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心养性养生
31904500000053

第53章 《黄帝内经》倡导的饮食养生原则

(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语,出自《素问·痹论》,本意是说饮食不知节制,尤其是过量或者偏食,就会使肠胃受到损伤,从而使人的气血紊乱,成为发生痹证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所谓“痹证”是指气血闭阻不通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如关节炎即多数属于痹证,“冠心病”也多属于痹证,称为“胸闭”。

吃的食物进入胃肠,经过消化而吸收其营养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来源,所以人一日不食则气少,三日不食则气衰,七日不进饮食生命就难以维持,但是饮食不当又会损伤肠胃,进而影响五脏六腑,使气血紊乱,那么不单会引起痹证,还会引起很多的疾病。所以自《黄帝内经》至今的中医学对饮食调养十分重视,也就是饮食卫生。指出饮食不清洁,可引起食物中毒、肠炎、痢疾、肝炎等,饮酒过量伤肝、伤胃,还会使人反应迟钝,男子阳痿,多食肥甘厚昧,易生内热和痰湿过量,引起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容易生疮疖,《黄帝内经》说“膏粱厚味,足生大疔”即指此而言。俗话所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有很强的科学性。

偏食、偏嗜也是使气血失调而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不同滋味的食物含有不同的成分,在人体中发生各不相同的作用,如果不知调节只偏嗜某一种食物,自然会使人体阴阳失调,如酸味太过伤筋、辛味太过伤皮毛、咸味太过伤血、苦味太过伤气、甜味太过伤肉。临床上看到,“儿童多动症”有日益增多的趋向,该病原因虽尚不十分清楚,但这些儿童大多喜食鱼肉蛋奶、巧克力、羊肉串之类生痰生火之物,而不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品却是事实。《素问·生气通天论》劝告人们:“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要想健康长寿,必须谨慎地调节饮食,尤其不可过量和偏食。

(二)不时不食

食物和药物一要讲究“气”,一要讲究“味”。因为在中医看来,食物和药物都是由气味组成的,而它们的气味只有在当令时,即生长成熟符合节气的时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气。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司岁备物”,就是说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采备药物、食物,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气味淳厚,营养价值高。所以人们应该吃节气菜,吃药也最好服用野生草药。

动植物在一定的生长周期内才能成熟,含的气味才够。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菜,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寒热消长规律,会导致食品寒热不调,气味混乱,成为所谓的“形似菜”。没有时令的气质,是徒有其形而无其质。如夏天的白菜,外表可以,但味道远不如冬天的;冬天的西红柿大多质硬而无味。这些反季节菜,含激素太多,长期食用的话,对人体有害无益。

这就是孔子的名言:“不时,不食。”就是说,不符合节气的菜,尽量别吃。

(三)要“因时择食"

古籍上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寒热温凉气候的变化,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活动。若人体能够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则会不得病或少得病。“因时择食”,即人们随着季节的变化相应地调整饮食,便是这种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春季的饮食古代养生名著《摄生消息论》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过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所谓减酸益甘,是说人们在春天宜少食酸味食物,要多食甜味的食物。原因是春季为肝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而酸味人肝,多食酸味会加强肝气的偏亢,故要少吃;但多吃点甜的,则能加强脾的功能,以助抗御肝气侵犯的能力。一般说来,春季的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这是因为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如葱、芫荽、枣、花生等皆宜,但不宜食大热、大辛之品,如参、茸、附子等。现代营养学认为,缺少维生素B且饮食过量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要常吃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菜花、圆白菜、柿子椒等。

2.夏季的饮食中医营养学认为,夏季人体气血趋向体表,食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千金要方》上说:“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养生论》中也谈到夏天天气热,人们要少吃点苦味的,多吃点辛的,这样可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同时可适当吃一些寒凉的食品,少吃点羊肉狗肉等热性食品。现代医学认为,夏季炎热的刺激,使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也有改变,引起消化能力减低、胃口不开,不欲饮食。因此,夏季最好吃些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吃含脂肪多的食物,易使胃液分泌减少,胃排空减慢。夏季是瓜果蔬菜的旺季,多吃些营养丰富的瓜果、蔬菜,如西红柿、莴苣、扁豆、芹菜、黄瓜等,是非常有益的。盛夏人们出汗多,常觉口渴。适量进食冷饮有助于散发体内大量热量,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

3.秋季的饮食秋季饮食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事实证明,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制品、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此外,秋季膳食还应“少辛增酸”,即少吃一点辛辣的食品,如葱、姜、蒜、辣椒等;多吃一点酸味的食品,如广柑、山楂、新鲜蔬菜等。因为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能胜酸,肺气通于秋,故秋要减辛味,增酸味,以防肺气太过,损伤了肝的功能。对于年老胃弱之人,可晨起食粥以益胃生津。秋天,各种瓜果大量上市,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瓜坏肚”。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4.冬季的饮食首先要少吃咸的,多吃些苦的,以防肾气亢伤了心的功能。如《四时调摄笺》里说:“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冬季饮食一般应热一点,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冬季是饮食补养的最好季节,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尤其是冬至Fl后进补最好。因为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从冬至之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闭藏中含有活泼的生机。趁此进补,药力易于蕴藏而发挥效能,是虚弱病症调养的最好时机。冬季进补,多以羊肉、鹅肉为主,鸡与鸭亦可。

