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艺美学
33488100000019

第19章 文艺美学世界的解释学构造(7)

在强调审美主体性的时候,我们之所以强调审美智慧的优先地位,就是为了说明,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累积性的思想过程,在人类的精神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创造力凝聚成审美的艺术,这其中,就充满着民族的思想精华与审美智慧。审美智慧问题,实质上,联系着人的全部思想的自由发展,决定着主体有选择地、有偏向性地把握审美对象,理解审美对象的精神实质与生命意蕴。没有一定的审美智慧,审美对象就外在于人的生活,并且,进入不了人的视野。审美智慧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在于:自觉自由地建构起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交互性关系。审美智慧与审美意识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审美意识,是主体关于审美活动的复杂心理呈现;审美智慧,则特指主体关于审美活动的优化意识,它排斥一切浮泛的意识活动,使审美主体直接走向审美对象,并能对审美对象获得本质直观。因此,审美智慧,总是以人类审美意识为基础,它不关心审美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古老的思想信念中,哲学源于惊讶,生于“爱智”,因为“智慧”标明了认知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灵异性。事实上,智慧不只是生存策略,它还是关于自然、社会、文化的独特领悟和合理解释,智慧的累积与智慧的明心见性,创造着人类的文明的自由信念。然而,智慧并非无障无碍,它受制于人的智能、阅历、心灵、文化水准;智慧,也是生命自我的人生经验与心智完善的反思进化过程,随着对世界的认识之深刻和文化接受的精神贯通,这种智慧,也就易于臻于极点,因此,审美智慧,在美学活动结构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对此,维科有具体而深入的论述,参见《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55—176页。也就是说,在探究美学问题时,审美智慧的复杂性,必须加以优先考虑。

在我看来,审美智慧,强调生命审美的学习性,因为人不是突然就会审美的,也不是只有某一方式的审美,显然,审美具有无限多样性。它源于个性,也源于文明性,所以,从古今中外的审美文化存在中,从经典与民间生活中学习审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审美文化遗产,就根源于智慧的累积与迸发。智慧,源于人的全部优化意识,是成熟的思维活动,它带有一定的指向性、策略性和方法性。审美智慧本身,决定了审美主体不是单一纯粹的主体性精神存在,它必然在整体思维活动中,显示出个体的独创性和差异性。审美智慧的高低,取决于审美意识的发展程度;审美智慧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也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复杂经验。康德之所以特别强调天才(Genius)的诸心意能力和“天才为艺术立法”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审美主体的智慧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创造性与本源性作用。Kant:TheCritiqueofJudgment,Chicago,1952,pp.528-531.审美智慧,体现为诸多审美价值观的自由综合,具有自觉自由的特性,并指导着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审美智慧,保证审美主体可以实践主体的审美自由与道德自觉的目标,所以,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智慧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从个体出发与从文明出发,可以看作是审美活动发生发展的双重路径,事实上,审美智慧是个体心性与民族精神的统一。个体的审美智慧是有限的,但无数个体的审美智慧就易于构成合力,这些个体的智慧,带动了群体智慧;群体智慧之间,则呈现为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即个体智慧,不是一个封闭的价值形态,而形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开放价值形态。例如,服装、建筑、绘画艺术等,只有在交流语境中,才构成互主体性关系。服装审美,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它服务于美观,表现个性;不同的个体,由于智慧不同,其服装设计和着装选择也很不相同,千姿百态、仪态万方,但是,个体的智慧又多少呈现出一定的平均值,所以,这种着装的标准美感形态,慢慢就形成了民族的审美智慧。建筑也是如此,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显示的是个体差别;现代社会对石料、结构、颜色、外在构造和内部设施的审美要求,又多少形成基本的形式美感认识与建筑功能认识。绘画的个体差别很大,但从绘画类型来看,无论是用笔,还是着色,都存在历史渊源,这就表现出个体优势与民族优势的统一性。审美智慧,通常在个体与社会,文化与文明之间进行调节,导致审美活动的创造性质变,所以,审美主体的智慧性,就在于能够综合人类已有的全部审美经验而形成创造性发明。

