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33241400000067

第67章 釉面成分堪称绝

五代柴窑之所以被累世捧得高高,除了耳熟能详的十二字铭,重要一点在于其釉色成分的特殊。“珍宝入瓷”工艺最早就起始于后周,据清《南窑笔记》记载:“柴窑,周武德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后,北宋汝瓷的光泽,即源于“内有玛瑙为釉”的历史记载;到了明代初期,云南保山烧制出晶莹剔透的“永子”来,盛传宣德一朝烧制祭红器、红鱼靶等,皆系以西洋红宝石末研入釉料;直至清代,“珍宝入瓷”工艺东渐日本,形成为世人注目的“七宝烧”来,则属于后话。

程村《柴窑考证》记云:“滋润细媚,色异制精,为古来诸窑之冠,非后人所能伪为。”直白说来,是讲后世若要仿制出后周柴窑,是不大有可能的。究其因,原料配方的特殊性就是一大障碍。试想,且不论需要弄清楚当年有哪些入釉的成分,即使知道,诸金石比例几何也同样显得重要。笔者放胆预言:除非是国家意志主导下的政府行为,汇集各地能工巧匠,不惜工本和时间代价,方能有所成就外,舍此,恐怕难以烧制出像模像样的大周柴器来。

试问一句:宋元明清,加上民国,延至今日,谁真的见到过后周柴器仿制品?有民国时期的程村居士,曾言后周柴窑“非后人所能伪为”,必是经过长期鉴藏考证后,才讲出来这一番实诚话。

有藏兄欲以古瓷的“返铅”现象说事,殊不知部分唐三彩器物表面釉中含有高达25%左右的铅成分,时间长了,条件成熟时铅分子会跑出釉面来,形成人们常说的“银斑”,通常蓝色釉面的返铅现象突出,颜色也自然。但如果不分析其成分构成,习惯以返铅以及蛤蜊光现象作为研判古瓷器的惟一依据,则会见木不见林,君不闻元孔雀蓝釉、明霁蓝釉也多未见有返铅现象等,即是明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