(四)以脏补脏

1.以肾补肾羊肾甘温,有补肾气、益精髓之作用,遗尿、频尿者可服用,与苁蓉相和做糕,效果更佳。猪肾咸平,有理肾气、利膀胱之功,多治肾虚、身面浮肿,常与核桃肉同炖共食。狗肾性平,最适合妇女产后肾虚身冷,可与黑豆炖服。人到老年,肾气渐丧,常服动物肾脏,有强身抗衰之效果。

2以肺补肺肺主气,司收吸,开窍于鼻,主人体肺病和鼻病;肺主肃降,通调水道,某些水液代谢病与肺有关。猪肺甘平,适用于虚烦咳嗽、吐血、咯血,可与青萝卜同煮服用。羊肺适合肺虚、小便不利者,可与杏仁、柿霜、白蜜等同煮食用。牛肺适合肺虚气逆之症。故老年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常食动物肺脏,有益无害。

3.以胃补胃 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与人体健康关系极为重要。胃强者,营养适宜,而体质日渐强壮;胃弱者,消化不良,而体质日渐虚弱。将猪肚l只洗净,人参3克、糯米100克装入猪肚,煮熟食之,可治脾胃虚败、中气不足、遗尿脱肛等症。

4.以脑补脑猪脑有补骨髓、益虚劳、滋肾补脑作用。主治眩晕、偏正头风、神经衰弱等,与枸杞子、天麻、肉苁蓉等同用,作用更佳。羊脑不仅可补脑益髓,还可治风寒入脑,尤适合于头痛久治不愈者,但含胆固醇较多。牛脑则可治头风眩晕。

以脏补脏的说法是否有理论依据呢?有首先,中医认为,动物脏器属“血肉有情之品”,从生物学观点看,兽类与人在长期演变、发展过程中,其脏腑组织结构、化学成分与生理功能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点,容易产生中医所说的“同气相求”的效果。“以脏补脏”不单是“补”,而是通过动物内脏所含的物质调控人体有关脏器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比如,服用鸡内金(鸡胗子)能助消化、治结石,这是因为中医认为鸡吃了沙石都能消化掉,说明其胃具有这种功能。事实上,服用鸡内金的方法确实治好了不少结石患者。

又如猪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磷、铁、维生素等,能加强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力,有补心安神的作用。民间药膳“朱砂炖猪心”,就多用于治疗惊悸、心跳、心慌等症。补肺气可选用猪、羊、牛的肺脏:猪肺可清补肺经,适用于虚烦咳嗽、吐血、咯血,最好与青萝卜同煮服用。羊肺适用于肺虚、小便不利等症,可与杏仁、柿霜、白蜜等同煮食用。牛肺适合肺虚气逆等症。

如此种种“以脏补脏”的方法还有很多。不过,中医养生学也认为,吃啥补啥的原理也要讲究辨证选服。例如痛风病人如果食用了过多的动物内脏,则其病情可能会更加严重。而肝脏除含有对人体有利的物质外,还有大量的胆固醇及一些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会增加肝脏的负担,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脂肪肝病人就不宜进食肝脏了。

其次,“以脏补脏”的选服原则绝对不包括野生动物的脏器在内。与圈养动物相比,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更恶劣,除了携带野外大量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外,有的野生动物还是被不法商贩用下毒等手段猎捕到的,血液中毒素含量很高。人吃了这些动物后,不仅胆固醇会增高,还会引起慢性中毒。

最后,虽然“以脏补脏”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确切,也不够全面。例如,肝含蛋白质、脂肪、胆固醇、铁、钙、维生素A等,中医认为具有养血、明目、补肝作用,患肝病的人可吃肝来补。其实,通过均衡吃含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即可达到补肝的目的,不一定吃啥补啥。诸如鱼、肉、牛奶、蛋、蔬菜、豆类、各种水果、干果、香菇、木耳等,均有较好的营养。

因此,普通人,尤其是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病情的食物,才能获取食疗的好处,否则适得其反。

(五)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时,明确提出要饮食有节,可见“饮食有节”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养生思想。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人之生存,必赖摄取饮食五味以维持,然而饮食不节或偏嗜,又可损伤五脏而产生疾病。继《黄帝内经》之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更加详细论述了这一观点。《金匮·禽兽鱼虫禁忌》篇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之所以如此,是因五味亦有阴阳属性可分,且因其属性不同,其作用亦因之而异,故五味的阴阳偏属是维持和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必然因素。如《金匮·果实菜谷禁忌》篇明确指出:“梅多食,坏人齿”;“李不可多食,令人胪胀”;“芋不可多食,动病”;“久食小豆,令人枯燥”等,即已认识到多食、久食某物会引起人体发病。因食物察天地之气而生,五味人口,各有所喜。《灵枢·五味》云:“谷昧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说明五味偏嗜能偏助脏气,久则扰乱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发生疾病。故《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强调:“谷馨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并分单论述了因饮食不节所致腹满、宿食、谷疸、酒疸、呕吐、下利诸病。进一步强调饮食不当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饮食有节是告诫人们饮食要有度,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在当前普遍营养过剩的情况下,我们要大呼一声:吃得太多等于慢性自杀。

