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32759200000036

第36章 4,“正话反说”是试探人的良策

“法家语录”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奸情得。 ——《韩非子》

“译文” 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那么就很容易探知臣下不轨的隐情了。

“说古论今” 晋平公射鴳雀,没有射死,叫小内侍襄去扑捉,结果没有捉到。晋平公大怒,把襄关押起来,还扬言杀了他。 叔向听说了这件事情,就连夜进宫去见晋平公。听完了晋平公的倾诉,叔向说:“大王一定要把他杀掉,做得太对了。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树林射猎兕牛,一箭就射死了,用它的皮做成一副大铠甲,因为才艺出众被封为晋君。现在您继承我们先君唐叔当国君,射只小麻雀还射不死,捕捉又没捉到,这是在宣扬我们国君的耻辱啊!请您务必赶快杀了他,免得人们把这件事传出去去。” 听到这里,晋平公意识到是自己无能,没有射到鸟,与这个内侍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他也明白了,叔向是在劝自己别做出过火的事情。于是,晋平公命人立即把小内侍襄放了。 叔向正话反说,用晋平公的先祖唐叔勇射兕牛而封晋君的故事,巧妙地对比出晋平公射雀不死还要杀人的无能,使平公平公悟出了大道理,最后幡然改过。 许多时候,下属出于各种目的,会迎合上司,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领导人在与下属交流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透露真实的用意,这样才容易探测到下属的本来面目。其中,“正话反说”、“正事反做”是屡试不爽的良策。 卫嗣君命人装扮成外地人进关到集市中去,结果遭到管理集市官吏的刁难。那人于是向官吏行贿,送给官吏很多财物,官吏才放过他。 事后,卫嗣君对那个官吏说:“某个时候有个外地人到你管理的集市上去,那人送给你很多财物,你因此将那人放走了。” 官吏听了非常惊慌,连忙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并主动接受了惩罚。卫嗣君没有对这个管理大加责斥,而是若无其事地说出事实真相,是在用一种平和的表达自己的愤怒。官吏当然明白其中的厉害,所以立刻认罪了。

在一个组织里,上下级的关系总是十分微妙的,每个人都会保留一些自己的

真实想法。对此,韩非子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君主对付臣子的方法:以正话反说试探人心,明辨是非。 既然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欺瞒、利用,所以领导人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下属的行为,会与实际情况相反。这个时候,领导人就可以通过正话反说、正事反做的方法加以试探,从而得知下属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古往今来,机变的权谋者都是运用这种管理手段达到明辨忠奸目的的。

“用人之道” 刘晔是魏王曹睿的侍中,言谈举止都迎合曹睿,得到了重用。有一次,一位幕僚对曹睿说:“刘晔表面看来对您好,但讲话往往不是发自内心,他只是善于窥探陛下的心意,故意迎合罢了。” 曹睿不相信,说:“是你顾虑太多了吧。我和他相处这么长的时间,早就对他了如指掌了,怎么会看错呢!” 那个人继续说:“陛下如果不相信,可以用与心意相反的意见问他,他的回答如果和陛下说法相反,那刘晔的心意就与陛下相合。如果每次问话结果都有一样,他是怎样的人,应该就再清楚不过了。” 曹睿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依照这一方法去试,果然测出了真相——在许多事情上,刘晔确实在说谎。 在上面的故事中,曹睿听从建议,通过“以假测假”发现了下属爱撒谎,认清了对方的真面目。这是一种高明的领导手腕。 在职场上、机关里,任何领导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但这种忠诚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真诚,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如何看透真伪、识破假象,这往往是一道难题。在此,领导人不妨“正话反说”,去试探人心,深入了解一个人。 或许有人会说,唐太宗对下属推心置腹,这种方法才可取。不过,现实世界的复杂,以及利益纠葛的存在,要求领导人必须掌握多种识人术,在以诚待人的同时,不妨掌握一些试探人心的方法,在不动声色之间窥测到真相,更好地扮演好领导的角色,而不是任由他人欺瞒,甚至是欺侮。

(1)“正话反说”要不动声色 作为一种统御术,领导人“正话反说”的时候,一定要沉住气,像演员一样若无其事地与下属沟通,及时窥测到了真相也要淡定,避免大发雷霆,不意气用事。要知道,掌握了真实的情况就是最大的收获。

(2)识别出真相后要进行相应的惩罚 通过“正话反说”,查明了真相,领导人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处置这些说谎的人。有的人给组织带来了巨大损失,要严惩不贷;有的人习惯性说谎,维护自己的私利,对他要给予警示。总之,对撒谎的人进行惩戒,才能让他们有所收敛,杜绝对上司的欺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