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编剧的《商鞅》,1996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它取材于战国中期的历史,选取我国古代政治家商鞅一生中几个重要片段,透视了封建集权制的政治体制下,一个有抱负、有才能的改革家的人生悲剧。《商鞅》的舞台呈现是别出心裁而蕴含深意的。台上那高高悬挂的巨大面具,列成方阵的秦兵马俑,排列于台前的五匹大马等,与悲剧的必然结局和商鞅的政治命运相对应,起到了很好的象征作用和强化视觉效果的作用。
总的来看,90年代的探索剧,已经从单纯的形式变革的热衷转向了对于戏剧以独特视角阐释现实人生的注重。有人认为,90年代的话剧探索,实际上是向着新现实主义的方向回归。所谓新现实主义,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中融入现代主义的基质,从而使话剧舞台呈现出新的态势。
一、《狗儿爷涅槃》
刘锦云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于1986年,剧中表现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但极“左”的农村政策,却使他的人生曲折多艰,心灵饱受重创,以致精神迷狂。狗儿爷的得名,便与土地有关,他的父亲曾经为赢得一块土地与人打赌,吞吃了一条小狗,故而为其子赢得这个诨名。狗儿爷对土地的着迷程度丝毫不亚于他爹,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全村人都逃走了,唯独狗儿爷舍不得成熟的庄稼,抢收地主田里的芝麻,为此,他失去了老婆。
农村土地改革之后,狗儿爷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牲口,还分得了地主的高门楼,娶了年轻漂亮的小寡妇金花,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他开始做起了地主梦,大量收购别人的土地,雇用地主给他写买地契约。他还把地主的私人图章夺过来,声称要改成自己的名字。孰料,农村开始实行合作化,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狗儿爷虽然随了大流,内心却颇有不甘,后来,竟然抑郁成疾、精神迷乱、神思恍惚,“文革”中被打死的地主时常出现在他身边,嘲笑他的地主梦难以实现。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狗儿爷独自住在小山坡上,开垦荒地,种上庄稼。无奈,有人又来“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行剥夺他耕种自己土地的权力,致使狗儿爷越加痴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分给了农民,当年逼着狗儿爷入社的村干部,又把土地和牲口送还给他,狗儿爷虽年事已高,但雄心不减,他的生活希望仍寄托在土地上。而他的儿子却要推倒高门楼,修路开矿。狗儿爷十分愤慨,划着火柴,把自己的土地梦连同高门楼一起付诸一炬。
《狗儿爷涅槃》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心理的复杂性,以及“左”的政治运动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在戏剧结构上,采用意识流与倒叙交叉互用的方法构置情节,用心理外化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深层心理。
二、《桑树坪纪事》
《桑树坪纪事》的演出引起轰动,进一步给探索剧带来声誉。
《桑树坪纪事》,陈子度、杨健、朱晓平根据朱晓平的同名小说改编。徐晓钟、陈子度导演。由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演出于1988年。
此剧写一个偏远、封闭的西北山村——桑树坪发生的故事。
桑树坪为封建主义的蒙昧、“左”的思潮和极端贫困所困扰所摧残,使这里原本善良而朴实的人们,在人性上产生扭曲畸变,严重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它透过“麦客榆娃与小寡妇彩芳之恋”,“福林和他的婆姨”,“杀人嫌疑犯王志科的遭遇”,“耕牛豁子之死”等事件,展现了妇女悲惨、痛苦的命运。青女离婚不被准许,终于疯了;彩芳想再嫁,却遭到全村人的野蛮拷打。血淋淋的相互撕咬、角斗,使20世纪的桑树坪依然停留在黑暗的封建宗法制度的阴影之中。而贫困使得生存竞争更为残酷,村长李金斗同公社的估产干部的死纠活缠,与麦客市场上“霸场的”斗智斗勇,甚至置王志科于死地,又无处不显示着更深层的宗法伦理的制度和观念。
在导演处理上,将写意和写实、情与理、再现与表现等交融一起。对姐妹艺术采取兼收并蓄的做法,把舞蹈、歌队等融入剧中。