(六)全面配伍

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活动需要50多种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分布在诸多的食物中。为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注释五谷:这里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五谷为养,高士宗注:“五谷所以养五脏者也,故五谷为养。”

五果:这里指桃、李、杏、栗、枣。桃子具有益气血、生津液的作用,是理想的滋补果品;李子有清虚热、生津液的作用,为辅助医疗果品;栗子能补脾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可作为辅助医疗果品;大枣养脾和胃、益气生津,为常用的营养辅助食品;杏子能生津止渴、润肺定喘,是咳喘病者的医疗果品。

五畜:这里指牛、羊、豕、犬、鸡。牛肉能补气健身,古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之说;羊肉补气养血、温中暖下,为营养食疗之佳品;豕肉即猪肉能补肾益血、滋阴润燥,可为补益食疗之品;犬肉即狗肉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平人食之,增力健身;鸡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为补益食疗之佳品。

五菜:这里指葵、藿、薤、葱、韭。五菜为充,为菜为充,是说蔬菜具有充养人体的作用。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张志聪注:“此总结上文,而言谷肉果菜皆有五气五味,宜合和而食之,无使偏盛,以补益精气。”

2按语

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鱼、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

豆类及其制品:包括大豆及其他干王乏类,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

蔬菜水果类:包括鲜豆、根茎、叶菜、茄果等,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

纯热能食物: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

谷类食物应是膳食主体,过多食用动物性食物而忽视谷类是不适宜的。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分流失到糠麸中去了。

①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水果和薯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及淀粉,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干眼病的危险及预防某些癌症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大量研究表明,给儿童、青少年补钙可以提高其骨密度,从而延续其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给老年人补钙也可以减缓其骨质丢失的速度。因此应大力发展奶类的生产和消费。豆类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1,维生素B,烟酸等。为提高农村人口的蛋白质摄人量及防止城市居民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

③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和少吃肥肉和荤油。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和绝大多数农民平均吃动物性食物的量不够,应适当增加摄人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过多,吃谷类和蔬菜不足,对健康不利。

肥肉、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目前猪肉仍为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脂肪含量高。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应大力提倡吃这些食物,适当减少猪肉的食用比例。

④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以保护适宜体重。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对于脑力劳动者和活动量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于消瘦的儿童应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摄人,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宜体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

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量的30%、40%、30%为宜。

⑤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吃清淡膳食有利健康,即不要太油腻,不要太成,不要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食物。我国居民食盐摄人量过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成正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为宜。应从幼年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习惯。

⑥饮酒应限量。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营养素。无节制地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量减少,导致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危险。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青少年不应饮酒。

⑦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在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及没污染、杂质和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

(七)谨防食复

“食复”一语,源于《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张仲景始详而论之,指出“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伤寒论》第398条),又谓,“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此论食复,专指发热。后世医家,渐广其义,举凡伤寒、温病、内伤诸病,俱言食复之变。如《医学心悟》指出:“大病后……若饮食伤脾,名日食复,宜调胃气,以消食积,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温病条辨》亦指出:“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血证论》还指出:“失血家……若伤饮食,则中宫壅滞,气与火不得顺利……由是血不得宁,因之复发,名为食复。宜甲己化土汤,加枳壳、厚朴、炒栀子、麦芽为主。”由此可见,后世论食复,已非只发热一端。兹参诸先贤证治经验,结合笔者临床管见,略论如下:

1.外感热病,食复发热凡外感热病新瘥,发热虽退,胃气已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早进油腻滞物,每致食滞气机,余邪假食滞复燃而又见发热。常伴烦闷、脘胀、嗳腐、便秘,苔腻等症,当以清热导滞为主法,可用枳实栀子豉汤加消食导滞之品。如《温病述要》指出:“温热瘥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微食滞而复作,其症仍发热、头痛、烦闷、不纳,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山楂肉、麦芽、连翘、莱菔汁等疏之。腹痛不大便者加生锦纹。若温病新瘥饮酒者必复热,以酒味辛、性热,助其余邪,热毒故也,必兼烦闷、干呕、口燥、不纳等证,急用川连、葛花、银花、连翘、枳实、焦栀、乌梅、花粉、枳棋子等清解之。”

2.新瘥伤食,积食成实凡外感、内伤诸病新瘥,胃气已虚,若暴饮骤食,填塞不化,每致宿食内阻,积食成实。临床常见脘腹胀痛拒按,胸闷气急、便秘、苔腻、脉滑实等症。治宜吐下以去实,可遵《金匮要略》宿食治法,在上脘者,用瓜蒂散吐以祛壅,在肠腑者,用大承气汤通腑下食,然后继与健脾消导,善后调理。

《临床心得选集(第二辑)》载食复医话:张某患春温重症初愈,骤进两瓯肉汤干饮,三小时后顿觉脘胀痛剧,叫号不已。遂用瓜蒂、赤小豆各6克,浓煎徐服,半小时后吐出痰涎积食,痛势大减。继与枳壳、白术、楂炭、麦芽、鸡金炭、六曲、木香、佩兰煎服,夜得酣睡。次晨切其脉甚数,额灼手,乃病后余邪与食滞为伍,成食复之症,处以柴胡、黄芩、姜半夏、枳壳、楂炭、麦芽、鸡内金、玄明粉等一剂。再诊身热大减,便尚未行,改用凉膈散15克(分两次吞服)而告愈。

