剧目。曾出现了金山、吴雪、陈颙、石羽、邵华、张正宇、张奇虹、毛金钢等一批著名的导演、表演和舞台美术家。

中央实验话剧院,是欧阳予倩、孙维世等倡议建立的,它以实验性、示范性为演剧方针,演出了大量的中外名剧,以及具有探索性的新剧目。例如,外国剧,就演出过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莎士比亚、哥尔多尼、马赛尔·巴纽尔、让·日奈等人的名剧。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拥有一批献身于儿童剧的表演艺术家,如方掬芬、李若君、连德枝、覃昆等。多年来,致力于将中国及世界各国的著名儿童剧介绍给中国的小观众,演出了《马兰花》《宝船》《以革命的名义》《报童》《乞丐与王子》等,受到中国小观众的喜爱。

除了隶属文化部的剧院外,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际上也是国家级剧院。1952年建院,曹禺为院长,焦菊隐为总导演,并拥有一批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于是之、刁光覃、朱琳、郑榕、蓝天野、童超、童第、英若诚、董行佶、林连昆、朱旭等,还涌现了《龙须沟》《蔡文姬》《茶馆》等一批优秀的演出剧目,建院五十年来形成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使之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剧院。

其他,如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总政治部话剧团、前线话剧团等都是闻名全国的话剧团体。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建于1950年,首任院长为夏衍。后由著名的导演艺术家黄佐临任院长兼总导演,他曾倡导布莱希特的演剧理论,提出“写意”的戏剧观,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导演了《激流勇进》《第二个春天》《中国梦》等。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建于1954年。它曾推出带有浓郁东北风情的戏剧如《春风吹过诺敏河》《报春花》等。

1955年,为推进中国话剧的发展,促进不同流派与风格的剧院的出现,文化部部署在有条件的剧院,建立总导演制。于是,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了以焦菊隐为首的总导演制,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建立了以黄佐临为首的总导演制,其他条件成熟的剧院也纷纷效法,总导演制的实行,发挥了有才能的艺术家的主导作用。

二、戏剧教育基地

对话剧人才的培养,受到戏剧界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

1950年即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此为中国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等戏剧教育学府,第一任院长为欧阳予倩,曹禺曾担任名誉院长。它设置了戏剧文学系、表演艺术系、舞台美术系、导演艺术系和一个戏剧研究所。设有博士硕士培养基地。四十年来,它为全国培养了戏剧人才四千多名。

上海戏剧学院,成立于1956年。熊佛西为首任院长,其建制与中央戏剧学院大致相同,四十年来,也为戏剧界输出了五千多名学生。

除两所高等戏剧院校外,解放军和部分省的艺术学院也设立了戏剧系。

(第二节)话剧的春天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解放的欢乐和当家做主的幸福感。尽管,在文化思想战线上,曾有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所谓资产阶级倾向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等“左”的错误;但是,由于中国人毕竟赢得了百年来的国家的统一、生活的安宁和生活的改善,这些,使得文艺包括话剧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到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话剧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

一、谱写民主革命胜利的史诗

生活在新中国的人们,自然不能忘怀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献身的革命先烈,不能忘怀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功绩。因此,歌颂人民革命战争、歌颂民主革命的胜利,就成为新中国话剧最优先的主题。涌现了如《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保卫和平》等剧作。

在这类剧目中,气势恢宏、构思雄伟、造型突出、艺术概括深厚博大的是《万水千山》。该剧原名《铁流两万五千里》,取材于伟大的红军长征。编剧陈其通就是这伟大长征的亲历者、幸存者。他以自身的体验,更带着满腔的血泪,站在历史的高度,把这一艰苦卓绝的斗争,写得惊心动魄、雄奇悲壮。

《万水千山》以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营教导员李有国、副营长罗顺成、第一连连长赵志方等作为贯穿的主要人物,以红军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为每一幕的中心事件,艺术地概括了伟大长征的行迹。并且塑造了李有国这样一个坚忍不拔、无私无畏、英勇乐观的革命英雄形象。

如果说长征是全世界“闻所未闻的故事”,那么,《万水千山》则是一出前所未见的剧作。它的演出震动着剧坛,鼓舞着观众。

二、高唱新中国的赞歌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中国人民荡涤了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扫荡了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灾难,一旦当家做主便焕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使新中国如快马加鞭,数年间便是一片新的面貌,一片新的天地。话剧,以其对时代的敏感,及时地创作出一些反映这种新面貌的剧本。如《红旗歌》《刘莲英》《六号门》《龙须沟》《考验》《春风吹过诺敏河》等。这些剧目多表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表现他们对新时代的感受,甚至有些剧的作者就来自生产第一线。

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回来,看到新中国的新北京处处是新的面貌,他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由衷地产生一种天翻地覆之感。于是,他写了《龙须沟》。它透过北京城内一条有名的臭沟——龙须沟的变化,以及住在沟旁的一个小杂院内三户人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不同命运的鲜明对比,歌颂了共产党给北京人带来的新生活,写出了北京人新的精神面貌。此剧不但以道地的北京话,活现了这座城市的风情画面,更刻画出一群活生生的北京人的形象,如程疯子、程娘子、赵老头儿、王大妈、王二春、丁四嫂等。老舍也因此获得北京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第三节)新中国话剧的峰巅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也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话剧界于当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但是,1957年即发生了所谓“反右派”运动,继之则是1958年“大跃进”的错误。

在这样一种历史的曲折中,话剧界同样受到挫折,但仍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首先,是一批“第四种剧本”,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等;其次,是《茶馆》的出现;再次,是一批优秀的历史剧,特别是《关汉卿》的问世。这些剧作标志着新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峰巅。

一、《茶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