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心养性养生
31904500000052

第52章 丰富的《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理论

饮食养生极具现实意义

在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中,饮食调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饮食调养的指导原则同样是阴阳平衡理论。在古代养生家看来,各种食物和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如果食物的性味配合得当,则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对健康有益;反之,若性味配合失宜,则会打破机体的平衡态,从而损害健康。具体来说,物性温热的食物易伤阴津,物性寒凉的食物易伤阳气。除了食物的四性分别具有阴阳属性之外,食物的五味也同样可以归人阴阳范畴,即所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正因为如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人们的饮食只有做到谨和五味、平衡阴阳,才可能有益于健康。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有法,长有天命。”

(一)食物的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指药物和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它反映药物和食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和食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此外,还有一种平性,因其偏温偏凉不明显,所以在药理上就没有单独把它归为一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食物属性的划分与药物基本相同,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一般来说,寒凉食物,如苦瓜、西瓜、雪梨、柚子、橄榄、菠萝、李子、甘蔗、枇杷等水果类,大麦、小麦、荞麦、小米、绿豆等粮食类,海带、紫菜、蘑菇、竹笋、刀豆、莲藕、苋菜、白菜、白萝卜、菠菜、芹菜等蔬菜类,兔肉、鲤鱼、鳗鱼、甲鱼等鱼肉类,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和补阴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证和养阴生津。

温热食物,如羊肉、狗肉、牛肉、鸡肉、麻雀肉、鹿肉、鲫鱼、海虾、鳝鱼、牛鞭、鹿鞭等鱼肉类,韭菜、胡萝卜、芥菜、芫荽、大蒜、生姜、葱、薤白、南瓜等蔬菜类,以及荔枝、红枣、酒曲、饴糖、蜂蜜、莲子、胡桃、栗子、黑枣、糯米、红糖等,多具有温阳散寒和补气的作用,可以用来补益阳气,治疗寒证。

平性食物,有猪肉、牛肚、鸭肉、鹅肉、银鱼、黄花鱼等鱼肉类,莲子、白果、杏、无花果、荸荠、桃、杨梅、石榴等果实类,木耳、银耳、香菇、茼蒿菜等蔬菜类,赤小豆、黑豆、花生、番薯、芋头、马铃薯、玉米等粮食类,以及燕窝、白糖、山药等,对热证或寒证都可配用,也可施用于对各种类型虚证的补益,尤其是对那些虚不受补,实不敢泻的病人,是十分适宜的。

(二)食物的五昧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人口则知味,人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周礼·天官》所载:“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成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即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后来,由于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影响,这种原初的“滋味说”,遂被改造成为“五味说”。“五味”的提法在《尚书》、《周礼》、《左传》、《礼记》中皆有记载,其重点偏于四时五味饮食调养。而在《黄帝内经》中,五味学说在内容和系统性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一时期。

在《黄帝内经》中,根据五行学说,五味与自然界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起来了。在人体则以五脏为中心,五味、五色、五臭等皆与四时五脏相配属,故有“五味所入”、“色味当五脏”等论述。《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中央黄色,人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西方白色,人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北主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素问·五脏生成篇》言:“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五味所入:酸入肝,辛人肺,苦人心,咸人肾,甘入脾,是谓五人。”至于五味的阴阳属性,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黄帝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黄帝内经》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这些损害有种种表现,总其大要,或直接损伤本脏,或伐其所胜而伤及他脏。《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五藏生成篇》言:“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在《黄帝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发挥。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和气血阻滞之证。

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味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病症。