(八)饮食要注意“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热无灼灼”,指的是食物不要像沸腾的开水那样灼热伤人;“寒无沧沧”,指的是食物也不要像寒冰那样沧沧凉凉。食品寒温适中则阴阳协调,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动态平衡的,如果吃的食物过凉或过热,则会打乱阴阳的这种协调关系,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会造成病态。

长期吃过热过烫的食品,可以对口腔、食管、胃内黏膜造成物理性损害,形成慢性口腔黏膜炎症、口腔黏膜白斑、慢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症,病程日久,甚至可以发生癌变。如在饮酒或吸烟同时饮过热的茶水,则对上消化道、口腔等处损伤更大。

如果吃过于寒凉的食品,可使消化道内的温度急骤下降,胃肠的血管迅速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生理功能失调,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还会使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胃酸、胃蛋白酶、小肠淀粉酶、脂肪酶以及胆汁、胰酶的分泌减少,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尤其是小儿,因其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如过食寒凉、嗜啖瓜果生冷,则会损伤脾阳、壅滞中州、气机升降失调。还可影响到脾胃的受纳及运化功能,以致造成不思饮食、呕吐流涎、腹泻便溏、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感外邪等病变。此外,胃肠道由于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变得蠕动失控,运动失调,日久可以诱发慢性胃痛、腹痛、腹泻以及营养不良等病症。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喜欢把食物:收入冰箱内冷冻后食用,其实,这样不仅损伤脾胃阳气,而且极不卫生。尽管大多数细菌都是嗜热菌,喜欢在20~30℃的温热条件下生长繁殖,但大肠杆菌却可以在很低的温度,如在冰箱的冷藏室内的温度下繁殖,这种细菌可引起与沙门菌所引起的极为相似的肠道疾病,并伴有类似阑尾炎、关节炎等病的疼痛症状。因此,经过冰箱冷冻过的食品,也应加热以后再食用,以防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九)正确处理食补与药补的关系

“药食同源”是药物起源的一种说法。其实《黄帝内经》对药、食异同早有明确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所说的“毒药”是指治疗性药物,以攻邪治病为主,而谷、果、畜,菜是指食疗性食物,以调养机体为主。药食合用则“补精益气”。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已注意到食与药之不同和食与药之协同。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引至而来的“食疗和补益”热,以及许多专著相继问世,为此笔者从康复角度谈谈食补与药补的有关问题。

1.食补与药补的关系食补是用具有补益作用食物增强体质,康复人体的一种食物疗法。当病后或年老致虚,幼儿体弱时,除了正常食物外,还需要选择一些有补益作用,能康复人体的食物。通常人们把这种营养作用较强的食物称为补品,如桂圆养心脾,荔枝益脾胃,银耳补肺阴,鳖能滋阴,鳗鳝助阳等。药补,是用补益药或补益剂增强体质,康复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对人体虚弱的病机,选择相应的方药,调阴阳,充肺腑,补气血,使机体康复。如阴虚者应滋阴,药如阿胶、熟地,方如六味地黄丸、木补阴丸;阳虚者应助阳,药如鹿茸、蛤蚧,方如肾气丸、右归丸;血虚者补血,药如当归、白芍,方如四物汤;气虚者补气,药如人参、黄芪,方如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这些补益方、药称为补药。

食补之品,多数性味平和,功效中庸,补益力和缓,是介于普通食物与药物间的一种食品。药补之品,性味多甘缓,功效明确,具有补偏救弊的治疗作用,但食补与药补之品的作用,往往相兼,难以详分。如银耳可以作为食补品,也是一种药补品,其他如燕窝、龙眼、大枣、莲子、核桃、百合、扁豆等都是药食之品。有的同一植物或动物,其某一部分为食补品,而另一部分为药补品,如鳖肉是食补品,鳖甲、鳖血为药补品,其他如龟、鹿、虎、狗、牛、羊等动物均是食补之品,但如龟甲、鹿角、虎骨、狗。肾、牛蹄、羊肝等却为药补之品。虽然是药补与食补之品的作用往往相兼而存在,但在选择使用时是有其一定原则的。

2食补与药补的使用原则食补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补益方法。药补是针对性的补益疗法。药、食因其性质上区别和特点,在使用时有如下几个原则可供参考:

①先食补后药补。《太平圣惠方》中说:“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食用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饮食是正常人每日不可分离的营养物质,与肌体最能融洽并发挥其功效。用食物疗虚的功效显著,副作用小,易为人们所接受。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凡诸虚者,先应用食补之品调养,如若不愈,再考虑药补。

②平人宜食补,病人当药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者,不病也,当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平人是指无疾病可见,无须药治的正常人;病人是患有疾病或疾病愈后未全康复的人。平人一般不必食补,然而人之禀赋素质不同,为了抗病延年也需要在普通食物之外加食补品以增强机体。《灵枢·论痛篇》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有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故使弱为强,由脆为坚,使薄为厚,由疏为密,就要适时、因人因地选择具有补益之功的食品,以提高人体各个部分机能,这是一种积极调养的方法。病人或病后因体虚未能康复者,必须从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进行辨证,选用相应的治疗药物,这就是药补。这样的药物针对性强,能峻补其虚,对疾病转愈和病后康复将起积极作用。凡病宜药补。