就意向性作用来看,审美智慧是存在意识与自由意识的统一,相对于人的生命本源性审美活动而言,审美智慧直接来源于存在意识。生存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本源意识,这是人类生存所不可改变的基本事实,人只有顺天应人,生命才能欢畅。生存意识受制于自然规律,这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在自然生命中,时刻呈现出美丽的德性与光辉,人的审美,就应效法自然的光辉和生生不息的审美德性。艺术中的“比德”,诗歌中的“言志”,皆源于生命意识的自然德性存在,因而,审美智慧是高度自觉的生存意识。正因为人具有高度自觉的生存意识,他必然具有自由意识,所以,人总是用自己的智慧来装饰生活,改变生活。这种自由意识,显示出人所独有的匠心,例如,当代人对居室、对生存环境的布置,正出于这样的自由意识,人利用自然改变人的生存状况,就出于自然的生命智慧。在中国文化中,这种审美智慧高度发达,例如,气论和道论、意象论和体验论等等。可以看到,古老的审美智慧,有许多相通之处,甚至超越了民族文化的局限。例如,周易中的审美智慧与毕达哥拉斯的美感理论,倾向于认为审美源于宇宙的和谐,即把自然的伟大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理想自由地综合在一起,形成生命与美感的自由感通,达成精神生活的自由和谐,这就是智慧的象征。刘纲纪:《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91—94页。存在意识是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过程和感知过程的结果,是本源的直观的意识,它源于人的具体的生命感觉,是人类智慧形成的直接基础。如果只有存在意识,而缺乏自由意识,那么,人就不成其为完整的人,人的自由意识,正是对存在意识的超越,人因为具有自由意识,才使审美智慧高度发达。审美主体的和合性,能够充分地使人领悟到存在的本真意义和生命的真正价值。

在多学科认知与多学科交叉意义上说,审美智慧,就是人类精神科学之间的秘响旁通,所以,审美智慧绝不是单一思想的直接呈现。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可以发现,人类有多少智慧,相应地也就建立了多少科学思想形态。智慧源于感性认识,而成于理性认识,人类的精神科学之形成,正是人类智慧发达的结果。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与美学之间,已经形成了多元文化思想关系,正是由于不同的精神科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指向性,因而,也就对审美科学具有特殊的启示性。例如,哲学对本源问题的思索,宗教对人与神、神与人关系的探讨,社会学对人与人之关系的美学分析和社会矛盾的分析,心理学对人的内在理性的科学判断和精神分析,都足以影响到人的审美智慧的形成与思想提升。这样,人就不是站在单纯的审美立场上,而是站在哲学、文化、宗教、心理、历史等多维立场上来反思人的审美活动,于是,人文精神科学之间便形成内在沟通。这使人内在地领悟到世界文化的秘密,对人的精神本质也就有了全面的判断,从而为实现人的目的,理解自然的目的,奠定了美学思想的牢固基础,因而,审美智慧是人类开启自然、社会、文化之秘密的钥匙。审美智慧,全面地和谐地调节了人类精神科学之间的平衡,这种调节本身,建构了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结构,使美学活动的内在展开有了一个根据。审美主体的和合性,在于把这多种智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共同的创造力。

