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32759200000068

第68章 1,不跟愚鲁的人讲道理

“法家语录” 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 ——《韩非子》

“译文” 愚鲁的人很难被说服,所以君子进言也是很困难的。

“说古论今” 《难言》中有曰: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 意思是,即使是圣贤也难以逃脱杀身之祸、避开屈辱之事,为什么呢?因为愚鲁之人很难被说服,所以君子进言也是很困难的。 在韩非看来,明智的人对于愚笨的人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因为愚笨的人不会理解明智的人所说的道理,反而会固执己见,并且对于明智的人产生怨恨。如果君主昏聩,臣下贤明,那么臣下的进言就会被君主拒绝,或者被小人所阻挡。因为君主昏聩,臣子中就必定有利用君主的昏暗聩行不义之举的,君子所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会遭祸,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明哲保身,不跟愚鲁的人讲道理。 战国政治家范睢早年家境贫寒,他最初想为魏国效力,因无法得见魏王,就投入大夫须贾门下。后来魏昭王命须贾出使齐国,范睢一同前往。齐王见到范睢之后见识到他的才能,对他非常赏识和器重,想要将其留在齐国,但却被范睢谢绝了。结果须贾回到魏国后却向相国魏齐诬告范睢受贿,还出卖国家机密。魏齐不由分说,将范睢毒打并抛到茅厕之中。范睢装死,之后因好友郑安平的帮助才逃离魏国,到了秦国。 范睢到秦国后,秦王亲自到大厅迎接,并虚心向其请教治国之道,使范睢有了施展抱负才能的机遇和舞台,最终成为秦国历史上智谋深远、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事实上,魏王只听信大夫须贾的一面之词,就对范睢加以迫害,使自己显得很愚蠢,而秦王则是主动听取范睢的意见,他很懂得利用能人的智慧来实现宏大的愿望,才会使自己变得圣明。 言明利害是关键,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摸清对方的秉性,因材施教,才能保证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使沟通顺畅。 因此,领导人在对待愚鲁的下属时,一定要摸清下属的秉性,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手段,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牛不吃草强按头”。否则愚鲁的下属很可能因不能理解领导者的政令而产生逆反心理。

“用人之道”

正如对牛弹琴,不但不被欣赏,反而会被牛踢着。所以游说的时候应该看清对象,与下里巴人说话时不谈阳春白雪,这样交流的目的达到了,还能互相欣赏,说不定还能找到如高山流水般的知己。如果仍要给下里巴人说阳春白雪,那就是自讨苦吃,甚至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 因此,对企业来说,有一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沟通。而对企业的领导者来说,摸透下属的秉性,则十分重要。摸透下属的秉性,必须对下属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下属的情况知道得越多,越能理解他们的观点和存在的问题,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以理服人。 而当面对愚鲁的下属,领导者贸然的讲道理给他听,因为他根本不会理解领导者所说的道理,沟通根本就没办法进行,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领导者最好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处理这种情况:

(1)直接告诉愚鲁的人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跟他们讲道理。 愚鲁的人听不懂也听不进去领导者所讲的道理,那么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当遇到既紧急又重要的工作请示时,就明确直接的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更为适合,否则可能会误事。对于这样的下属来说,因为可以马上得到答案和指令,所以很满意,同时,领导者也可以通过这样在愚鲁的下属中建立自己的威信。

(2)愚鲁的人正在气头上的时候,不要跟他们顶着干,等他们气消了,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气头上时,愚鲁的人最容易固执己,听不进去领导者的任何建议和道理。面对这种情况,领导者如果处理欠妥,很容易把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搞僵,甚至激化矛盾,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所以,领导者应该讲究一点策略,对待愚鲁的下属要善于先冷静、客观的分析一下下属的心态,然后避其锋芒,减缓下属的狂躁情绪,使之逐渐平息怨气,为其接受自己的教育和安排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当下属气消了后,抓住最佳时机,使之转变认识,提高觉悟,这时就很容易驾驭他们,并且能进一步赢得他们的信任。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总之,面对愚鲁的下属这把锁,开启的钥匙就在领导者自己手中。只要领导者在冷静观察、泰然处之中认真分析、巧妙对待,就一定能驾驭各种各样的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