③喜食为补,引药自救。人体正气不足,往往反映出对饮食好恶,如津液亏损者,喜食西瓜、甘蔗之类的多汁液之品。因此,人们有一种“喜食为补”的说法。《黄帝内经》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是一种顺应人的好恶以选择食补之品的说法。冬天喜食狗肉、牛肉、羊肉以助阳,平日食牛蹄、猪筋而壮筋强骨。凡脾胃不健,运化失常,尤其小儿筋骨不健,脚膝软弱,可用莲肉、核桃、芝麻等食补调养,颇能见功。因此“喜食为补”是值得提倡的食补疗法。历史上如乾隆皇帝喜吃菠菜烧豆腐,可能与他体内缺少这类物质有关。

药补是医生针对病情所选择的补益疗法。有时病人在疾病开始转愈或疾病康复阶段,自己提出要求补药治之,这是“引药自救”的现象。他们自觉吃参类或滋补膏类有味,喜服,并向医生索求,说明胃气开始复苏,已有接受滋补的能力。如若“虚不受补”,也能从反面说明“引药自救”是药补的一个原则,药补与食补不可无原则地混同乱投。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说:“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夫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在食补与药补中,我们要时时注意运用以上几条原则,同时还应使补益疗法发挥康复肌体作用。注意胃气强弱,季节气候,地土方宜以及民族习惯等差异。清代程钟龄曾在《医学心悟·论补法》中还提道:“药补不如食补。我则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因此身体虚弱者,食补与药补虽不可少,然而调摄精神、注意运动也是十分重要的。

3.补法日益走进家庭补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慢性病的患者多数都有身体虚弱的表现,因而少不了要进补的。即使一般没有出现什么疾病的人,由于长期工作学习、家务劳碌奔忙,对身体也造成慢性消耗,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些人也许在医院检查不出什么疾病,但在中医学看来,他是身体人少出多,阴阳平衡失调,气血亏损的虚弱表现,轻者稍作休息就会好的,重者就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了。在电视广告上,常可见到有些药物、保健品并不治疗什么疾病,而是有利于当经理、考大学等,其实它们采用的都是一些中医的补药,都是用于辅助治疗久病身体虚衰,用于恢复因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而出现的疲惫劳倦状态,这是补法常用的一种情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常不是有了疾病才去看医生,而是要在出现疲倦不适等临界状态时就着手防备,因此补法会越来越多地走进每个家庭,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好帮手。

4.什么季节进补最为适宜 中医学特别重视人体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原则,认为四时季节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都有一定的影响。补法也是一样,对于那些属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临界状态的人,应该采取一个最佳时节进行补益,恢复旺盛的体力,增强抗病能力。对于慢性病病人和老年人虽然在平时就应该辅助以补益疗法,但也应有一个“总攻”方案,在适宜的时期加重补的分量。

那么,什么时间进补最好呢?不少读者可能听说过“冬令进补”这样一种说法,这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属于补益的的药物,不论是补阳的、补气的、补血的,还是气血双补的,多属于温性或者是热性,如读者熟知的红参、鹿茸、黄芪、冬虫夏草、蛤蚧以及许多补益中成药等。什么是温性或热性药呢?简单地说,就是服了这类药物后有使人不同程度的发热感觉,从内向外遍及周身,同时活力增强,精力充沛,脑力和体力恢复,但如果是阴虚体质的人服了这些补药,或者即使是阳虚体质如果服药过量,就会出现头晕、失眠、烦躁不安,有的人还会口唇起泡、咽喉肿痛、鼻子流血、颜面长小疖疮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这是服用补药不恰当的不良反应,但到了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人体机能相对低下,就不太容易出现上述现象,所以无论补阳、补气、补血,还是气血双补,在冬季都是最佳进补时节。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以上并没有说滋阴药物,是的,因为滋阴药物不会引起“上火”现象。具有滋阴作用常见药物有龟板、鳖甲、阿胶、熟地黄、西洋参、枸杞子及六味地黄丸、西洋参蜂王浆等,这些药物与上述药物不大相同,除了夏季和多雨季节之外,一般四季中都可以选用,但要注意如果是咳嗽有痰尤其是痰多时不宜选用这类药物。

至于每个人究竟适合于哪些药物,最好是先问问中医大夫或者中药店的工作人员,有些中成药可根据说明书介绍,选取最适合的药物。以上谈的主要是针对身体偏于虚弱的健康人及老年人,对于慢性病患者可作为辅助治疗参考,至于慢性病的治疗还是应该到医院去。

尻健康人要补吗按照中医的观点,健康人即是阴阳平衡之人,不应该靠服用补药来添乱,扰乱已有的阴阳平衡,特别是阳盛之人误服参芪而流鼻血、阴旺之人服用龟鳖之类反增痰阻,但是,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能按照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通过增加营养,增强身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适当地因时、因地、因人地服用~些补药,也未尝不可。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生病是因邪气侵人,或没有邪气而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平衡失常,就会发生寒热虚实不同性质的疾病。要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键的关键在于加强人体的正气,即现代医学所说的人体抗病免疫能力。恰当地应用滋补中药和滋补食品补益身体,是扶助正气的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捷径,是“预防为主”卫生方针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一般情况下,无病者适当地进补,有助于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信心。

