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话剧
34780600000012

第12章 新时期话剧(3)

新时期话剧的最突出的特色,也是最突出的成就,是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得话剧舞台绚丽多姿、五彩缤纷。

各种题材、各种样式以及各种风格的剧目展现在话剧的百花园中。

一、儿童剧的蓬勃发展

在戏剧的百花园中,儿童剧是一株幼苗,但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使之蓬勃发展。1976~1982年是儿童剧最辉煌的阶段。打倒“四人帮”即出现了第一次高潮,涌现出《报童》《童星》《奇怪的101》《喝延河水长大的》《寒号鸟的秘密》等。而1982年首届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又掀起一次创作演出的热潮,出现了《五(二) 班日志》《甘罗十二为使臣》《飞吧,海燕》《远山红叶》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儿童剧处境艰难,但也推出了《特殊夏令营》《回声》《皮皮鲁和吹牛大王》等。直到80年代末又趋向高潮,出现了《魔鬼面壳》《红蜻蜓》《少年周恩来》和《迷宫探险》等。

《潇洒女孩》,于德义编剧。于德义是一位儿童剧作者,其儿童剧具有乐观开朗、勇于创造、机智勇敢的特色,他把小主人公迢迢放到生死的考验中,来刻画其优美的品质。

儿童剧《魔鬼面壳》,任德耀编剧。表现一群猴子对一个带着面壳的猴王的畏惧,以及在猴王失掉面壳后猴子们的难以适应,它们宁愿相信一张假的面壳,却不愿相信一个真实的猴王。

二、军旅戏剧之花

军旅戏剧是中国话剧中最具实力、最有自身特色、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个方面。以1990年为例,全军话剧艺术团体创作演出了140部剧作,其中1/3在全国全军各种评奖中获奖。二十年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和一批优秀的剧作。反映当代战争的,如《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血染的风采》等;反映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如《决战淮海》《中国,1949》等;反映当代军旅生活的剧作,如《天山深处》《宋指导员的日记》《强台风从这里经过》《大趋势》《天边有群男子汉》《天边有一簇圣火》《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等。

由郑振环编剧的《天边有一簇圣火》,被认为是军旅戏剧的精品。它写的是中国大西北边陲一个哨所,在荒无人迹的戈壁滩上,以老排长蓝禾儿为首的七条汉子,忍受着荒凉、寒冷、寂寞和思念,一切都很平淡,但却并非简单,在这里,他们做着崇高的奉献。此剧的突破之处,在于以悲剧的色彩来反映当代军旅生活。排长蓝禾儿这个农民的儿子,在这个“没有草,没有水,鸟儿也不飞”的地方,一批批战士走了,而他一住就是十年。军校没去成,提干也失去了机会,眼看着他送去军校深造的人回来做了副连长,但他却没有丝毫的抱怨。他的格言是:“奉献本身就应该是不言不语的、蔫儿不唧地干,那才值得人敬重哪!”当我们看到蓝禾儿转业了,回家了,不能不感到一种悲怆,但又升华起对蓝禾儿的崇敬。于此,它带给我们的是激烈的感情震荡和无尽的思索。有人认为,蓝禾儿是新时期戏剧所创造出来的罕见的典型形象。

三、活跃的兄弟民族话剧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话剧之花也盛开在各民族的文艺花园里。新时期以来,由于国家兴旺,人民生活提高,兄弟民族话剧也十分活跃。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如《没毛的狗》(吉林省延边话剧团演出,李忠勋编剧)、《旗长,您好!》(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等。

世人皆知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但却不一定晓得,300年前以第司·桑杰嘉错为首的藏族僧俗,为扩建这座圣殿所作出的贡献。

话剧《布达拉宫风云》,即以此历史事件为题材,展现了布达拉宫的历史风云。

清初,五世达赖圆寂,本该举办丧事,寻找转世灵童,报请中央政府批准。而此刻内忧外患,驻扎在拉萨的蒙古人丹增汗伺机寻衅,境外的拉达克人也窥伺一旁。此刻,拉萨地方政府最高执行官第司·桑杰嘉错独具胆识,决定长期隐匿达赖五世丧事,并以达赖的名义,在15年里完成了布达拉宫的扩建,同时对佛教、藏经和藏史等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此剧的结尾,颇有历史的意蕴。六世达赖被放逐,桑杰嘉错被丹增汗杀害,百姓为纪念他,修了舍利灵塔。六世达赖来到塔前,感慨万千。他深深哀悼这位西藏的政治家和经学家。而桑杰嘉错所写的情歌为后人结集出版,在藏族人民中间流传着。

此剧场面宏伟,剧情跌宕,气势雄奇,并具有浓郁的宗教神秘色彩。

四、历史剧的开拓

新时期的历史剧有了新的探求和开拓。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寻求历史和现实的新的契合点,如《秦王李世民》《唐太宗与魏征》《王昭君》《大风歌》等,都企图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艺术呈现中,寻找到同当代生活相通的思想和感情。其次,探求历史真实同艺术真实的统一,如《懿贵妃》《曹植》《李白》《天之骄子》《商鞅》等,它们忠实于历史的本质,并力求在史实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和虚构,以求更深刻地展现历史人物的性格,更好地发现和发展历史的精神。其三,是“非历史化”的历史剧的出现。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历史剧观念,希望有所突破。这种历史剧,虽然依然要求对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但不特别看重史实,它更侧重对积淀在历史中的人性的反思和审视,如《冥城》《还朝》等。

历史剧《李白》,郭启宏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于1995年。该剧表现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坦荡心胸和浪漫情怀,叙述一个胸无城府却心系天下的文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不幸遭遇。

历史剧《商鞅》,姚远编剧,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于1996年,它取材于战国时期的历史,选取秦国变法中的代表人物商鞅人生中的几个重要片段,表现其悲惨的身世和政治上的雄才大略;但是作为改革家,他却为守旧势力所不容,以个体生命承担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第六节)历史的回顾

回顾中国话剧,百年历程是相当复杂而曲折的。尽管它已经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但是,却不断面临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一个资讯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结构处于深刻的变动之际,话剧已经失去其昔日的辉煌和地位。

在文化艺术的结构变动中,它需要重新定位;在各种新兴的艺术,主要是电视艺术和其他流行艺术的强大冲击下,如何保持和发挥话剧艺术的优势和特长;在现代观众的现代审美和娱乐需求下,如何确定自己的艺术取向;在国际和国内纷杂的艺术时潮中,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创出自己的艺术道路来。这些均成为关系到中国话剧命运的重要课题的研究与探索。

一路走来西方的戏剧,经过中国人上百年的融合、改造、创新,已经成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品格的艺术样式,形成了诗化现实主义的传统艺术与创造。

中国目前的话剧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虽然它曾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剧种,形成了遍布全国的话剧体系,但是,现在也只有北京和上海还有经常性的演出,在很多城市,很多剧团已经没有或绝少演出,它们实际上成为为拍摄电视剧而提供人力的单位。尽管在话剧艺术的变革上,话剧工作者曾做出巨大的努力,如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剧的热潮,以及90年代的小剧场戏剧的兴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话剧的生气和活力,但是,目前话剧还没有走出低迷的状态,而更深刻的危机在于戏剧自身。艺术上的盲目、浮躁和自恃,成为戏剧发展的阻碍,面临种种困惑,我们的话剧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艺术道路的发展目标。

所以说中国的话剧,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前景是严峻的;但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话剧艺术的魅力是其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在新时代,话剧应该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更应该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新的突破。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