4.涩味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5.苦味能泄、能燥。泄的含义较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泻下通便;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降泄肺气;有指清泄的,如黄芩清热泻火。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之。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6.反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症瘕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瘫。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食物五味同样具备上述作用,比如,酸味食物也能收敛固涩,如青梅、石榴、山楂等能涩肠止泻,桃干止虚汗,乌梅能敛汗止吐,石榴还可以治疗下痢、止漏精等。苦味食物,能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可清胃火。苦瓜叶捣烂外敷患处,或烘干研末用香油调敷患处,可治疗湿疹。甘味食物,能补养身体、缓解痉挛,调和食物的性味。如桑葚能补血养颜、滋补肝肾;大枣能补脾益气、调和百味;葡萄能补血强志、利筋骨;蜂蜜能润肺补虚、调和百味,并能缓解心腹疼痛等。辛味食物,有发散和行气止痛的作用。如生姜、大葱能发表散寒,治疗风寒感冒;芫荽能透发麻疹;胡椒可温胃止痛等。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海蜇能软坚化痰,可治甲状腺肿等。淡味食物,能渗利小便,如薏米能通利小便。

另外,食物的五味与五脏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辛人肺、甘入脾、苦人心、酸入肝、咸人肾。因此,在利用食物补益身体以及治病的时候,应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用适当的食物。《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言:“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黄帝内经》还论述了在运用食物五味时的禁忌。《素问·五味》中言“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素问·宣明五气》言:“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饮食疗法的实践证明: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孕妇老幼宜淡味,热性疾病宜苦味,清泻宜淡味,滋补宜甜味,但甜而不能浓,淡而应带微咸。对四气的应用而言,阳虚宜温补,阴虚宜清补;寒证忌冷食,热证忌温燥;春季宜升补,夏季宜清补,秋季宜平补,冬季宜滋补。总而言之,对于四气五味的应用,都不宜过热过寒,过酸过咸,过辛过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食物五味的补益作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三)食物的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反映药物和食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和食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和食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因而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升降沉浮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有的药物升降沉浮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功效。有的药物则存在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一般说来,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呈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人参、黄芪、升麻等药益气升阳。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当时很强调药性升降浮沉与四季气候的关系,《医学启源》云:“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注意服药、服食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但对此“无”字,应理解为“多数不”。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沉浮也是如此。古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沉浮性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由于性味和升降沉浮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因此,从逻辑关系而言,升降沉浮与性味是间接关系,与:叻效是直接关系。

食物进人人体之后,由于其食性的不同,故能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等作用,这就是食物的升降沉浮。实际生活中就是利用这些作用,来祛除一些在上、在下、在表和在里的病邪,以及补益纠正一些病势上逆或下陷的偏向,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用西瓜清热利尿,大枣调补中气防其下陷等。升降沉浮的性质,主要决定于食物的味道厚薄和质地轻重。厚是指食物的味道浓厚,薄是指气味清淡。一般来说,升浮食物多为辛甘温热。沉降食物多为苦酸咸凉。食物质轻者升,质重者降。食物的花叶多能升浮,子实根茎多能沉降。另外,食物升降沉浮的性质,可因配伍或加工制作,使之发生变化。如身体虚寒的病人,一般以食用温热性食物为宜,如果想吃寒凉的食物,就可在寒凉食物中再加些升浮温热的食物,如姜、葱、酒、芥末、胡椒等,以改变或减弱寒凉食物的性质,使病人食后亦可无恙。反之,如想改温热食物的性质,就可在温热食物中加些沉降寒凉的食物,如辣椒中加入苦瓜,可使辣椒的热性大减。有的食物经过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则敛,盐水炒则下行。总而言之,使用饮食补益方法,必须掌握食物的不同食性和食物的升降沉浮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食物的归经

1.归心经的食物芥菜、莲藕、藕节、辣椒、绿豆、赤小豆、陈仓米、瓠瓜、小麦、慈姑、酒、荷叶、柿子、百合、桃仁、西瓜、甜瓜、龙眼肉、酸枣仁、莲子、猪皮、海参。

2归肝经的食物马齿苋、番茄、丝瓜、油菜、油菜子、荠菜、香椿、青蒿、木瓜、韭菜子、韭菜、酒、醋、枇杷、桃仁、山楂、杏仁、樱桃、乌梅、桑葚、荔枝、黑芝麻、芒果、无花果、李子、酸枣仁、海蟹、青鱼、鳗鲡鱼、鳝鱼、虾、淡菜、蛏肉、蚌肉、鳖肉、蟹、猫肉、紫河车、蒲公英、槐花、香橼、佛手、慈姑、荷叶、枸杞子。