因此,从审美解释意义上说,审美智慧是开创新的美学方法论的契机。从近现代美学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新的美学学科的建立,其方法论并不是立足于美学本身,美学方法往往是其他学科方法的必然延伸和科学建构。从根本意义上说,美学最本源的方法,是艺术史方法和诗思综合方法,前一方法重视历史的客观描述方法,后一方法则重视诗性思想的自由呈现。由于审美智慧的参与,人们打开了审美领域探究的多重大门,这种吸收、转借和构建,正是审美智慧创造的产物。从西方现代美学发展的路向来看,现象学美学方法,出自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精神分析的美学方法,出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解释学的方法,出自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哲学;语言分析的方法,出自维特根斯坦开创的语言哲学;社会学的方法,出自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分析理论。这就是说,美学的建构方法,往往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这种美学建构,正是审美智慧的表现。美学方法的独特性,往往决定不同的美学建构。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三大派美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美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分析与解释学美学,都是审美主体的和合性思想智慧高度发达的产物,这进一步证明审美科学与其他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许多人曾尝试以传统的文化学方法建构美学,也有人试图以价值论的社会学方法建构美学,自然,运用不同的美学方法,就会建构出不同的美学。我所展望的美学,在方法论上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未来美学必然体现出这种综合性的审美智慧,这就形成了“开放性的美学精神结构”。

基于审美本体论意义上说,审美智慧是对天道和人道的诗意领悟。也可以说,文艺美学的审美之思,必须与人文价值的最高准则相联系,或者说,审美之思关涉存在的本质之思,也是文学艺术的超验价值之思,故而,道、梵(Brahman)、逻各斯(Logos)这三个相关范畴,不仅在三大文明形态中的哲学领域,而且,在其艺术文明领域,皆处于最高地位,艺术与审美,最后与哲学相通为一。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说,审美智慧是对天道和人道的领悟;这种领悟本身,是照亮心灵秘密王国的一束强光,它使人洞悉人类神秘世界,洞悉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这种领悟是智慧,而这种智慧本身,必然决定着人的行动和生命实践方向。审美智慧使文明自身重新确立人的终极目的,尽管审美智慧并非关涉实际的生存利益,但是,由于审美智慧展示了生存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可能性,所以,它直接开启了人类生活的幸福大门。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庄子的思想之所以被视作绝妙的美学,就因为他提供了反异化而追求本然自由的审美智慧。寻求审美主体的和合性智慧表达,没有高度的审美智慧的自由综合,是无法创造出奇特的审美境界的。作为人类的诗性智慧,审美智慧是主体的自由想像与理性反思活动的内在和谐,它是审美发生、审美活动的根本性动力。应该承认,审美智慧之间存在着差异,正因为审美智慧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因而,审美活动本身也不可能是平行的。只有具备高度的审美智慧,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才有保证;或者说,只有具备高度的审美智慧,才能真正实现审美的目的。现代生活的危机,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评判审美智慧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在审美智慧的视野中,我们必须重建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审美个性与审美共性的关系,审美精神与审美结构的关系,审美活动与审美本质的关系,审美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到审美智慧的复杂性,才会将审美主体性原则看作是这种审美智慧表达的根本。人类生命的主体性原则,在审美智慧的自由表现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呈现,事实上,审美智慧的文化累积,使人类能够永远行走在自由与美的道路上。基于此,从审美活动出发,根据生命的主体性原则,在审美体验、审美创造、审美目的和审美智慧的四维文化视野中,我们就可以把握审美活动的完整心理活动过程。

文艺活动与自由意志的审美呈现

2.3.1.文艺活动与主体性自由意志的艺术对象化

文学艺术,在生命自由感受与创造过程中,有其内在的审美转换机制;在文艺实践活动中,每个艺术环节实际上是彼此关联的。先将文艺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现象学的描述,然后,对每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清晰的分析,这样,文艺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就会得到深刻的呈现。文艺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从心理发生学意义上来说,是由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想像、审美创造、审美形象、审美接受和审美存在这样几个环节组成的;就创作本体而言,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艺术想像、艺术体验、艺术形象、艺术接受、艺术存在,构成了文艺思想自身的逻辑序列。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文学艺术语言与文学艺术形式,构成了文艺实践活动的本体,一切皆围绕它们而展开,内部形象与内部语言,内在意志与主观心理,皆通过语言和形式获得表现,与此同时,创作者的独特精神与思想意图,皆通过外部语言和艺术形式获得充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