一个身体强壮的人,精力就会充沛,工作起来就不易疲劳,效率高,成果多,但是,要使一个无病的机体经常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就须不断补充各组织器官所消耗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糖及各种无机盐。当人体摄人这些营养物质不足时,就会精力不足,工作效率低下。

人们在一天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都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如果能用滋补中药做成高能量的膳食来补充一下,则是一种较好的补能方法。

此外,对于家庭来讲,有时会意外得到一些名贵的滋补中药,如果不会应用,或服用不当,不是造成浪费,就是引起不良后果。曾有一家人,主人到北方开会,带回吉林参一二斤,但由于不会食用,闲置家中直到发霉才扔掉。如果要将这少量的名贵补药利用得更好一点,有利于提高其营养价值,有利于健康,就得学会一点有关的药膳知识。当家中购到鸡、鸭、鱼、肉及某些野味之时,也会想到如何才能将这些食物烹调得更富于营养,色、香、味更佳。因此,学习一些滋补中药菜谱知识,便可增加生活的乐趣,信心百倍过人生。

当然,饮食补养并不是提倡暴饮暴食、饮食过量,而是强调注意适当的营养,同时也要注意体育锻炼,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平衡地加强体能,增加抗病能力。

6.清补不等于素食 中医学认为,夏季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故宜清补,如多吃些清淡的蔬菜和水果,或饮用绿豆汤,进食赤豆粥、薏米粥等。现代医学也认为,夏季气温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消化腺分泌减少。高温又使肌体代谢增快,参与代谢的酶类物质消耗增多。加之大量饮水冲淡胃酸,食欲减退。因此吃些清淡的食物能增进食欲,预防暑疾,对健康很有好处。

然而,许多人把清补与素食画等号,忽视了动物蛋白质的摄入。有不少家庭整个夏天都很少吃,甚至不吃肉鱼。这种做法是片面的,对身体健康很不利。

大家知道,夏季机体代谢旺盛,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的分解加速,消耗增多。显然,只靠“清补”很难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必须食用足够的肉、蛋、奶、鱼、动物内脏等优质蛋白质食品才能解决问题。“清补”的目的本是提高食欲增加营养。如果一味素食,使营养失衡,那就本末倒置了。以夏季常吃的油菜和几种荤食的蛋白质含量相比,猪肉是它的14倍,鸡蛋是它的12倍。很多家庭还忌吃肥肉,其实适量吃点肥肉有益无害,因为动物脂肪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三大营养素之一。再说,脂肪通过肝脏的分解可转化为糖元,产生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热量,对体力消耗大的人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总之,夏日“清补”关键在于平衡膳食、增加营养,而不是单纯吃素。这样才能身体健康,安度炎夏。

7.朴的基本原则身体虚弱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根本的原因是邪气所致,当外来或内生邪气危及人体,正不胜邪时,就会使人体阴阳失调,气血阴阳不足,表现出虚弱之症。虚弱又有虚证、实证和虚中挟实之分。

若是虚证,就应该用补法。慢性病病人中,虚证者较多,如气虚当补气,血虚当补血,阴虚当补阴,阳虚当补阳,这就是《黄帝内经》所云:“虚者补之。”

而实证引起的虚弱,常指由外来邪气侵袭人体,邪气盛损伤正气所致,对此必须以祛邪为主。如何驱除邪气呢?《黄帝内经》认为:“实者泻之。”即采取泻法将病邪排出体外,然后气血****才有可能恢复、充实。如肠梗阻或阑尾炎患者,用通里攻下法治疗,就有效果。

但是,绝对的“实证之虚”并不多见,最常见的是虚中挟实的情况,如宿食、胀满、痰症、便秘、气滞血淤等症及老年人的常见病,往往是虚中挟实。对于它们,单纯用补虚之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同时采用泻实的办法,如通大便、活血祛淤等“以通为补”的方法。文前提到的那位肝炎病人,虽有肝阴虚、肝血虚之虚证,但根本是由肝火灼伤肝阴引起。正确的治疗方法应以泻肝火为主。如用龟板、鳖甲、旱莲草等药,既能清肝泻火,亦能补灼伤的肝阴。

读到这里,有些人也许会问:“泻法”会不会伤身?若是病情并非实证而用泻法,药不对症,当然会伤身体,但若是实证,药对于症,也就不会伤身了。是虚是实一定要常去医院“好脉”,看看是否实证已经祛除了,否则邪气早已除去,还在不断地泻,就会有害于身了。

食用补药和补品一定要辨证、合理,补不得当,就会花钱买罪受。

传统中药确实能够起到增强体质、纠正阴阳气血偏差、协调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但是,在具体使用时,一定要用之得当,不能乱用,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①不无故进补。补药并非人人都可吃,无病体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倘若一见补药,以为对人体皆有好处,贸然进补,很容易导致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进补应在医生指导之下进行。

②要因人进补。此指要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乃至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补药。如少年儿童,纯阳之体,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胜补药,恐有拔苗助长之虑。如屡见报载,有儿童滥服人参蜂皇浆之类的补品,出现性早熟现象,就是小儿误服补药的结果。然禀赋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者,亦可稍进补品以壮根基。青壮年时期,机体发育成熟,大多无须进补,即使用补,亦以平缓少量为宜。人至老年,精血亏耗,必须进补,但选择补药一定要对症,并注意少量频用,持之以恒,切忌重剂骤补,或一曝十寒。

