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32759200000044

第44章 12,以明知故问考察员工的忠诚度

“法家语录”

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 ——《韩非子》

“译文” 佯作不知而询问,就会明白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熟知一件事情,就可以明白其他隐晦的事情。

“说古论今” 面试招聘的时候,主考官会提出种种问题请面试人回答;其中,主考官往往知晓各种答案或明确自己希望得到的回答,所以是一种“明知故问”的考察。事实上,这种考察方式不仅可以用在招聘时,也可以贯彻到日常对员工忠诚度的测试。 有一天,朝昭侯故意把一片剪下的指甲握在手中而假装遗失,然后严厉地命令:“剪下的指甲如果丢失是不吉利的征兆,无论如何也要给我找到!” 身边的近侍顿时乱作一团,纷纷四处搜寻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查找了几遍始终一无所获。朝昭侯站在一旁催促道:“绝对不能丢失,你们一定要给我找到,否则就要接受处罚!” 大家正在犯愁的时候,一名近侍悄悄地把自己的指甲剪下来,然后惊喜地喊起来:“找到了,我找到了,在这儿!”韩昭侯立刻断定这名近侍是一个喜欢说谎的人,马上把他辞退了。 以“明知故问”的方式考察下属的忠诚度,这是《韩非子》倡导的“挟知而问”原则:“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意思是,佯作不知而询问,就会明白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熟知一件事情,就可以明白其他隐晦的事情。 随着现代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员工外出从事各种业务活动的机会大幅增加,这为领导人如何有效统帅部属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员工远在千里之外,你如何知晓他的行踪呢?对方是否在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这时,领导人可以借助各种手段以“明知故问”的方式考察员工的忠诚度,进而实现有效的控制。 比如,可以让员工用当地的长途电话给自己打电话,通过“来电显示”判断对方所言是否属实。在这里,“明知”的是员工在某个地方办公,但是不确定是否属实,所以“故问”来加以验证。因此,“挟知而问”不仅是对员工忠诚度的考察,更是对员工统御的有效手段。 三国时期,曹操争雄天下;尽管当时刘备没有自己的势力,但是仍然不能让曹操放心。为此,曹操宴请刘备参加酒会,这就是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交谈。曹操问刘备:“你认为当今天下的英雄是谁呢?”刘备列举出了当时的各路诸侯,比如刘表、袁绍、袁述等人;但是曹操连连摇头,忽然说:“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两个人!” 刘备正处在曹操控制之下,竭力收敛自己的锋芒,以饮酒种菜消磨时光;今天听了曹操的话不禁惊慌失措,吓得手中的筷子也掉落在地下。恰巧一阵雷声传来,刘备急忙遮掩,曹操只以为是雷声所致,并不放在心上。 曹操问刘备对“天下英雄”的看法,并将自己和对方列为天下英雄的行列,是在故意考察对方的野心、志气。但是颇有心机的刘备瞒过了对方,得以明哲保身。

“用人之道”

“挟知而问”,是指拿自己已知的事情去询问臣下,考察臣下是否忠诚,但其运用的具体方式却五花八门。 在纷繁复杂的企业管理事务过程中,领导人不可能事无巨细地一一加以辨析;但是可以通过“挟知而问”的方式时时考察员工的忠诚度,用已经知道的情况询问员工,可以通过局部的考察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对自己获得的信息准确性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可以从全局的高度把握企业整体发展状况。 在现代商业管理教育中,对人才的考察已经被列为一项重要的课程。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就最早设立了“观人学”,并把它定为优秀学生的必修课程。 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文化可以发现,“观人学”从始至终都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文王识才法、庄子识才法、诸葛亮识才法、刘邵选才法、刘向选才法、曾国藩选才法等考察人才的方法,令人眼花缭乱。 对今天的企业领导人来说,从古代经验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把握“挟知而问”等识人原则对我们出色完成领导与管理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挟知而问”是一种由点到面的管理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核实员工的忠诚性,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效果。这种传统管理思想的价值在今天看来丝毫没有减弱。 在纷繁复杂的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人不可能事无巨细地一一加以辨析;但是考察员工的忠诚度,是不可抛弃的一个重要原则。比如,用已经知道的情况询问员工,可以通过局部的考察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对自己获得的信息准确性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可以从全局的高度把握企业整体发展状况。 确定对方是忠诚可靠的,再看他的能力,进而决定录用与否,这样识人、用人才能保证组织利益不受损。否则,把缺乏忠诚度的人带进组织,俨然是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到头来会引起不必要的巨大损失。

历史上,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出了重法、重势和重术的管理思想,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则倡导将三者紧密结合。具体来说,法就是指健全的法制,势就是君主的权势(军政大权),术就是驾御人才、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韩非子“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法、术、势相结合,管理者处在领导的位置就不容易被蒙蔽,而下级也不会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而作乱,从而牢牢把握住组织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