3.归脾经的食物生姜、香菜、马齿苋、君达菜、大酱、苦菜、莲藕、藕节、茄子、番茄、豆腐、茭白、油菜子、香花菜、油菜、荠菜、大头菜、南瓜、芋头、木瓜、扁豆、豌豆、胡萝卜、冬瓜皮、豇豆、肉桂、辣椒、花椒、荞麦,白薯、大蒜、高粱、粳米、糯米、小米、陈仓米、大麦、小麦、黑大豆、薏苡仁、蚕豆、黄豆、苹果、枇杷、落花生、西瓜皮、荷叶、山楂、罗汉果、乌梅、荔枝、橘、芒果、栗子、大枣、无花果、龙眼肉、葡萄、酸枣仁、莲子、白砂糖、蜂蜜、藕节、火腿、猪肉、猪肝、猪血、猪肚、牛肉、鸡肉、鹅肉、羊肉、狗肉、猪心、海藻、泥鳅、鲢鱼、鲤鱼、鲫鱼、鳝鱼、香椿、陈皮、芡实、藕节。

4.归肺经的食物生姜、葱、芥菜、香菜、淡豆鼓、君达菜、茭白、白萝卜、冬瓜子、洋葱、芥子、油菜子、香花菜、油菜、萝卜子、藕节、大蒜、青蒿、胡萝卜、芹菜、瓠瓜、冬瓜、冬瓜皮、花椒、蘑菇、慈姑、紫菜、海藻、酒、茶叶、薏苡仁、糯米、蜂蜜、落花生、甘蔗、柿子、荸荠、杏仁、百合、梨、枇杷、白果、香蕉、椰子瓤、罗汉果、乌梅、橘、柚、葡萄、胡桃仁、百合、猪肺、猪皮、鹅肉、鸭蛋、燕窝、白鸭肉、羊乳、香橼、陈皮、薤白、榧子、鲢鱼。

5.归肾经的食物大蒜、芥菜、香椿、豇豆、韭菜子、花椒、小茴香、韭菜、盐、大酱、蚕豆、小米、小麦、海蜇、海藻、鳗鲡鱼、海参、鲤鱼、鳝鱼、淡菜、虾、海马、黄鱼、火腿、猪肉、猪肾、猪肝、猪血、猪髓、猪耳、鹌鹑蛋、燕窝、熊掌、白鸭肉、羊乳、羊肉、狗肉、紫河车、鸽蛋、蛏肉、蚌肉、黑大豆、白薯、樱桃、石榴、芡实、桑葚、黑芝麻、薏苡仁、栗子、李子、葡萄、枸杞子、胡桃仁、肉桂、莲子、猪心。

(五)食物的应用

1.食物的配伍食物经过配伍以后,可以满足饮食养生的多种要求,也可以适应复杂的病情,扩大食疗范围,提高食疗效果,还可消除或减轻某些食物的不良反应。具体地说,食物与食物之间的配伍关系主要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等。

①相须:此指性能作用相似的两种食物配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其效用。

②相使:此指两种食物配合使用时,以一种食物为主,另一种食物为辅,以提高主要食物的作用。

③相畏:此指两种食物配伍使用时,一种食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食物的不良反应。

④相恶:此指两种食物配伍使用时,一种食物能降低另一种食物的作用,甚至相互抵消。如人参恶萝卜,因萝卜耗气,能降低人参补气作用。⑤相反:此指两种食物配伍使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如鸡肉忌芥末;雀肉忌白术、李子;羊肉反半夏、石菖蒲;猪血禁地黄、何首乌;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苍术、百合;狗肉反商陆,畏杏仁、恶蒜;鸭蛋忌白术、李子。