③要因时进补。药物养生要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是因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如春天进补,可适当服以辛散升提之品,但南北不同,北方可服桂圆、当归、熟地、人参等;南方可服玉竹、生地、沙参等。夏天、天气热、汗液多,可选用一些性微凉、有益气生津、健脾胃的滋补品,如菊花、藿香、佩兰、西瓜、绿豆等,也可以根据人体虚弱情况,选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木耳、山药、白术等,但不宜选用过于温热的药物、厚腻的滋补品。秋天,燥气盛行,易伤津液,故秋季进补,宜以滋阴润燥为主,如沙参、石斛、玉竹、百合等。冬季是进补的最好时机,北方气候严寒,宜用温补,如鹿茸、首乌、龙眼、肉桂等。南方冬季严寒而干燥,进补宜用温润之品,如:熟地、菟丝子、桑寄生、人参等。

④要对症进补。此指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切不可乱补,如血虚补阳等。此外,不要补之太过,像虽属气虚,但一味大剂补气而不顾其他方面,补之太过,反而导致气机壅滞,所以补勿过偏,适可而止,这是进补时应注意的。

⑤还要注意虚不受补。此指脾胃虚弱之人,在受补时,当先健运脾胃,因脾胃不健,可致气机壅滞,加重脾胃之虚,致使药力难行,体虚愈甚。故此时用补,当以健脾为先,即使补脾,亦当用来补不滞之品。

(十)防病从口入

饮食不洁必致病从口人,因此搞好食品卫生,是预防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措施。

1.欲得健康,务须熟食人类自开始用火烧烤食物以来,对于胃肠道疾病的预防,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论语》说:“失饪不食。”指出没有烹调的食品不宜食之。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的吸收,因此人体的健康就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诚如高濂所说:“凡食欲得恒温暖,宜人易销,胜于习冷。”《黄帝内经》更具体指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其告诫我们要注意饮食,热的不要像火烧那样烫,寒的又不可冷得太甚。若寒温中和适当,因此元气就可维持不衰,也不至于遭受外邪的侵犯。于此说明古人在主张熟食的基础上,还认识到饮食寒温得宜亦可健身防病。

2食物变质,切勿误食由于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常常可以使人发生疾病,甚而引起死亡。对此巢元方指出:“凡人往往因饮食,忽然困闷,少时致甚,乃致死者,名为饮食中毒。”为饮食中毒下了一个相当确切的定义。在我国古代对食物质量就已相当讲求,如谓颜色若恶不得食,酒及其他流质食物若不清亮亦不得食,总,之腐烂变质的食品,是细菌大量繁殖的良好场所,因而成为细菌的携带者,若误食之,必然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爱污染食品,指而不食被不洁之物污染的食品,亦不可随便食用,食之亦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古人认识酒饭为虫鼠所污,当择而不食,并指出果子落地经宿或被虫蚁食之者,宜禁止食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为人类最重要的自然环境条件之一,必定首先引起人们的重视。古人早就发现某些疾患与水有关,如《吕氏春秋》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蹙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若水所多与伛人。”其中虽有不可解的地方,但认识到瘿病等与水质有关,则有一定的道理。于此可见前人已知道水质的不同,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

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多直接由饮水不法所致,因此注意饮水卫生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民日常食用的水源约可分为河水、井水以及雨水等。由于饮用水的卫生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所以古代早就提出不得随便饮用。具体说道:“凡污水、浊水、池溏死水……俱能伤人,切不可饮。”凿井而饮就是注意饮水卫生的最初举动,为了保护井水的卫生人们除了订立护井公约以外,并设置井栏、井盖等,以防污染。水井经过一段时间必有污泥及其他不洁之物沉积,因此古人提倡定时淘井易水,以保持井水卫生。同时亦已使用药物进行饮水消毒,常用药物如钟乳石、磁石、朱砂、硫黄等。至于江湖之水,则认为以常流水饮之为宜,并创造了沉淀以及过滤的方法。饮水需“九沸九变”,则是告诉人们要饮用开水。总之上述措施的实行与发展,对于减少肠道传染病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十一)细嚼慢咽益寿延年

俗话说,“细嚼慢咽,益寿延年”。这句话旨在说明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对人的健康长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进食原则之一,历代养生学者和医家对此都很倡导,其中确实包含着不少科学养生的道理。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牙齿嚼碎,与唾液混合后形成食团,然后吞咽进人胃。食物在口腔中咀嚼得越细,越有利于食物在胃肠的消化吸收,同时还能促进唾液的分泌,所以细嚼慢咽和古人所倡导的唾液养生有着密切关系。

唾液俗称口水,中医认为它是津液所化,脾胃所生,有营养强身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可使食物成分中的淀粉分解并转化成易于吸收的麦芽糖。唾液不仅有助于初步消化食物,而且有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保护口腔,杀菌和一定的解毒作用。细嚼慢咽,可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杀灭食物中的某些细菌,清除口腔中的有害物质。此外,唾液中还含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维生素、一些酶类以及唾液腺激素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分泌又与人体生长素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因而认为唾液具有抗老防衰的作用,而细嚼慢咽恰恰能够良性地刺激唾液分泌,使“玉泉”涓涓而出,润五脏,悦肌肤,有益于健康长寿。

