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32759200000027

第27章 3,惩罚是为了修正下属的行为

“法家语录” 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 ——《韩非子》

“译文” 不使用刑罚之术而只凭借个人的力量治理国家,即使是尧那样的圣人也不能治理好;不使用辅助工具而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度量,即使是奚仲那样的巧匠也做不好一个车轮;不使用标尺来比较长短,即使是王尔那样的能工也很难测准。如果君主能够以刑罚之术为本,普通工匠懂得使用辅助工具,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说古论今” 韩非子认为,严刑峻法是君主治理国家所凭借的根本手段,这就好比工匠使用辅助工具一样。一个工匠的技艺再高超,他的主观判断都或多或少有些偏差,而规矩、标尺等辅助工具的标准是固定的,依靠它们来测量、判断,才能够得到最为精确的结果,同时,工匠使用这些工具要比自己进行主观判断容易得多,如此一举两得之法,也正是君主治理国家所需要的。 领导人管制下属,需要修正他们的行为,让大家清楚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此,必须对违规的人给予坚决的处罚。人们在趋利避害本性影响下,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去触碰违规的事情。这样一来,治理下属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国故事里,有一个著名的片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当时,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马谡被封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

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结果,魏军纵火烧山,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于是,诸葛亮不得不实施惩罚,而代价就是斩首马谡。诸葛亮这么做,意在彰显法令严明的态度,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言行,绝对不能违法乱纪,破坏大局。 并且,诸葛亮认为,马谡丢失街亭,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上书给刘禅,请求自贬丞相之职。各位将帅疑惑不解,认为胜败是兵家常事;诸葛亮解释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严格遵守法纪;如果领导犯错而有法不依,怎么能够让众人服气呢?显然,这是敲打部下的又一个利器。 在众多领导方法中,有一个公认的手段,就是“抓典型”。通过树立典型,人们可以对身边的事情有清醒的认识,从而使个人身心得到震撼。惩罚违规的人,对没有犯错的人给予警示,就属于“抓典型”这种统御之道。 因此,在惩罚下属的时候,领导人不能只盯着犯错的人,更要注意把这种惩罚的威慑作用发挥出来,让那些没有违规的人受到教育。由此,惩罚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用人之道” 领导人单凭自己的力量管理团队,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考查、去评判,执行起来不现实。这时候,就必须依靠一套严整的刑罚之术来治理。为此,领导人要确定惩罚的标准,让人们通过惩戒,修正自己的行为,或者从中得到警示。于是,管理秩序就建立起来了。 在此,领导人必须明确一点,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规章制度都是其运转的基本依据。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制度作为保障,一个集体就会自我毁灭。因此,能否制定出一套严谨、合理的规章制度,成为判断一个人有无领导才能的重要尺度。 当然,惩罚不是最终目的。领导人不能以罚代管,惩罚只是管理的一个环节,而且带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应慎用惩罚。具体来说,是否该罚,罚到什么程度合适,都不能由管理者主观决定,而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即落实到文字的法律、法规。 为了使下属认识到规章制度不可侵犯,为了促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领导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广泛的宣传。 许多领导都想当然地认为,“这些规定谁都知道”。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新来的下属,甚至一些老员工,直到违反了某项规章制度才知道有那么一条规定。 (2)完成周密的调查了解。 在处罚员工之前,你必须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雇员这样做的真正动因,要做到惩罚使人心服口服。 (4)可以私下给予处分。 如果公开进行惩治,那受处分的雇员会因当众批评而产生怨恨,形势就可能恶化而起破坏作用。私下处理的规则也有例外,即雇员在其他人面前公开与你作对。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当众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否则就有失去控制的风险。

(5)坚持一视同仁。 制定出的规章制度是让大家共同遵守的,当然并非每个违规行为都受到同样的处罚。一视同仁的原则是指在同样条件和同样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同一种惩罚,不能因人而异,搞特殊化。 (6)惩罚要坚决公正。 坚决不是指粗暴或仗势欺人或仗权压人,不是指滥施压力保全自己的地位。要对雇员解释清楚公司为什么要制定这条规章制度,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个纪律处分,以及你希望这个处分产生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