歌队舞台的穿插,不仅引起间离效果,而且有助于人们从当今的时代高度审视历史,思考未来;“围猎”式的舞台调度和画面造型,以诗化的意象创作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而象征性的转台的运用,给人以周而复始的历史沉重感。
(第四节)小剧场戏剧的勃兴
与探索剧伴行的是小剧场运动。
小剧场运动的特点是实验戏剧,往往具有先锋性。1982年,由高行健、刘会远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该剧以其别开生面的演出,受到戏剧界的重视。1989年4月,在南京举行的中国第一届小剧场戏剧节上演出了《绝对信号》《童叟无欺》《屋里的猫头鹰》《火神与秋女》等15台戏。并展开了对小剧场戏剧美学特点、意义的探讨。
1993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在北京主办了“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演出了《留守女士》《大西洋电话》等13台戏,促进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促进对中国小剧场戏剧特色的探讨。1998年,上海举办了国际小剧场戏剧节,演出了中外话剧十余台。2000年在广州举办了第四届小剧场戏剧演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演出的剧目有《列兵们》等十余台。
一、《绝对信号》
高行健、刘会远编剧,林兆华导演,演出于1982年。这是新时期第一次自觉推出的小剧场戏剧的实验。
《绝对信号》的故事发生在一列火车的尾部车厢里。写一个困顿、失意的青年黑子,从失足到新生,从内心充满矛盾,反反复复到毅然决然地同车匪决裂的心路历程。此剧的成功,固然在于它表现了新的时代环境中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但更吸引观众的是其别开生面的戏剧表现形式,以及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展示。
首先,它强调了演员同观众的交流,把戏剧放到更贴近观众的小剧场中;其次,它始终让人物处在现实、梦幻和追忆的情景中,把观众引向人物的心灵深处。它将人物的思绪、感情、心理活动都舞台化了。《绝对信号》的演出成功,在戏剧界引发了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兴趣。
二、《同船过渡》
如果说,《绝对信号》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的代表作,那么,《同船过渡》就带有90年代小剧场戏剧的特色。
它更多地不是进行实验,而是在话剧艰难的处境中,如何使之更贴近观众的心灵。以对生活的诗意发现和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
此剧,作者沈虹光,导演王佳纳。写一对青年夫妇刘强、米玲同一位退休的终身未嫁的小学女教师方老师,共住在一所狭窄的单元住房里,为了“赶走”唠唠叨叨的老太太,两个年轻人想了一个歪主意,擅自为老太太登了一则征婚启事,启事引来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船长高爷爷。于是,方老师围绕这份从天而降的情缘,开始了接受与拒绝、矜持与坦率的心理矛盾;而此时,这对年轻人又围绕着一位旧时情人的出现,突然发生了信任危机和情感危机。高爷爷以其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要学会宽容。高爷爷曾以冷酷的方式休掉不忠的妻子,没想到却造成了自己和妻子双方的心理创痛和无法补救的情感损失。他引导年轻人思索“人这一辈子最值得计较、最长远的和最有分量的”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个年轻人开始理解了这一对老人,并做好了高爷爷过来同住的心理准备。“老人还有多少日子呢?就是咱们,就是人生,其实也不长,凑到一起是缘分,同船过渡吧。”而方老师却放不下矜持,不肯允诺这门婚事。当高爷爷怅然而去时,她又放不下这份情感,心里期盼着他的归来。在最后一次航行中,高爷爷不幸去世。得到消息的年轻人隐瞒了实情,方老师依然常常伫立窗前,凝望着江面上往来的轮船。
此剧写的是平凡的人物和平凡的生活,但其中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悲剧性的结尾更让人沉思,让人珍惜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部充满了质朴诗意的戏。
(第五节)五彩缤纷的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