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还能帮助稳定情绪,有助于进食时抛开头脑中各种琐事,把注意力转移到饮食上来。这样既能增加食欲,又可促进饮食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黄帝内经》中提道:“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的确,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的磨损逐渐增加,老年人口腔中会出现种种衰老的征象,如牙龈或牙根萎缩,甚至牙齿松动和脱落;唾液分泌量减少,进而出现口腔干燥;味觉也相应减退,致使食欲下降。同时老年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也在逐渐减退。老人如果进食粗糙,过猛过快,会使牙齿的磨损更加严重,牙齿咬合面的釉质日益减少;同时也加重胃肠和循环系统的负担,甚至出现消化吸收障碍,或诱发其他疾病。所以,老年人进食切忌狼吞虎咽,暴饮暴食,或“饥后大食”,“渴而大饮”。如果不注意这些,就容易造成食物积滞胃肠而致气血逆乱,即现在所说的消化道机械性梗阻及其他胃肠疾患,素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因此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意外的例子并非少数。所以“大饥莫大食,大渴莫大饮”,适量进食,细嚼慢咽对老年人的保健十分重要。

(十二)《黄帝内经》认为忌口要辨君、臣、佐、使

食疗处方是在中医“药食同源”、“医食同宗”的思想指导下,受中医方剂学的影响,由单个食物治病进而同多种食物联合治病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产物。

单味食品的作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性,降低毒性,增强功能,消除或缓解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食物联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临床要求,充分发挥食疗作用,以适应比较复杂病症的治疗需要。

每一个食疗处方的组成,必然要根据临床的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食品,但在配伍组成方面,还必须严格遵循处方的组成原则,该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由此可以看出,君、臣、佐、使是组方的基本原则,关于君、臣、佐、使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君: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食物,是食疗处方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臣: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食物;二是针对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食物。

佐:有三种意义。一是配合君、臣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食物;二是用来消除或减弱君、臣食物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峻烈之性的食物;三是反佐作用,与君性味相反,但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食物。

使: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引导方中其他食品直达病所;二是调和,具有调和方中各种食物的作用。

以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著名食疗处方当归生姜羊肉汤为例,该方用于妇女产后血亏、虚寒腹痛,方剂组成是: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食盐适量。当归、生姜洗净,浸软切片,羊肉洗净切块,加水煮沸去浮沫,文火炖烂。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君;生姜温里散寒止痛和羊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为臣;黄酒辛温,散寒止痛为佐,但又能引经为使,食盐调和诸味,并能引入血分亦为使。

综上所述,除君以外,臣、佐、使都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在组合食疗处方时,除君以外,其他各类食品可以不完全具备。此外,要充分注意食忌的观点,根据中医理论,将其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更好地发挥疗效,不要蛮补妄补,也不要诛伐无过。

(十三)《黄帝内经》认为忌口要依据食物的配伍原则

食物的配伍原则是根据中医学理论,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谨和五味”,“无使过之”,注意食物之间的相反和相畏。

《肘后方》中记载的“白羊不可杂雄鸡”,“羊肝不可合乌梅及椒目食”,还有“常山忌葱”、“天门冬忌鲤鱼”的告诫。这些大多是符合人们的饮食卫生规范的。

在患病服药期间,应该有某些食物禁忌,也简称为食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忌口。一般而言,在患病期间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黏滑、腥膻及有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食忌也有区别。例如:外感热病应忌辛辣、油腻、黏滑、油炸类食物;寒性疾病应忌生冷;消渴病应忌糖并限制淀粉的摄人量;冠心病人应忌食肥肉、动物脂肪及内脏,并应戒烟限酒;高血压患者,多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应忌食胡椒、大葱、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食物;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应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坚硬的不易消化食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牛肉、羊肉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食品。各种肿瘤病人应忌黏腻主食和忌辛辣、酸凉副食,忌生食水果,应绝对戒酒。有人提出乙醇致癌的毒副作用有五个方面:一是乙醇或含乙醇的饮料中有致癌物、辅助致癌物或促进剂;二是乙醇是致癌物的溶剂;三是乙醇可以增强致癌物活化;四是大量饮酒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五是大量饮酒可以导致营养不良。

此外,妇女妊娠期,也应重视饮食禁忌。古代医家对妊娠禁忌早有认识。《医宗金监》中有“妊娠食雀肉饮酒,令子****无耻”的记载。据现代研究,孕妇经常饮酒,其常见的后果是可使胎儿发育不良、个子矮小或导致早产等。有人报道,酗酒妇女所生婴儿畸形率比不饮酒者高两倍。妇女酗酒可以导致胎儿乙醇综合征。表现为小眼球症、眼睑裂短小、内眼角赘皮、眼睑下垂、小头、小下腭、腭裂、房间隔缺损、外阴畸形、漏斗胸、膝关节异常、四肢运动障碍等。因此,从优生学的角度来讲,应避免酒后受孕,妊娠期应忌酒。

总的来说,妊娠食忌虽然很多,其食物也是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不过以下几点:一是对母体不利的食物;二是对胎儿不利的食物;三是对产程不利的食物;四是对小儿不利的食物。妊娠食忌的原则是:以上四种食物,如无特殊需要,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不测。