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32759200000051

第51章 7,严防部下吞噬自己的权力

“法家语录” 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韩非子》

“译文” 作为臣下,对君主心意的窥探是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的,一旦君主怠慢倔傲而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弑君夺位的灾祸。

“说古论今” 在古代政治秩序里,臣下凯舰君主之位的野心是与生俱来的,并且永远不会消失。臣下之所以能够听命于君主,就是因为受到其权势的管制,一旦君主出于某种原因降低了控制能力,或在言行之中露出破绽,就会使心怀不轨的臣下趁虚而入,从君主身上刮取利益,更有甚者,会做出弑君篡位的举动。 因此,对领导人来说,对下属始终要有所防范,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否则,一旦自己苦心经营的权位不保,乃至被取而代之,就太不值得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人提防下属侵害自己的权力,是一种政治本能。 早年,汉高帝刘邦任命阳夏侯陈稀为相国,监管赵、代二地的边境部队。陈稀拜访淮阴侯韩信,向他辞行。那时候,韩信对刘邦产生了不满,于是拉拢陈稀,意图谋反。

后来,陈稀果然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军队讨伐。而韩信假称生病,不跟

从刘邦攻击陈稀,暗地里却派人到陈稀那里,与他串通谋划,并准备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一个手下出于私愤告密,韩信被萧何、吕后联手用计绞杀,并得到了诛三族的惩罚。 韩信为刘邦南征北战,汉朝能够得到天下,多半倒是靠了他的功劳。说韩信造反,其实是由于爵位被削,心里不平,所以才沦落到造反的地步。 有人说,韩信死得冤枉,刘邦绞杀功臣,太卑鄙了。不过,站在刘邦的立场来看,这样做并不过分。 当初,刘邦与项羽在荥阳相持,韩信消灭齐国,不回来报告刘邦,却自己在齐地称王;后来刘邦在固陵追击项羽,韩信与刘邦约好一起进攻,结果韩信不来。在那个时候,刘邦心里已经有了诛杀韩信的念头,只是力量还不够而已。刘邦为了维护统治地位,防止部下吞噬自己的权力而诛杀韩信,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 在一个组织中,权力是将帅整合团队力量的手段和工具,掌握了它,领导人就可以如虎添翼,在管理中应变自如;反之,失去权力,就像蛟龙脱离了江河,任何伟大商业计划都无从谈起。刘邦灭掉韩信,有着正常的政治逻辑。 对现代领导人来说,既然身在其位,就要维护好手中的权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精神必须有。 在企业内部,如果领导人不能掌握人事权、决策权等核心部门,往往会使组织内部陷入严重的争斗,给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事必躬亲、大小权力一把抓,不是有效的管理之道;授权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领导人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不能把核心权借给别人,必须牢牢把主导权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中。

“用人之道” 关于权力对领导人的重要性,一代名相诸葛亮做了深刻的剖析。他在自己的兵法中这样说,“权力”尽管充满了权谋、斗争等,但是它对领导人来说是必要的;将帅掌握了兵权,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大有作为。

有一次,曹操派人建造了一座花园,完工后亲自去察看。工匠等待曹操的意见,但是他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大家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就问杨修。杨修解释说,“门”里面添一个“活”字就成了“阔”字,这分明是嫌门太大了。于是,工匠们马上进行改造,果然赢得了曹操的赞许。 后来,曹操带领兵马和刘备在汉中交战,一时间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这天晚上,曹操正在喝鸡汤,看到碗里鸡肋,发出一阵感叹。这时夏侯谆进来请示夜间的军号,曹操就随口说:“鸡肋”。夏侯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请教杨修。杨修连忙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现在我们进不能胜,退又会遭到他人耻笑,所以不如早点回去,魏王是想班师回朝啊。” 夏侯谆听了,满意地点头,一时间大家都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曹操看到这种情形十分吃惊,当他听说这是杨修的主意时勃然大怒,于是下令把杨修斩首。 杨修固然有才华,但是他身为下级,在领导面前一再显露自己的才能,甚至越权决策,扰乱军心,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站在曹操的立场来看,剿灭挑战自己权威、煽动军心的杨修,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了。 对领导人来说,权力就是自己存在的价值。领导人只有控制住核心权力,才能带领团队在具有决定性的竞争中赢得胜利,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人的权力,代替上级越权决策,在任何组织里都是不被允许的。现实世界中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些喧宾夺主、违反规则的人,是注定要接受惩罚的。概括起来,这里面存在的情况主要包括:

◎角色越位:在宴会等场合,下属过于招摇,没有突出领导。 ◎表态越位:回答某一问题时,下属超越自己的身份乱表态。 ◎决策越位:下属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必需由领导决策的工作。 ◎场合越位:有些场合,领导不希望下属在场,结果下属出现了。 ◎语气越位:下属忽视领导的角色,随便说话,没有上下级的概念。 ◎工作越位:违背分工原则,下属做了一些本应由领导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