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语典:民谚中的99条养生金言
34260600000037

第37章 膏梁厚味,足生大疔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的饮食也已达到了我们古时候富贵之家的水平。这种“富贵”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的剑,从一方面来讲,人体获取的营养更多了,身体素质也普遍性的有所提高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生病的几率也随着对“富贵”的享受慢慢地增加了。

史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清代浙江省吴兴县姚庄有位富商,世代经营首饰和祭服,可以说家世极其富贵豪华。这位富商惯吃膏粱美味,以至于腹肉十分肥胖。这一日,他突然催促管家拿来一竹板,他脱下裤子,让家仆打他二十竹板。后来,这件事情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如果仆人一次打得轻了,便会受到富商十分严重的惩罚和呵斥。他要求仆人每一下都必须用力重打,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痛快。这样一打就是好几年,富商也逐渐地觉得自己的身体舒服多了。他们庄附近,有几个高明的医生听到这件事后说:

“这是因为他好食辛辣发物,致使热毒郁滞经络脏腑,形成这种奇痒怪病,挨打以后,热毒渐渐消散。不然,热毒上攻,便会引起恶疮发背而导致死亡,这是一种富贵病啊!”“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所谓“膏粱”,是指精美的饮食,也代指富贵生活。具体地来说,“膏”主要是指油脂、肥肉,“粱”主要是指精米、精面,也就是精加工的细粮。

在日常饮食中,细粮品种本身的粗纤维含量就低,淀粉、蛋白质含量都较高。再经过机械精加工以后,蜕去了皮壳,磨细过筛,进一步去粗取精,剩下的就更加甘甜、黏性、不会粗砾难以下咽,口感、色泽都是上乘。五谷蜕下的皮壳为糠,曾经在大多数穷苦老百姓只能吃糠咽菜的年代,那时的膏粱也就成了一种富裕的象征。

在今天,很多家庭都已达到了“膏粱厚味”的程度。以前,每到过年才能吃上的饭而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如,黄糕里再包上馅,用油炸了吃油糕;再摆上七大盘八大碗鸡鸭鱼肉;为了刺激人的食欲味觉,还不断地大量使用辛香、麻辣、鲜咸的调料,比如味精、辣椒,花椒甚至大烟壳等;

水煮鱼、香辣蟹、麻辣小龙虾算是集大成的几道菜,在今天也见怪不怪了。

今天的人们实乃是食不厌精,已到了极致。

正所谓“物极必反,泰极否来”。结果呢?富贵病就向我们大踏步走来了。《黄帝内经》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现在对于疔字的解释存在争议,本文中意指由于膏粱厚味而引发的各种病症)。”膏粱厚味吃多了,不仅脸上会起痘痘,口舌生溃疡,身上张疔疮,咽喉动辄脓肿,就连前列腺肥大增生、小便淋漓涩痛、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也会接踵而来。

其实,说来也十分奇怪,高血压、糖尿病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是富贵病,也只有当时的财主和达官贵族才能得这些病,而在今天却发生在我们普通人的身上。这是一个奇怪而又很现实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营养学界有一句这样的话,或许适合我们每一个人:“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民以食为天。丰富多彩的食物能满足人的营养需要,还能为我们多种多样的口味爱好提供最完美的服务。但是,专家提醒:只有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才能享受美食,享受健康,享受人生。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不要过多食用膏粱厚味,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相关链接日常饮食中的常见误区

吃出营养,吃出健康,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一种健康理念。不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却很难。一个人营养的摄取其实并非只是简单地吃饭,有很多营养方面的误区需要我们加以警惕和避免。常见的饮食误区有以下几种:

1洋快餐营养又方便外国快餐在城市已经非常普通,由于看到欧美人多数又高又壮,许多人认为洋快餐非常有营养。其实,国外的人称洋快餐为“垃圾食品”。洋快餐多偏重于肉食和油炸食物。营养构成为高脂肪、高淀粉的纯热能食品,缺乏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一个105克的汉堡含有30毫克的胆固醇,而一只154克的鸡腿含有103毫克的胆固醇。此外,这些食品多以煎炸为主,脂肪、蛋白质在高温下容易形成致癌物质,摄入过多会损害人的健康。

2纯天然食品一定对人体无害经食品化学分析发现,许多纯天然食品中都含有有害物质。例如,生豆角中有溶血物质,发芽土豆中有毒素,某些鱼类中含有胺等可能导致中毒的物质,等等。如果对这些食品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危险。

3含有多种氨基酸的食品都是高级营养品氨基酸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它只是蛋白质的组成单元。食品中含有蛋白质,也自然含有氨基酸。廉价的玉米和土豆中照样含有多种氨基酸。

健康人既然具有消化蛋白质的能力,就完全可以从普通食物中获得氨基酸,也就没有必要喝什么昂贵的氨基酸营养液。

4越贵的食品越有营养很多人都觉得贵的一定好。许多没有营养的食品包括一些所谓的营养品,在食品店内却卖得最贵,从市场情况来看,贵只能代表其稀缺,不代表其一定要有营养。因此,我们应该购买应季的产品而避免在超市购买加工的食品,因为最基本的食物总是最便宜却又最有营养的。

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五畜为益,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