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是一种美丽而又轻灵的鸟,生有乌黑发亮的背羽和剪刀式的叉尾,飞翔时体态十分优雅,加上款款的呢喃之语,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家有燕巢,则视为祥瑞之兆。
燕子有许多别名。《尔雅》说:“齐人呼鳦。”《广雅》说:“燕一名鷾鸸,齐曰燕,梁曰鳦。”《说文》谓:“齐鲁谓之乙,取其名自呼。”除称燕为鷾鸸、鳦、乙之外,还有元鸟、玄鸟、乌衣、社燕等名称。
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殷民族始祖契的母亲简狄,是有娀氏的姑娘,做了帝喾的次妃。她吞食了一个燕子蛋,“因孕生契”。契长大成人,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封他在“商”这个地方,赐姓叫子氏。“子氏”就是燕氏的意思。“子”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画的其实就是一只张口分尾的燕子。《史记集解》引《礼纬》释“子氏”说:“祖以玄鸟生子也。”
诗人对燕子是别有好感的,对它的歌吟最早见于《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此后关于它的篇章不胜枚举,“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晋·陶潜《拟古》);“旧时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家巷》);“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唐·李白《双燕离》);“杏花零乱燕泥香”(宋·秦观《画堂春》);“燕子声中白日长”(宋·陆游《春晚村居》);“困顿东风倦翼低”(元·谢宗可《睡燕》);“乳燕衔泥半带花”(清·周起渭《山阴舟中》)……
燕子是候鸟,春来秋去。“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这“新社”即春社,古代祭拜土地神的日子,时在立春后、清明前。其实,因我国版图辽阔,燕子到达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一带,为燕子的过冬地,每年二月间,它们开始从南向北迁飞,返归我国。最先到达广东,三月初到福建、浙江、江西等长江中下游一带,四月初抵黄河流域,到四月底方至山海关等地。
古人很赞赏燕子的有情有义,思恋旧巢和老主人。“还同旧侣至,来绕故巢飞”(唐·武元衡《归燕》)。“茅檐不必嫌卑陋,犹胜吴宫爇尔窠”(唐·王毂《燕》)。但据动物学家统计,老燕回巢率为47.1%,头年幼燕回巢率为16%。而有的燕子竟能连续四年返回老巢,怪不得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亲切感。
燕子的婚恋专情,一旦成为配偶,则再无变更,双双而飞,朝夕相伴。“双燕双飞,双情想思。容色已改,故心不衰”(南朝·沈君攸《双燕离》);“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唐·杜牧《村舍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故称新婚夫妇的情深意笃为“新婚燕尔”,称两情长久的夫妇为“燕侣”。
因燕子体态轻盈,能歌善舞,往往喻之为美女;或者以“燕”为名,如汉代的赵飞燕。这位赵飞燕,腰肢纤细,体态轻盈,能在掌上起舞,很得汉成帝宠幸。将“燕燕”喻为相爱的美人(与之相并称的还有“莺莺”),如苏东坡的诗句:“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宋词人姜夔写过一首名词《踏莎行》,起句便是“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燕子是燕科鸟类的总称,常见的有家燕、雨燕、赤腰燕与灰沙燕等。
燕子常被历代画家拿来入画,以明清画家为盛。明代宋濂题牧溪的《五燕图》云:“谁描乳燕落晴空,笔底能回造物功。仿佛谢家池上见,柳丝烟暖水溶溶。”明代画家沈周的燕子也画得很好,他在《杏花燕子》一画中,题诗曰:“杏花初破处,新燕正来时,红雨里飞去,乌衣湿不如。”
我最喜欢的是清末曾卖画于沪上的画家任伯年画的燕子。任伯年仰承家学,以丹青为乐,人物、花鸟仿宋人双勾法,赋色浓重,而白描极为传神;后得八大山人朱耷画册,更悟用笔之法。他画燕子,大写意,浓墨一笔画头,一笔画燕背,两翅各用一笔,尾羽两笔;再以淡墨画嘴、画腹;以浓墨点睛,点硃磦于颈下。其飞行的姿势极轻盈极美丽。他在《轻燕受风斜》一画中,画了六只风中燕,或正、或侧、或背面,姿态各异,那翅上仿佛有风的轻响;再配几枝叶片飘飞的竹枝,真可谓有声有色。
当代上海著名画家钱行健,曾得到江寒汀先生的指点,在画鸟上极有造诣。他能工能写,功底扎实,老画家郑重夸他的画“有着一种通俗明快的风格”。我看过他的一幅《春燕展翅》,老树绿荫中,飞着几只燕子,燕子是兼工代写的,在飞行中张嘴呢喃,身体正、斜、侧、仰,生动传神,轻灵活泼。我藏有他的《百鸟图》《钱行健画集》,时时翻阅,如身处一个极为绚丽的花鸟大世界中,乃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