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法家12大管人绝学
32759200000016

第16章 1,别被人觉察你的权术

“法家语录”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韩非子》

“译文” 国家的科条法令是编理成文,放置在政府机关之中,进而向百姓公布的。而“术”应该藏在内心之中,用以应对各种情况并暗中控制臣下。所以,法一定要让人们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察觉。

“说古论今” 在韩非子的政治理论中,“法”与“术”互为表里。“法”是法令的明文规定,目的是使民众牢记并且严格遵守,所以务必显现于外;“术”是法令制定者的行事原则,是“法”产生的基础,所以应该秘而不现,暗中施行,令人无法察觉。 因此,在统御下属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颁布法令,让大家遵守;二是运用权术,别让人知晓。对于后者,领导人需要心知肚明,在管理工作中只做不说,否则让别人了解了你的意图,就会乱了布局。 权术的运用,或者说权谋的使用,最经典的案例来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很快就陷入了衰落。到了秦朝末年,政治腐败,各地群雄并起。当时的汉王刘邦首先率军进入关中,并攻占了咸阳。势力最为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于是有了著名的鸿门宴,刘邦险些丧命于此。 后来,刘邦被迫退守汉中,在撤退时为了麻痹项羽,他命令士兵把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从而向外表明自己不再返回关中。事实上,刘邦征服天下的野心一直没有消亡过,他发誓要击败项羽,问鼎天下。 公元前206年,日益强大的刘邦派大将韩信东征,开疆扩土。在出征前,韩信派人修复早先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而关中的守军听到这个消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此,于是密切注视着栈道修复的进展。为了避免万无一失,关中甚至派主力部队在沿线的各个关口严加防范。 “明修栈道”这一行动策略果然奏效,敌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另一方面,韩信则派大军绕道陈仓,发动突然袭击。敌人措手不及,许多关键城池丢失,这些作战成果有力地壮大了刘邦的实力,并为他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在隐蔽作战意图,所以他欺骗了敌手,掌握了主动权,最后夺取了胜利。在用人的时候,领导人不仅要明示法令,也要清楚用人的目的、底线,并做好这次用人失败后的准备。未雨绸缪,才能进退自如,让下属在你的掌控中。

“用人之道” 对于管理者而言,所建立的规章必须明晰。只有明晰,才能保证其顺利推行,才能够保证整体的正常运作,才能确立管理者的权威。 但是,管理者自身的行事原则和意图,却需要保证不为被管理者所掌控。因为一旦为其所掌控,那么如果管理者有所疏忽,被管理者就有机会脱离管制,甚至暗中做出违反规则的事,而这些事对于管理者而言是很难察知并控制的。 为此,管理者在用人过程中,一定要表现出维护大局、待人宽厚的一面,引导大家往好的一面发展,而你则在不知不觉间洞察一切,掌握了事态发展的方向。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在他的领导生涯中,处处透着宽厚之风。比如,

刘备曾先后两次投奔曹操,虽然都不过是“勉从虎穴暂栖身”的权宜之计,曹操也并非没有看出这一点,但他却能自始至终给予厚待,可以说是恩礼有加。其谋士不只一次劝曹操翦除刘备,以绝后患,都被曹操拒绝了。 还有,虎将关羽被曹操捉住后,曹操同样礼之甚厚。得知关羽肯定要离开自己的消息后,仍然厚加赏赐。关羽逃走,诸将要求前去追击,曹操也没有同意。之所以这样做,曹操的目的就是树立起诚信宽厚的形象,以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理解和赞许,以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在领导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对今天的领导人来说,也要树立自己大度、公正、廉洁的形象,说话办事让人受用。场面上的事情过得去,大家就会认同、遵从你,而你再采取其他策略达成自己的目标,对下属或委以重任,或推拉打压,就都水到渠成了。一暗一明,彰显的就是管人过程中的权术谋略。

(1)说公道话,掌握舆论制高点 所谓领导人,其实就是一个团队的当家人。任何时候,领导人都要说公道话,办公道事,成为大家的主心骨。掌握了舆论的制高点,大家就会以你为标杆,听从你的意见,接受你的观点。这时候,你有什么谋划,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推进了。

(2)多做少说,不让人抓住话柄 话要说,但是不能什么话都说,更不能乱说。这是领导人需要谨记的一点。许多时候,领导人只要去做就行了,而不需把心思说出来。所谓言多必失,一旦透露出内心的隐秘,而与大家公认的价值标准相左,你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从而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