在以上配伍关系中,相恶、相反属于配伍禁忌;相须、相使、相畏则可加以利用。

2食物的配方原则 配方原则一般按主料、辅助料、佐助料的要求进行。各种养生或食疗膳食配方,不是简单的几种食物相加,而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配方的。所谓主料,是根据养生或食疗的需要,主要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作用。因为,病症的表现是很复杂的,所以必须选择起主要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以解决主要矛盾。所谓辅助料,是指配合主料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主料和辅料的配伍关系也多选用相须或相使的配伍方法来组成。所谓佐助料,是协助主料治疗兼症或缓解、消除主料的毒性或不良反应。

食物配方虽有一定原则,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运用时,还要根据阴阳偏性、病性变化、体质强弱、年龄的大小以及方土习惯的不同,灵活地予以加减运用。同时,还应适当兼顾膳食的色、香、味、形,做到养生或食疗与色、香、味、形的统一。

3.食物的采集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我国人民对食物的适时采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俗话说:“春采茵陈夏采蒿,秋天上山挖桔梗,及时采收质量高。”这里的“及时采收质量高”,是说食物在收割或采集时,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同时兼顾到食物本身的风味质量。因此,形成了时令性或季节性食物,否则过时则废。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一般地说,根和根茎类食物的采集,以二月、八月为佳。因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液归流于下”。果实和种子类食物的采集,通常在成熟时采收,但青皮、乌梅等少数有特殊用途的食物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

花类食物的采集,要在花正开的时候,但也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若花过迟采集,则香味走失,并易致花瓣脱落和变色,影响质量。叶类食物的采集,通常应在花蕾将开或盛开的时候,但也有食物需在嫩芽或未完全成熟时采收。

全株选用时,多数在植株充分生长或开花的时候采集,但有的则须用嫩苗。

总之,各种食物都有一定的采集时间与季节性,只有及时采集才能确保质量。

(六)饮食养生是以脏象理论为核心

“脏象”二字,首见于《黄帝内经》。脏,同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这是脏象学说的具体体现。从生理功能上来说,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是互相协调活动的,任何一个脏腑、器官、组织的活动都是整体功能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器官、组织在这个整体中既分工不同,又密切配合。在病理状态时,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的整体联系关系失调,引起了疾病,也是人体内外环境不协调的结果。且局部病变与整体相关,如任何一经发病常涉及另一经;任何一脏腑发病常涉及另一脏腑。局部病变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可以促成整体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不难看出,五脏是人体的核心,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组成的统一体。饮食养生的关键就在于使机体的内环境保持统一,使肌体处在一个活动的相互影响,彼此协调、和谐的整体之中。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这里的五脏气就是指五脏的功能活动,它依赖于饮食五味的滋养。《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明确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这里的五宫,即指五脏。人体的五脏既依赖于饮食五味的滋养,但若五味太过,又可反过来伤害五脏。

对于饮食与五脏的关系,传统的饮食养生学提出了味形气精五脏相关学说,这是饮食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最基本观点。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医养生家就把食物看成是组成人体成分的物质,《黄帝内经》提出“形食味”、“味归形”的概念,就充分反映了这种观点。这里的味为饮食五味,形即人体的形体。饮食五味进人人体内,化生为有形成分,使形体不断充盛强壮。对此,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也指出:“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调则损形也。”说明饮食五味不当也会损伤形体,不利于身体的发育。《灵枢·五味篇》亦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说明了饮食五味对五脏及其所属组织器官各产生不同作用。倘若五味过食积久增气,又容易损伤五脏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上面所说的“脾气乃绝”、“心气抑”、“肾气不衡”、“胃气乃厚”、“筋脉沮弛”均是五味太过所导致的五脏受损。又由于“肝主筋”、“肺主皮毛”、“心主脉”、“脾主肌肉”、“肾主骨”,所以在五脏受损后,又可影响五脏所主的五体,如《素问·五脏生成篇》里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上面所说的“脉凝泣而变色”、“皮槁而毛拔”、“筋急而爪枯”、“骨痛而发落”、“肉胝皱而唇揭”,均是五体受损所致病变。由此可见,饮食对人体的作用是以五脏为中心,并通过五脏影响全身组织器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